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毕节:水利扶贫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


    自2008年以来,水利部将毕节作为重点扶持对口支援联系点,在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全方位进行帮扶。通过实施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骨干水源工程等民生水利项目,缓解了“因水受困”“因水致贫”现象,越来越多贫困山区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饮水工程实施到户,解放劳动力实现致富增收
    毕节市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区,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目前全市880多万人口中,仍有贫困人口125.9万人,是贵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同时也是革命老区,彝、苗、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8%。
    “山下河水滚滚流,山上滴水贵如油”。毕节虽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但因喀斯特地形地貌,缺水成为群众脱贫的最大制约因素。
    “以前要挑水吃,用洗脸水洗完脚后,才舍得喂猪。现在随时能用上干净的自来水。”毕节市黔西县金碧镇荷花村38岁的村民林临说,村里祖祖辈辈缺水,村民要么吃从屋顶收集的雨水,要么从1公里远的地方挑水。
    “路不好走,实在不放心老人在家挑水。”林临多年来只能在家搞传统种植养殖,生活很拮据。村主任雷应志说,村里绝大多数农户因“吃水”困在大山,荷花村长期戴着一类贫困村的帽子。
    在水利部门支持下,金碧镇先后投入742万元,分批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15年6月,荷花村通上了自来水。
    从挑水中解放出来后,林临和妻子外出打工,每月收入6000多元,家里新修了新房,还配上了电热水器。“以前整个冬天都不洗澡,现在想洗就能洗。”
    雷应志说,通自来水后,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全村668户中至少有600人在外务工,人均收入翻了好几番。
    荷花村的变迁,是毕节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发挥效益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截至2015年,毕节市已累计解决489.56万农村群众、54.41万农村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以水为基发展产业,调整结构促进增收
    水是农业的命脉。没有水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只能是空谈。如今,在毕节地区,水利扶贫带来效益日益凸显。
    “水利项目在全镇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织金县桂果镇党委书记王顺高说,近两年,水利部门围绕扶贫工作需要实施项目,先后整合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等2000多万元资金,为桂果镇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起水利基础设施。
    水利条件的改善吸引了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
    “以前我种水稻,每亩地收1000多斤稻谷,经济效益低。如今把2亩地以每亩1600元的价格流转给西南竹荪园,我在园区上班,每月工资3000多元。收入不算少,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比外出打工划算。”绮陌村村民李发江说。
    农业示范区的防洪抗旱能力得到改善。九丰蔬菜园区负责人冯竹元表示,2012年一场洪水淹没了200多个蔬菜大棚,损失了三四百万元,后来水利部门支持修建了排水沟渠,“现在旱能随时浇,洪能及时排”。
    目前,九丰蔬菜园区、西南竹荪园区分别建成千亩蔬菜基地,解决五六百人的就业问题,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创收上千万元。
    据毕节市水务局统计,近年来,通过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水利工程等项目,共发展耕地灌溉面积115.4万亩,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兴建大型水利工程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难题
    隆冬时节,记者在毕节市七星关区与纳雍县交界、乌江一级支流六冲河中游的潘家岩看到,数台挖掘机正在加快施工。
    夹岩公司经理谭其志表示,在水利部等部门支持下,拟投资186.29亿元的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工程已经开工。
    “这是国家实施西部地区水利扶贫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也是贵州历史上投资和规模最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谭其志说,工程建成后,将覆盖毕节市、遵义市的7个城镇区、8个工业园区、69个乡镇、365个农村集中聚居点,城乡供水人口达273万人,增加灌溉面积90多万亩。
    毕节市水务局局长常瑜说,2008年以来,各级水利部门共投入112.95亿元,其中中央64.32亿元。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开工建设,居住在深山区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有了保障,每遇大旱为水愁的局面将得到根本改善。
    按照水利部规划,今后将根据贫困地区水利发展程度和贫困群众水利需求,结合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科学确定水利扶贫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突出重大水利工程对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支撑保障作用,突出民生水利建设对精准扶贫脱贫的定向直接效应。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