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创新中讲好贵州故事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24 贵州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2015年9月11日中央颁发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从“讲话”到“意见”,一年多来,贵州文艺界践行讲话精神,在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中追求艺术创新,讲好独特的贵州故事,屡有可圈可点之处。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贵州推出了大型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以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中国人民为保护运输大动脉所展开的英勇卓绝斗争为焦点,艺术再现贵州晴隆境内的二十四道拐的蜿蜒曲折与抗战史上的神奇一幕。通过讲述贵州的故事,展现了贵州优美的风光,那段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那种团结一心奋力抗击一致对外殊死搏斗,那种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如同二十四道拐一样成为一座挺拔的民族精神丰碑,矗立在中华大地。该剧总编剧欧阳黔森努力把一个正能量的故事讲得让人喜闻乐见,他曾说过:“如果我们的创作队伍,市场要什么我们给什么,这就不行。我们要去引导,要达到一种高度,作为创作者我们要有温度,这样才可能写出有热血的东西。”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创央视收视新高,正是一个把正能量的独特的贵州故事讲得让人喜闻乐见的成功样板。 这份成功,来自独特的思想发现和审美发现。抗战题材创作应该丰富多彩,《二十四道拐》讲的是抗战的后勤运输,加上二十四道拐的独特地形,这个题材非常独特新颖;在这个题材里面,展示了这部电视剧的国际视野,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统一战线,是独特里面的独特;再将贵州山地的险阻艰难转换为一种崇高审美,就成为不可复制的创新。 “好花红,好花红,好花生在刺藜蓬……”婉约的布依族民歌悠扬在北京中国评剧大剧院内,精彩地回响在观众的心中,赢得阵阵掌声。2015年10月20日大型布依族歌舞剧《刺藜花红》唱响北京,这台由贵州省文联、贵州省戏剧家协会推荐的歌舞剧,荣获第四届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优秀剧目,在北京引起巨大的反响。《刺藜花红》由贵州省戏剧创作中心主任、一级编剧马军和陕西一级编剧张平,深入黔南布依族村寨创作而成。该剧以贵州布依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为背景,以布依人的人文精神为主线,以布依情歌对唱、歌舞艺术为载体,讲述了干练有为的布依族小伙子芒山,与七星山下美丽、聪明、刚强的布依族姑娘刺藜,为寻找布依儿女人文精神家园,呼唤热爱生命、追求文明进步、战胜愚昧落后的传奇故事。该剧选用布依山歌曲调和传统的舞美夸张手法,歌颂布依人的善良,展示布依人的生活,表现出艺术上的独特创意。 电视剧《二十四道拐》和歌舞剧《刺藜花红》,一剧面向历史,一剧立足现实。而创新编排不同的民族音乐《好花红》贯穿两剧始终,将历史和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将中华民族的抗战伟业与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从中是可以有很多启发的。其中最为深刻的感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作家艺术家要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作品,点燃美好希望,这样才算得上“贴近土地、贴近人民”。 长期以来,贵州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握时代脉搏,深度打磨文艺精品,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用文艺的形式突出了贵州特色。可以说,贵州近来的作品都在努力践行“讲话”精神,在艺术创新中讲好独特的贵州故事,其中的经验,值得认真思考和总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