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砚山:唱响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


    初冬的朝阳铺撒过漫山的绿意,也照耀在人们忙碌的脸上。收秋瓜、铺地膜、晒药材……这是三七之乡——砚山的即时景象,在这片俊山秀林的土地上,从城市到乡村,从湖畔到坝子,从田间地头到厂房一线……无不呈现出蓬勃的活力,和谐文明的新风扑面而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花红果硕……
    行走在这片土地上,你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温度:特色农业积蓄活力,各族群众和谐共融,同吃团结宴,同跳弦子舞,当欢快的乐音一响,勤劳的各族群众,载歌载舞,脸上透出笑容,脚步越发铿锵,幸福生活越过越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正从梦想照进现实。
    典型不断涌现——民族工作多元拓展
    砚山的民族工作开展已久,这里是民族工作出亮点,出典型的地方。
    走进砚山县平远镇,这里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起于2009年,早于全省示范区创建,是砚山县、乃至文山州民族工作重中之重的地方。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一提到平远街,人们就皱眉头。以前这里各民族关系比较复杂,社会治安、民族宗教问题都“让人头疼”。而现在的平远,自示范创建以来,由乱而治,从“法外天地”到今天的“和谐共融”,这里也成为砚山县通过融合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缩影。
    郑兴明,平远田心社区党总支副书记。他介绍,转变从2009年开始。2009年,砚山县启动了平远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把做好民族政法工作和民族统战工作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举措,始终突出民族关系调整、协调这个重点,妥善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关系逐步走向融洽、和睦。
    创建伊始,对于郑兴明来说,当时他们大量的工作就是宣传,发册子,广泛普及砚山县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才可以达到理解嘛。”郑兴明说。
    此外,平远还有个好的平台就是清真寺,“清真寺每天都有群众做礼拜,特别是到了大礼拜的时间,人比较集中。清真寺除了组织群众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以外,还宣传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开群众会,群众比较分散的问题,同时也让群众近距离接触了政策,心理上更能接受。”郑兴明说。
    提到清真寺,平远的田心清真寺大名鼎鼎。
    这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场所,同时也是砚山县民族团结教育培训中心、砚山县宗教代表人士培训中心。
    “2010年3月清真寺建起,那时培训中心的场地就已经规划好了。”清真寺管委会马主任介绍道,“在外界看来,清真寺是个神秘的地方,其实不是,我们针对全县各民族开放,有什么节日都会邀请各族群众参加。”
    就是这种包容、开放的环境,让到此参观、培训、参加节日活动的民族逐渐增多,增进了民族之间的了解。到过清真寺的各级各部门领导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这里还成为省内外宗教人士参观、学习之地。就在前几日,甘肃省伊斯兰教代表人士就曾到此参观。
    “营造今天这种包容、开放的氛围,也正是我们圣训所倡导的。”马主任说。
    宗教和顺、民族和睦,民族工作载体、平台得到多元拓展……在平远,民族关系协调发展,凝聚着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心血,折射着砚山民族工作的不懈努力。
    与此同时,一批独具砚山特色的成功模式也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五星红旗飘扬的开放型花园型服务型辣椒城清真寺”、“民族教育与民族经济共同发展的平远田心社区”、“民族团结学校之花砚山县民族中学”、“融入现代社会的黑巴新村”、“行走在民族团结康庄大道上的盘龙三村”等一大批全国、全省民族团结典型涌现,全县民族团结城市之花、寺观之花、学校之花、社区之花、新村之花遍地盛开。
    “我学习你的经验,你参考我的模式……”砚山的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像平远一样的经验模式不断涌现,汇聚成了民族工作的“砚山经验”。
    合作社蓬勃发展——民族经济转型提质
    一大早,阿舍彝族乡鲁都克村委会龙潭村党支部书记家,一群村干部正围坐在火盆边,商讨今年苹果树扩种一事,这场村干部大会一直开到了吃午饭时间。
    2014年,村里引进蒙自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来此进行土地流转,引发种植热潮,现在村里已有1900亩果林,种植热情今年继续升温。
    “党委政府要做的,就是思考要什么样的产业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阿舍乡乡长赵佳云说,“我们这里属于喀斯特地貌,亩产远远比不上平原地区,所以必须要种植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产出效益才明显,才能真正带动群众致富。”
    这是初冬季节,阿舍乡的清晨常常伴随浓雾,你能看到橘黄色的小花一片片倔强地生长在山坡上,点缀着山里的风景,这就是万寿菊,是乡村的一抹亮色,也是村民的一株“致富花”。
    “产值一亩好的有三四千元,今年经测算亩产在1600元—1700元左右。农户管护得好可以从6月底一直采摘到10月底,而今年采摘的花期又比去年有所延长,证明群众在管护这块更进一步了。”赵佳云说,现在全乡万寿菊种植8000多亩,2016年预计突破一万亩。一个好的产业能让群众真正感受到产业的效益。
    同样,一个好的合作社能带领一方百姓找到致富的路径。
    稼依镇落太邑村党委书记杨建洪,这几天辗转在镇里的几家养殖基地,寻找一种令人满意的牛种以及带动村民致富的发展方式。
    村里刚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村民们跃跃欲试,准备大干一场。而养牛在当地则是最火热的“事业”。当天,他来到了位于稼依镇小石桥村的盛丰养殖专业合作社,这里的企业+农户+合作社模式已经颇具规模,并卓有成效地带动村民开展养殖,广东等地的订单纷纷到来,村民们在肉牛养殖上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合作社现有100多户社员,有来自周边的各民族,我们为他们提供牛,提供技术,年底社员们还有分红。”养殖场董事长马怀应说。
    销售更是不用愁,稼依坝子交通便利,是砚山通往滇中腹地的必经之地。稼依有两个大牲畜交易市场,年交易大牲畜一万余头,合作社发展风生水起。
    村民马应恩2011年加入合作社,自己还养了8头牛,除去成本,一年也有两万来元的收入,“前景不错”他这样形容道。
    “合作社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太多的好处。不仅带动村民开展种植养殖,还解决了少数民族群众就近就业问题,对整合资源,提升土地利用率,助力民族经济转型提质都起到巨大的作用。”一位农业部门工作人员介绍道。
    近年来,砚山县高原特色农业遍地开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三七、烤烟、辣椒、蔬菜、畜牧等传统支柱产业稳步推进,种子产业、万寿菊、肉牛养殖等新兴产业风生水起,合作社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
    据统计,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90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48个。“公司+基地+农户”、“庄园+合作社”、“疏林草原+分户散养+统一销售”等多种发展形式构成的“的鲁现代养殖模式”、“多民族合股团结发展”的“盛丰合作模式”、“公司+农技协+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六位一体特色合作社”,侨园管理区林下种植、养殖等一批具有现代色彩的经济发展模式陆续涌现。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发展。
    能人效应明显——民族工作扎实开展
    砚山县有一大批致富能人、民族关系协调能人,以及各个领域的乡土能人。
    被誉为“致富路上扬帆人”、“群众心中娘家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省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的女干部刘仙,就是其中之一。
    在稼依镇大稼依社区,身边的同事及群众都常说:“刘仙同志就像一团火,走到哪里亮到哪里”。
    的确,多年来她带领村社两委班子成员务实干事,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基层人才,并率全州之先,领办和创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她的带动下,稼依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0余家,带动了4个小康村建设。把人年均纯收入不足1450元的拉白村做成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多元的小康村,成为了全县乃至全州人年均纯收入最高的村寨。
    “民族工作就是要做到细处,做实在了。”郑兴明也这么认为,“在民族地方工作,尊重是放首位的,作为一个社区干部,不管对待哪个民族都要平等公正,这样才能在群众中赢得信任。”
    民族之事无小事。砚山县在多年来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中,基层能人效应明显。这里有被群众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头人”、“民族团结的维护者”,用生命谱写忠诚的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平远镇田心村原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马开贵;舍小家为大家、深得群众信任、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受中国科协表彰的“全国科普带头人”、稼依店房洋洋养殖合作社理事长、店房果蔬种养殖协会会长彝族农民陈石安;创办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稼依盛丰肉牛养殖合作社理事长,带领回、汉、苗、彝、壮各族群众共同致富、民族团结带头人回族农民马怀远等。
    这一大批能人默默耕耘在民族团结这块希望的田野,谱写了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民族关系的动人旋律。
    “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也成为衡量民族地区好干部的三个标准。
    从县四班领导到乡(镇)党员领导干部、从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到村(社)干部,从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到驻村帮扶工作队,砚山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启动以来,人人争当政策法规宣传员、科学知识普及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增收致富引导员、党群关系联络员,带头创业致富、带头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带头维护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说民族团结的话、做民族团结的事,把履行好职责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增进各民族友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民心工程,主动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优良的工作作风、实在的工作业绩,在各族群众中口碑相传。
    综合联动建机制——各族群众一家亲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砚山,各民族是一家的场景司空见惯。
    砚山县田心民族学校,这是砚山县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着回、汉、壮、苗、彝等800多名在校学生。在这里,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小就深入人心,“六个一”活动从这里破土而出。即交一个少数民族朋友,上一堂民族知识课,讲一个少数民族故事,帮助一名少数民族贫困学生,邀请一个民族朋友跟自己过节,学会跳一个少数民族舞蹈。
    “我们不仅在学校内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在校外我们也通过各种活动,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散进学生和家长心中。”校长马妮娜介绍。
    在稼依镇小石桥村辣椒城清真寺,这里的清晨也回荡着朗朗读书声。“根据国家提出的引导信教群众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念,我们确立了开放的理念,穆斯林和非穆斯林都能自由进入清真寺,我们还通过以球会友、赛跑等方式,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清真寺管委会主任马锦坤说。
    清真寺门口挂有一块牌匾——实用技术培训中心,附近的苗族、白族、壮族群众都可以来此进行实用技术学习。
    当天,教学楼下的操场上,学驾驶的练习车缓缓开动,群众在篮球场上挥汗打球,跑道上三个头戴头巾的穆斯林少女谈笑着走过……一个个动人的场景,在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下徐徐呈现。
    这是一种力量的集合,一种精神的凝聚。
    如今的砚山县,民族团结已成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创建工作也已贯穿到全县工作的各个方面。
    从2014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今年预算安排经费595万元,3年来累计整合资金21574.5万元投入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同时,建立健全了工作目标责任机制、领导责任机制、联席会议制度、经费保障机制等各项机制,建成了38个民族团结示范村民族宗教服务网点,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县乡村“三级联创”和“党政主导、部门参与、群众主体、人大监督、政协建言”协调推进的“五位一体”民族工作格局。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机关、进乡镇、进村社、进园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居民小区、进部队的“九进”活动,营造了全民受教育、人人促团结的生动局面。
    每逢春节,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彝族火把节、壮族三月三、苗族花山节等,县里都会组织安排看望慰问宗教界人士和各族群众,各族群众也会热情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及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参与民族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壮学会、苗协会、彝学会、伊斯兰协会等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充分发挥了党委政府密切各族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民族工作不断深化和拓展,有效保障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文化传承乐交融——共享精神之魂
    在砚山,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彝族弦子壮族制。阿舍、稼依、盘龙等乡镇上每每弹起的弦子,有很大部分来自于阿舍乡斗南村。
    壮族村民江永富笑着介绍,有这么一个传说:“相传有对恋人,男的是壮族,女的是彝族,他们商量着,一个人做弦子,一个人跳舞。于是有了现在的习俗。”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现实中,江永富制作的弦子已经成为“俏手货”,不久前他刚从上海参加一个民族民间博览会回来,带去的十来把弦子销售一空。
    时空总是这么奇妙,在盘龙乡白石岩彝族村,这里的弦子舞每每跳起的时候,男子手中拿着的就是来自斗南的弦子,或许就是江永富制作的。
    这种机缘并非巧合,民族交往、交融已经成为砚山一道美丽、独特的风景。
    每年,县里安排200万元用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为各民族交流交往,表达精神诉求提供了保障。
    在“创意云南2015文化产业博览会”上,砚山县成功推出“土陶”、“弦子”、“玛瑙、”“刺绣”四张文化名片;《彝族弦子舞》、《斗南弦子制作技艺》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白沙坡村、沙松冲村荣获“云南省十大刺绣名村镇”称号;“彝族弦子舞”、“棒棒灯”、“陶器制作”、“弦子制作”、“草人舞”等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壮族“三月三”、草人舞,苗族花山节、芦笙舞,彝族火把节、弦子舞等民族文化精品,搬上了电视栏目……这一系列的举措,夯实了民族发展的根基,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源动力和感召力。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盘龙乡响水龙苗族村的芦笙一吹响,人群中不乏系着花围腰的彝族阿扎群众,也不乏壮族乡民。每到花山节的时候,这里更是热闹。据当地村干部介绍,来自十里八乡的各族群众都汇集到这里,跳舞、斗牛、斗鸡,然后大家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吃个民族宴,喝杯团结酒,民族关系和和美美,融融洽洽。
    这是砚山各族群众共同参与、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心声和真实写照。
    从2013年被确定为云南省十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单位以来,砚山的创建工作策马扬鞭,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加快,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02亿元,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945元和7354元。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带来的欢乐祥和、温暖与幸福。
    “根连根、心连心,三七之乡是我家;壮苗彝、回汉瑶,十一兄弟骨肉情;手拉手、肩并肩,砚山盛开民族花;你帮我、我帮你,各族同心筑国梦……”的歌声唱响在这片热土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