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一带一路”,拓展海外市场合作新空间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2:11:02 南方网 newdu 参加讨论
编者按 由梅州市委、市政府和南方日报社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世界客商大会‘世界客商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讨会”,8月28日在梅州市举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基于历史着眼未来提出的一项战略构想。作为“世界客都”的梅州有着极其悠久而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元素,本次研讨会旨在发掘这些内涵,探讨梅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对接亮点。这里摘要刊发其中5篇文章,以飨读者。 将梅州建设成“一带一路”的“世界客都” 黄伟宗 梅州作为“世界客都”,不仅是客家先民南迁的最终聚居地、繁衍地,也是向海外衍播的出发地、集散地,是全球1亿多客家人的心灵家园,世界客商大会的举办地。完全应该而且可以擦亮松口是“印度洋海上丝绸之路第一港”的品牌,将梅州建设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高地,成为“一带一路”的“世界客都”。 位于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的“中国移民纪念广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印度洋之路”项目竖立的纪念标志。 “印度洋之路”项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旨在促进散居世界各地华人之间的联系,探讨印度洋岛屿起源的历史与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在移民原籍国建设不朽的艺术作品作为纪念。2004年以来,已在马达加斯加的多菲内、留尼旺的圣保罗、莫桑比克、毛里求斯岛、科摩罗的马约特、印度的本地治里等六地建设这个项目的移民纪念广场。项目的发起者为纪念19、20世纪离开中国前往印度洋群岛的中国人(主要是客家人),经认真研究确定选择梅州松口作为客家人移居海外的原乡,建设“中国移民纪念广场”,也即是在此竖立“印度洋之路”的第七块纪念碑。 从松口移民纪念广场展览馆展示的资料中看到,竖有移民纪念广场另外六块纪念碑的六个印度洋国家,大都有中国客家人移民开拓的史迹,而且又都有他们始终保持与故国家乡密切往来的印记。他们有的投资祖国各地或家乡建设,有的经常回国返乡探亲访友,有的促进或带动所在国民间及政府与中国及故乡的经济、文化、友好交流。“印度洋之路”项目,实际上也主要是靠这些移民后裔促进和带动的。因此,可以说这座移民纪念广场,是中国客家人移民“印度洋之路第一港”的光辉标志。 对松口作此文化定位,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的战略意义。 从历史上说,既是对中国移民开发印度洋诸岛历史和业绩的肯定和传承,又是对华人华侨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印度洋之路”传统和文化的肯定和传承。从现实而言,是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对接,是将“印度洋之路”纳入“两洋”(太平洋、印度洋)战略的重大步骤和举措。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南亚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印度三国。马尔代夫总统亚明承诺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并希望把马尔代夫伊哈万港口打造成中转枢纽港,连通东西船运,实现从中国、东南亚及南亚至中东和欧洲的优化航线。加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到访的坦桑尼亚也加盟进来。这样,包括南亚、西亚与非洲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印度洋之路”初具雏形。从历史上通往狮子国(斯里兰卡)到今天联系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塞舌尔到坦桑尼亚巴加莫约四星一线,与孟加拉吉大港和缅甸皎漂港对接,贯通亚非大陆;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隔阿拉伯海相望,构成“五星高照”格局,直通波斯湾。这个格局,实际上是以“两洋”(太平洋、印度洋)战略贯通“一带一路”,从中可见“印度洋之路”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梅州作为“世界客都”,不仅是客家先民南迁的最终聚居地、繁衍地,也是向海外衍播的出发地、集散地,全球1亿多客家人的心灵家园,世界客商大会的举办地。梅州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全市旅外华侨、华人有360多万人,港澳台同胞119万人(旅外华侨、华人与港澳台同胞人数相当于梅州全市总人口的92%),分布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以东南亚国家为多。大量华人华侨对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建设都起到重要作用,成为当地经济开发的主力军。同时,许多华人华侨也经常保持与祖国的联系,投资家乡建设,密切中外经贸文化往来,证实了海上丝绸之路也即是华人华侨之路。从而也说明完全应该而且可以擦亮松口是“印度洋海上丝绸之路第一港”的品牌,将梅州建设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高地,成为“一带一路”的“世界客都”。 作者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 擦亮松口“印度洋之路第一港”品牌 王元林 “中国移民纪念广场”作为全球客家人新的精神纽带,屹立在梅州松口古镇,能寄托和彰显“千年榕树一条根,四海客属一家亲”的家国情怀,更加增强海内外客家人的凝聚力。 历史至今,梅州虽然不靠海,但与海外联系紧密。梅州作为“世界客都”,不仅是客家先民南迁的最终聚居地、繁衍地,也是向海外衍播的出发地、集散地。梅州是著名的华侨之乡,360多万的旅外华人、华侨遍布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梅州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历史上岭南郡连接京城和内陆通向南方出海口的水陆交通重要枢纽,是边接广东沿海地区与闽、赣内陆腹地的中间地带,是连接珠三角、海西区的关键节点。从唐宋时期开始,广州东行,沿东江水道,达惠州、循州(今广东龙川),越丞相岭而进入今韩江上游长乐河,经梅州达潮州。此为广州通达潮州的“上路”。元代粤东潮州为了加强与江西行省省会龙兴(今江西南昌)的联系,设置17个驿站。梅州3处驿站,包括1处马站8匹马,2处水站12只船。梅州成为南北交通要冲。明代,梅江、韩江流域经济逐步发展,交通日趋完善。三河坝居三河交汇之处,商贸发达。韩江沿线有松口、三河坝等港,是联系中外的重要通道。韩江上游的汀江可远达福建上杭、汀州。清末民初,电船通航到松口,旧时梅县周边数县人出洋谋生都从松口出发,到达汕头港,经过太平洋和印度洋,近的到达今天的东南亚,远的到达今天的非洲南部,形成客家人下南洋的路线图。 梅州作为“一带一路”的交汇点之一,水陆联系闽西、赣南,古代为海上丝绸之路潮州港水上北上的重要节点,也是水陆联系赣州、汀州、惠州等地必经之地,因此是古代“一带一路”重要的节点与交通要冲,当然,也是现今“一带一路”的重要建设城市。梅州正围绕“对接珠三角、融入汕潮揭、借力海西区”的思路,全力加快济广高速平兴段、汕湛高速五华段、梅大高速东延线、畲华高速建设,扎实推进梅汕高铁前期工作,积极开通到上海、天津、郑州、海口航线并加密航班,进一步打通出海出省大通道,努力建设粤闽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 将梅州建设成21世紀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高地,擦亮松口“印度洋之路第一港”品牌,意义重大。 松口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竖立的唯一“中国移民纪念广场”,具有海上丝绸之路的“印度洋之路第一港”意义,并具有增强“两洋”战略双翼功能的潜力。将松口定位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印度洋之路第一港”,从历史上说,既是对中国移民开发印度洋诸岛历史和业绩的肯定和传承,又是对华人华侨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印度洋之路”传统和文化的肯定和传承。从现实而言,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俄罗斯和东盟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之后,“一带一路”建设已在全国和全世界形成新的热潮,尤其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访的国家更是如此,纷纷表示愿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在这些国家中,以太平洋地区国家为多,显然,这对于“两洋”(太平洋、印度洋)战略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翼。 “世界客都”梅州是广东省的重点侨乡,具有海上丝绸之路的多种文化元素,尤其具有联系包括印度洋沿岸各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华人华侨的优势。自宋代以来,梅县松口就开始有人远涉重洋了。明代后松口不仅成为粤东商贸重镇,而且也成为粤东、闽西、赣南等地客家人移民海外的第一站,既是客家人衍播四海的出发地,更是世界客家人的心灵回归地。“中国移民纪念广场”作为全球客家人新的精神纽带,屹立在松口古镇,能寄托和彰显“千年榕树一条根,四海客属一家亲”的家国情怀,更加增强海内外客家人的凝聚力。 松口现有的“千年古镇、南洋古道”建设,以及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的定位,为梅州建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高地打下了良好基础,并具有良好条件和优势。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立足松口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华侨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港口运输等良好条件,对松口的保护性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其中提出松口要启动“南洋古道、千年古镇”规划建设,盘活古建筑,提升古文化,营造水景观,重现“日看千帆过、夜观万盏灯”的景象。松口古镇保护性开发作为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核心区的龙头项目,目前已编制了《松口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梅县区松口镇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扎实推进十点一线建设,确保松口古镇开发建设有条不紊,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 作者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把客家文化建设纳入“一带一路” 朱士光 梅州成为“世界客都”与“客家文化中心”,是历史造就的。因此,梅州也应当仁不让地将进一步加强客家文化建设作为纳入“一带一路”与“两洋”战略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关于“一带一路”所禀赋的特点,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泛地域性,或跨区域性,而非线性;其二,多元性,而非单一性的交通贸易往来;其三,互利共赢性,而非单方面利己性。综括这三个主要特点可以看到,海上丝路决不仅限于沿海的几个重点港口,还需包括广阔的腹地;此外还不仅限于商品货物运输贸易,还包括金融投资、人文科技交流等诸多领域。 梅州位于粤闽赣三省接合部,且与汕头、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厦门、泉州等港口城市水陆交通十分便捷,作为上述港口城市腹地有着地理区位的优越条件。同时,梅州作为我国客家文化荟萃之地与“世界客都”,还有着十分优越的社会人文条件。特别是梅州籍居民移居海外历史悠久,对移入国家和地区之经济与社会发展贡献重大,且与当地居民建立了亲密的人脉关系,这对进一步加强、加深我国与上述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关系,无疑是十分有利的。总之,把梅州列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区域与节点城市,不论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论,还是从其历史人文积淀与现实发展需要论,都是完全具备条件,也是十分必要的。 进一步加强“世界客都”梅州之客家文化建设,是梅州列入“一带一路”和“两洋战略”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这是因为客家文化所禀有的主要特点及当前对其加强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及梅州作为公认的“世界客都”所禀承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决定的。客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文化中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奇特之处在于:在坚守中原汉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又吸纳融入了新迁进的东南濒海地区的汉族与非汉族,以及域外一些民族文化的要素,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承古开新有所丰富发展。当前,加强地域文化研究,既有强化民族精神、淳化乡风民俗、营建宜居家园等文化、精神层面的意义,还有繁荣文化产业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所以,其意义与作用是多方面而又十分重大的。 作为公认的“世界客都”的梅州,无疑也是客家文化中心。我国研究岭南地域文化的著名学者司徒尚纪教授在他主编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东卷》论及“客家文化”时就作了如是之明确论定。再以中央文史研究馆袁行霈馆长在他为《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这套学术著作所撰写的《总绪论》中为“地域文化中心”所提的四个条件论(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稳定程度;教育水平、藏书状况、科技推动力;文化贤哲或学术大师的引领作用),梅州也是完全具备的。由此可见,梅州成为“世界客都”与“客家文化中心”,是历史造就的。因此,梅州也应当仁不让地将进一步加强客家文化建设作为纳入“一带一路”与“两洋”战略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关于梅州进一步加强客家文化中心建设的几点建议:一是为更有效地深入推进客家文化研究,应成立国际性的客家文化研究基金会与学术团体。如已建立,则期盼能有效运作,切实发挥作用。二是组织海内外研究客家文化的专家学者,编撰出版《客家历史文化大典》、《客家族群历史地图集》、“客家历史文化丛书”。三是大力推进客家艺术展演活动,发展文化产业,并采用多种方式走向全国,走向海外。四是认真做好客家物质文化保护与展示工作,同时认真做好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新一代传承人培训工作。五是不断充实完善建于梅州城区的中国客家博物馆。六是努力通过多方面与多层次的客家文化研究,探索并揭示出客家文化的精髓与客家精神的核心。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21世纪客商的新挑战 曾繁兴 在北半球,中国松口是成千上万中国移民和工人漂洋过海的出发点;在南半球,毛里求斯老大港是第一个中国人登陆的地方。这条丝绸新路连接南北半球,现在,我们把它叫做新松口——老大港丝绸之路。 当我们谈论丝绸之路时,一般只会想到东西方之间丝绸和贵重物品的交易,不会想到这也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语言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公元前一千年,东方和西方都试图联系对方,罗马知道中国存在,中国也知道罗马的存在,但他们从来没有交流过。在这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条南丝绸之路开拓出来了,它不仅运输了商品,还把佛教文化从印度传播到了东南亚,中国与阿曼从而建立了11世纪和13世纪之间的海上交易,蒙古帝国成为13世纪和14世纪之间东西方交流的纽带,再加上唐朝的中国海员开辟了两条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一条通往波斯湾,一条通往东非。现代“丝绸之路”,无论是陆运还是海运,都是商业和文化交流的高速路,我们已经不再受气候环境的制约,运用已经掌握的先进航海技术,中国的商品可以运往世界各地。 21世纪商人的新挑战是在西南印度洋地区和非洲大陆,有许多领域可以开发:贸易、工业、旅游、渔业、金融市场。非洲市场的巨大潜力是众所周知的。非洲东南共同市场包括26个国家近600万人口有约1亿美元的生产总值。这些国家特别是毛里求斯,可以作为中国和非洲之间贸易与合作的桥梁。今天,中国文化也是毛里求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毛里求斯于1968年3月12日独立,它拥有133万人口,总土地面积2040平方公里,还有其他一些小岛屿和渔场。2014年,毛里求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7116.59美元,其经济收入基本依赖于糖,最近几十年来,其经济已进入多元化(金融、贸易、ICT、海产加工)发展。中国与毛里求斯的合作和友谊开始于毛里求斯独立之初,多年来,两国之间的友谊不断加强。此外,路易港和佛山市、波荷市和广州市的交往,都有助于保持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中国早期移民大多在毛里求斯的农村地区定居,在那里他们开零售店铺为印度劳工服务,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友谊,互敬互爱。在唐人街,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中国人也开始了第一产业,他们有自己独立的出口加工区。十年后,中国最高金融机构毛里求斯证券交易所推动了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占据了我国经济的显著位置。因为对毛里求斯社会的贡献,很多中国的专业人士,比如医生、律师、金融家等在毛里求斯都很受人尊敬。华人社团在毛里求斯是公认的受人尊敬和钦佩的成熟社团,华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已经融入了毛里求斯。中国农历新年(春节)是毛里求斯的公众假期,举国欢庆。中国食品也很受欢迎,毛里求斯人都喜欢炒面和豆腐。为了迎合国人需求,华商联合会于每年的7月份在唐人街举办美食文化节,吸引众多人前往。毛里求斯有一个中国文化中心,从而使中国文化和语言在这里得以传承。毛里求斯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让中国人头像出现在其钞票上的国家,25卢比纸币上有朱梅麟的头像。华人社团与关帝等文化商贸协会弘扬了中国文化和价值观,或者在毛里求斯再设立个客家移民文化中心,更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在北半球,中国松口是成千上万中国移民和工人漂洋过海的出发点;在南半球,毛里求斯老大港是第一个中国人登陆的地方。像过去一样,这条丝绸新路连接南北半球,它有一个旧名字:老广州印度洋海上丝绸之路;现在,我们把它叫做新松口——老大港丝绸之路。 21世纪的商人挑战和机遇并存。有一点是肯定的,毛里求斯能提供安全、友好的环境,我们正在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也有一个非常专业和庞大的金融家和律师团队为世界各地有进取心的商人服务。 作者系毛里求斯共和国前艺术和文化部长。本文翻译:赵艺涵 为中新经济社会 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赖涯桥 海外日夜谋生的客商,具备质朴无华的习性、踏实稳健的行事作风,又能融入当地社会,适应环境的突变。面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实施,客商必能结合当地社会的发展要求,整合资源和智慧,同步促进中国和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共同利益追求。 中国政府在2015年3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文件中,提出五通的新概念:政治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中的政治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中国与新加坡可充分利用社会和经济转型伴随产业升级计划来推动两国发展战略对接。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新加坡能充分扮演中介角色,借助亚投行平台来推动中国企业参与东盟区域的铁路、公路、电力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贸易畅通及资金融通分别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支撑,通过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和金融领域的合作,降低企业进入对方市场的成本。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中国和新加坡可通过此发挥两地交往的桥梁作用,加强友好和信赖,形成有巨大凝聚力的公共外交新格局。 中国在历史上很早以前就已经和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南洋”或“南海”地区,通过历史因素、地理毗邻和人口迁移建立了广泛且深刻的联系。从地理上来看,新加坡是马来半岛的一部分。从历史上而言,中国和马来半岛的贸易活动早在唐代(公元618-907年)已非常活跃。1511年葡萄牙占领马六甲之前,中国人已是马来半岛的常客。1349年,一位中国商人对当时新加坡的风土人情就有着非常生动的描述。1409年,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访问当时作为明朝朝贡国的马六甲。然而,华人社群的涌现则在181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马来半岛建立之后。具有历史意义的,就是新加坡应和会馆在英国人莱佛士1918年登陆新加坡之后的第三年,作为嘉应州(涵盖梅县、蕉岭、兴宁、五华、平远)客家人的地缘社团互助组织宣布成立,是新加坡华人社团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组织。与此同时,马来半岛的其他地区,包括槟榔屿(即槟城)、马六甲等地也先后成立了应和会馆。凝聚客家人的力量和生活智慧,除照顾同乡之外,也强化了本地区和中国的关系以及时刻关心中国的发展。 到了1860年,华人已占新加坡总人口82000的60%,槟城总人口67000的30%,马六甲总人口67000的15%。新加坡与中国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以高度的实用主义为原则。实用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建立在互利互惠、相互尊重对方利益基础上的行为原则。今后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上,此种实用主义原则依然提供两国关系发展的坚实基础。新加坡的客商,在“一带一路”战略思维的指引下,肯定能有所作为,为两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客商”是一个文化内涵大于组织形式的概念。在艰难险阻的海外开拓过程中,客商由于独特的生存背景和文化传承,形成独具特色的从商理念和经营内涵特点。“客商”怀着“儒商”情怀,奉行崇名务实的经营之道,具有强大的社会亲和力。一般而言,客商高度具备创新求变精神,不断进行自我挑战。同时,更有一股把不可能化为可能的坚定信心,在自己的立足点建立和发展前所未有的事业。罗芳伯建立“兰芳公司”,张弼士创设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张榕轩兄弟建设铁路工程和经营海运业,叶亚莱开埠吉隆坡,闽西永定的胡文虎、胡文豹兄弟以家族、同乡及客家人为基础的人际网络建立起来的商业王国,以“四药”——即万金油、头痛粉、清凉水、八卦丹打出的全球闻名的品牌,广东梅县周溪乡客家人谢枢泗早期在泰国合艾市的开荒拓业,等等,都显示了客商坚忍不拔的经营精神。 海外日夜谋生的客商,具备质朴无华的习性、踏实稳健的行事作风,又能融入当地社会,适应环境的突变,面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实施,客商必能结合当地社会的发展要求,整合资源和智慧,同步促进中国和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共同利益追求。 作者系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