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奏响和谐曲 傣乡盛开团结花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2:11:36 云南日报 戴振华 参加讨论
雨林景洪、柔情傣乡。 傣族、哈尼、基诺、布朗、瑶等13个民族聚居于这片神奇而美丽的热土,也孕育了人与自然和各民族团结和谐的文化生态。 2013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启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景洪市便把示范建设作为第一责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使得全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呈现出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抓机制强措施 促进民族团结 2013年,西双版纳州被列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首批试点后,景洪市立即成立了以州委常委、景洪市委书记为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为常务副组长,各责任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景洪市行动方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景洪市2015年工作要点》等文件先后出台,明确了13个牵头部门、31个责任单位、11个乡镇(街道)、5个农场的目标责任。结合民族宗教事务年度工作,市、乡镇(街道、农场)、村委会(社区、生产队)层层签订责任书,按照责任划分,把民族团结进步建设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 创建工作启动至今,景洪市开办了《促进民族团结 共建和谐家园》电视专栏72期,播出民族团结公益广告1825次、张贴傣汉双语标语4380条;通过《民族时报》《西双版纳报》《美丽景洪》对示范市、乡、村、社区等建设情况进行报道。 制定印发了《景洪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规范手册》,通过规范视觉识别系统,实施户外广告和墙面广告宣传48处,设立永久性民族团结知识宣传栏180块、活动宣传栏60块,累计悬挂横幅468条,制作墙体标语56条;通过《西双版纳邮政》《交通安全手册》《百讯广告》等媒体投递民族团结公益广告10万份。 通过景区景点、酒店、商场、办公区等场所电子屏、出租车电子屏滚动播出18条民族团结宣传标语;各类网站、微信平台广泛宣传创建活动信息,网络新兴媒体成为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载体。通过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建基地抓教育 繁荣民族文化 走进景洪市区的景洪农场,一个设置有舞台、篮球场、气排球场、羽毛球场等文体活动场所的民族团结文化广场显得格外的壮观。这是景洪市启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以来,专门打造的民族团结文化广场之一。 如今,这个广场是农场和三叶社区重要的文化活动阵地,周边11个小区3000多名各族群众每天傍晚在这里娱乐健身,是农场和社区职工群众学习、休闲、娱乐、交流的场所。 在打造广场的同时,景洪农场还成立了老年文艺队、气排球队、门球和地掷球队等10多个群众性文体团体,并经常开展文体活动。 以此同时,景洪市还在市委党校建设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制定了《景洪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建设工作方案》,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全市干部培训、业务培训等课程,在各类主体班上开设专题课,使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常态化、多样化、社会化,并且成为景洪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摇篮。近年来,景洪市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考录公务员比例,做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和民族工作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适当放宽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条件,全市少数民族公务员占比达到55.26%。 被列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的景洪市民族中学,开设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点,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课程,进行民族知识的普及。每周一节“民族团结”课程中,科任教师教育少数民族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同时让学生了解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民族政策,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政策给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繁荣与发展,增强了学生“了解各民族,热爱大家庭”的民族意识。 同时,经过大量的民族文化研究和实地考查,学校于2008年自主创作了以傣族、基诺族、哈尼族、布朗族等4个少数民族的舞蹈、音乐与体育运动融为一体的“民族课间操”,使学校的课间操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大舞台。通过这个载体,较好的让学生传承了民族文化,并获得了“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称号。 在创建过程中,景洪市大力实施文化利民惠民工程,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率达100%,建成了12个各类文体活动广场,分别创建13个民族文艺活动品牌和13个体育活动品牌。完善了“六个有”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运转正常。行政村“农家书屋”覆盖率达100%。并建设了11个世居少数民族(民俗)博物馆和民族传统文化(非遗)传习所(馆)。 通过实施文化产业开发工程,景洪市加快了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8%,2015年获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县(市)一等奖。基诺族古歌“奇科阿咪”还获得了第七届全国村歌大赛5项大奖,创编的舞蹈《赛妆》《纺线姑娘》分别获国家级、省级金奖。每年投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100万元,深入挖掘、开发贝叶文化、雨林文化、知青文化、普洱茶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普及工作。做特做优泼水节、嘎汤帕节、特懋克节等少数民族节日。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和项目合作,参加中、老、缅、泰第二十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文化联谊会和四国联谊演出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 创建改善民生 项目带动发展 进入允景洪街道办事处曼各社区的曼斗村,就能从这个由傣、汉等11个民族聚居的城中村的村民脸上,感受到一种幸福。这个地处景洪与外界交汇处的村寨,数百年前就与分布于景洪、勐海和勐腊3个市县的村寨结成了团结互助的盟誓。并且形成了这个村寨数百年来民风淳朴,周边各民族兄弟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的和谐理念。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创建中,数百年前盟誓团结友爱的故事,被以傣文和绘画的方式,被搬上了村寨的文化墙,形成了规范村民们世代树立与周边各民族兄弟团结友爱、遵纪守法、共同进步的村规民约。 在西双版纳实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创建活动中,景洪市实施了示范市、示范乡、示范村、示范社区、特色村5大类示范创建项目。项目覆盖全市的10个乡镇、1个街道和辖区内的景洪工业园区及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 2013年以来,勐罕镇曼听村委会在示范市项目中获得250万元资金支持,为曼降、曼春满、曼乍、曼听、曼嘎5个村小组改造旅游线路3000米,实施了村寨主干道旅游干线绿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培训村民2000人;打造农家乐民族特色餐饮住宿服务设施50户,在傣族园内规划建设特色摊点200个,实施了烤酒、制陶、织锦、贝叶经、章哈、精致竹工艺编织、象脚鼓作坊等7项工程;对5个村小组的200户干栏式传统民居、古建筑进行了改造。曼乍村小组的村民岩约看到政府投入这么多,就把“傣家乐”进行了翻修,新增20间傣泰风格的客房,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他说:“来傣族园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我家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允景洪街道办曼斗居民小组的玉勐是傣族慢轮制陶传承人,2013年获得了10万元的经费,她用这笔经费购置了慢轮制陶生产工具10套,生产特色旅游产品5000件。玉勐说:“有了政府的支持,我有信心做好傣陶产品,把这项传统工艺传承下去。” 3年来,“示范市”项目投入1000万元资金,为13个村民小组进行了基础设施、经济、文化等项目建设,扶持了近500户特色户发展特色产业。 基诺山乡是民族示范乡,3年内投入300万元,在扎吕村小组、洛科大寨等种植了珍贵树木、水果,改造了菜园,建了猪圈;扶持司土村委会吉梦养殖专业合作社、茄玛村委会正华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猪圈、买猪仔。 在示范社区的建设中,为允景洪街道办曼各社区安装了3个LED显示屏,改造社区民族特色化大门,修建社区活动场,建起社区民族团结宣传栏;曼景兰社区建设硬化道路1000米,投入18万元建设文化场地、舞台等,投入4万元扩建农家书屋;并支持三叶社区建设社区综合活动室,改造舞台,安装太阳能路灯,制作傣汉双语民族团结宣传册和社区民族团结宣传栏。并投入上千万元资金为嘎洒镇曼占宰村委会曼丢等28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民族特色村、280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和3个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市创建格局。 通过示范项目建设,改善了民生,推动了民族经济发展。去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6.82亿元,增长1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104元,同比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1409元,同比增长1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