悠悠千年古丝路 云南迈出新步伐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1:11:37 《云南日报》2015-07-20 newdu 参加讨论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采访组 2015年,肩负“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使命,云南成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节点。新的历史机遇眷顾云南,云南如何乘势而上? 5月11日至7月5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派出6个采访组27名记者,分赴南亚东南亚,展开了自创刊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走出去”采访——“南方古丝路 辐射新中心”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 从云南建设“一带一路”的新坐标出发,记者们沿着茶马古道延伸出的一条条贸易之路、交流之路, 踏访孟加拉国、缅甸、印度、巴基斯坦、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老挝、泰国10国近20个重要城市。近200篇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及民间交往的全媒体新闻报道,透过集团主要报纸、网站和手机新闻客户端,向省内外及沿途的海外读者传递出这样的信息: 马帮铃响、山路逶迤,千年古丝路散发着超越时空、跨越文化的恒久魅力;互联互通,天堑坦途,新时代新构想催生出携手发展的共同心声。再踏丝路,看到的是一番海阔天空的新景致。 吸引力 相通的路从来就没有中断 谚语说,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而对于云南及其周边的东南亚、南亚国家来说,山水相连的“地缘”、文化相通的“心缘”、茶马古道的“商缘”、郑和下西洋的“情缘”,像一根纽带紧紧连接着彼此。 “孟加拉语的‘茶’怎么说?”5月14日,在孟加拉国铁路局吉大港片区高级总经理赛义德·艾哈迈德的办公室,记者端着红茶好奇地问。“Cha。”这不就是汉语茶的发音吗?赛义德·艾哈迈德笑答:吉大港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商贸往来的见证者,茶叶曾是两国贸易的重要商品。 “这里是伊洛瓦底江出海口!”6月15日,赴缅甸采访组带着山海相逢的欣喜在仰光港眺望安达曼海。从云南一路穿山切岩的怒江,出境后在这里滋养出丰饶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就像同源的江水,在这里,一声“兄弟”总能迅速拉近与缅甸朋友的距离。“一个家庭的两个孪生兄弟叫‘胞波’。”缅中友好协会主席吴盛温昂说,中缅的胞波情谊要传承下去,让兄弟俩都焕发光彩。 当你身处异国,面对前人留下的交流遗产,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今天的我们对此肩负着怎样的重任。看,加尔各答悬挂着中国结、红灯笼的“碧宝思”中餐厅坐得满满的印度人,印尼中爪哇郑和庙宇中拜“三保大人”的异国身影,曼德勒云南会馆里被战火中摧折的石碑……南方古丝路、海上丝绸之路从来不是坦途,它需要用心、用情、用力,才能蹚出一条相互吸引的融通之路。 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围绕“一带一路”如何连通,各采访组与印、巴、老、缅、泰、斯、孟等国及我驻外使领馆的政府官员、学者、大型企业集团负责人、协会和社团组织负责人近百人进行了交流座谈。孟加拉国航运部部长沙贾汗·汗还是首次在国内接受中国媒体采访,而清迈大学国际学院院长为此放弃了周六休息。 云南媒体的发问和探寻激发起沿途各国人士的共同关注与思考。“中印需要加强人文领域合作,为两国友谊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经济互联互通很重要。中国在巴基斯坦的项目非常多,修建公路、铁路项目最受巴基斯坦人民欢迎。”“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是‘衔接’,即促进各国经济、文化等衔接。”“斯里兰卡是南亚的十字路口,云南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门户,各方合作会带来互利共赢”…… 云南媒体发回的稿件,也为国内受众打开了发现邻国新貌的一扇扇窗口。“斯里兰卡对砍伐树木有着严格的规定,即使树木是长在私人土地上,如果违规砍一棵树,至少要处以10000卢比的罚款,相当于普通人一个月的收入。”“一些南亚国家把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安装到每一个家庭,这样的发电设备不仅可以满足家庭用电,多余的电力还可以供应到电网中使用。”“马来西亚的旅游从业者向精细化、专业化转变,高级导游甚至可以带着想在马来西亚考古的游客一探究竟,从历史渊源说到文化遗产。” 才上线的“云报”手机客户端平台充分发挥发布快、针对性强、容量大、产品多样化的优势,让这些报道搭上了媒体融合的快车。从采访记者的手机上,外国朋友、驻外官员第一次同步看到了云南媒体采写的国际新闻。而《行走缅甸 穿梭在过去与未来》《透过车窗看德里》《恒河之上》《柬埔寨的云南元素》等多媒体微刊的大量点击和转发,则让人欣慰地看到增进彼此了解的民间意愿。 一名90后记者在朋友圈转发微刊《邻居越走越亲》并留言:“先入为主的固化思维总是左右着我们,然而靠近它后,却发现对这个如此之近的国度知之甚少。很多时候,太追求远方的风景,却忽略身旁的美。” 辐射力 听不同语言讲述云南故事 从“蜀身毒道”的南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再到近代滇越铁路、滇缅、中印公路,再高的山再险的路,都阻挡不住云南人走向外面世界的决心。如今,云南边疆的地理位置已变成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地缘优势,这里将成为走向宽广的辐射点。 一路向南,来到国门。在中国第一条国际高速路——昆曼公路上自驾,赴老挝泰国采访组感受到的不仅是“亚洲路网最激动人心的路段”的雨林美景,更是中老泰经贸往来的蓬勃活力。磨丁海关货场,泰国和中国的货车正忙着吊柜、驳车,散发着繁忙的“热”度。装满一车辣椒的泰国司机宋迈行驶在回曼谷的路上,送来泰国水果,运回中国蔬菜。沿途都是这样的司机,1000公里路,他们第二天下午就能到。更令人振奋的是,随着泛亚高铁中线、勐腊支线机场建设,加上澜沧江—湄公河水运,磨憨将成为一个兼具水、陆、空、铁通道的国际口岸。 一路向南,走上中南半岛。在云南建工集团和老挝吉达蓬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老挝首个现代化商业综合体——万象国际商业旅游中心,珠宝商人本登·圣苏婉说,这里设施好、服务好。在缅甸,瑞丽组装的肯博摩托车占据了当地市场80%的份额,缅甸代理商说,15年的口碑让消费者认可了这一来自云南的产品。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海鸥集团董事经理陈凯希告诉记者,云南拥有最好的茶和最好的药,集团3大业务支柱分别是药、酒、茶。其中,药包括云南白药;茶,主要是普洱茶。在印尼三宝垄拜访印尼中华联合会,当地“咖啡大王”陈福全听记者介绍云南有世界级品质的咖啡时怦然心动,说一定要来云南看看。 一路向南,奔向印度洋。在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这些对云南人来说遥远而陌生的南亚国家,采访中出现的“云南元素”令人欣喜不已。2010年东航昆明—科伦坡—马累航线开通,随云南首航来到斯里兰卡的滇红集团负责人与伊尔皮提雅种植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从此全球最优秀的红茶主产区原料与滇红品牌优势实现对接。昆明金马坊、大理三塔、迪庆大昭寺……印度阿扎德亚洲研究院的走廊随处可见云南风情照片,院长斯利妲·杜塔说,和云南省社科院的合作让她和同事爱上了云南。刚刚参加了第三届南博会回到国内的巴基斯坦COMSATS信息技术学院国际合作处处长阿萨德·玛利克带回了6个合作协议,他说,“我们9月份还要到昆明推介第五届巴中商贸论坛。” 世界真的那么大?数小时抵达、多层次交流,呼吸着海洋的气息,感受全球一体化速度,发现新闻的激情让记者们沉浸在“云南辐射中心”的主题中废寝忘食地工作。从抵达机场的那一刻,采访工作就从身边旅客开始;一天多次转机、多点奔波,很多稿件是在途中用手机断断续续完成的;为消除时差对采访活动带来的影响,北京时间凌晨写稿、当地时间凌晨起床成为常态。 但当听到“希望云南日报向两国人民传递信息,提升长期友好关系”;“希望通过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与云南政商界建立联络渠道,加强广泛交流”的声音从政府高官、国际学者口中说出时,辛苦顿时化为自豪。 生命力 人人都是新丝路的建设者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这些战略性的宏大话题是采访的重点内容。交谈中,缅甸、印度、孟加拉国的官员、学者、商人更为关注的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利益机制如何脱离非此即彼的博弈,实实在在地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惠互利落在跨境经济合作、口岸开放、基础设施建设、贸易等等具体方面。 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落在了“软实力”上,即如何塑造一种全方位开放中的自觉与自信、责任与担当,用它凝聚起共建共享的力量。 “在远离大海的地方,诞生了郑和这样伟大的航海家。云南了不起!”在印尼采访,郑和文化研究学者周继超的话耐人寻味:了解了郑和航海,就更容易理解和认同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长达28年的远洋航行中,带去的是“丝与瓷”而不是“血与火”,不以殖民征服和扩张为目标,不以自己的信仰强加于人,始终扮演着和平使者的角色。他诠释了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和谐相处的“和而不同”精神。 这就是软实力,也是今天“一带一路”的生命力所在。 “100多年前,一群云南人往返于缅甸和云南之间,把家乡的土特产带到仰光,把洋货带回国内。100年后,这些人的后代已经扎根这座城市。只要当地社区有急难事,云南会馆总会伸手援助,冲在前面。”仰光云南会馆副会长陈自廷提供了一个观察“走出去的云南人”的视角:他们离别家乡又怀抱家乡,保留着中华文化的根,秉承互助互利的祖训与当地社区、族群融合在一起。在老挝万象中华理事会、印尼三宝垄中华联合总会,虽然社团负责人多为商业成功人士,但他们津津乐道的都是公益事业,挂念的是所在国与故土如何携手发展。正是这些生活在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华人让互利共赢、和谐共处的种子在异国的土地生根。 现在,到了新一代人“走出去”的时候了。此次,采访组接触到的驻外使领馆官员、国资企业驻外项目负责人、民营企业投资者、汉语教学老师也都不约而同提到亲、诚、惠、容的“软实力”。水电十四局通过斯里兰卡项目把不少当地工人培养成了技术工人、工程师;云南联合外经公司与本土企业合作,将项目收益与本地企业分享;种植业投资者郑山红用“公司+基地”、保护价收购的方式维护当地农民利益,立志塑造中国企业好形象。 而在文化交流方面,已有80余万人观看过的柬埔寨文化盛宴——《吴哥的微笑》虽然只有一名中国演员走到台前,但幕后却是云南文投集团项目团队的三年支撑。还有孟加拉南北大学孔子学院、曼德勒孔子课堂、缅甸新知华文书局,这些早年走出去发展的项目“入乡随俗”已经牢牢扎根,把影响力延伸到当地族群。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同样是交流使者中的一员。结合我省开放战略,近两年来集团加快了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主流新闻媒体合作的步伐。当印尼《国际日报》、缅甸仰光传媒集团、孟加拉国《独立报》出版集团、柬埔寨《柬埔寨之光》报的同行拿出一份份不同语言、不同地域风格却有着同一个名字的专刊——《美丽云南》时,记者们激动不已。不只是因为在异国读到了“云南故事”,更是因为通过实地走访,我们看到异国的同行和读者都在用他们的关注与努力,共同培育这支来自云南的新闻之花,让它不断茁壮成长。本次出访巴基斯坦,云报集团又与巴基斯坦《每日邮报》就未来的新闻合作签下谅解备忘录。《美丽云南》的“绽放”正好诠释了一个理念:新“丝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建设的参与者,也一定会成为其中的受益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