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山村:搬出一片新天地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8:11:27 北京日报 颉亚珍 参加讨论
“归去来兮,田园似锦胡不归?”走进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云雾山村的田园农家院,我由衷感叹。云雾山如画屏,白杨林绿荫浓,苹果园果压枝,葡萄藤叶遮天,格桑花正烂漫,清流淙淙,鸟鸣啾啾,好一个静心逍遥所在! 田园农家院的主人崔建章也说:“不会再出去了。”不过,留下他的,不是美景,而是“能挣钱”和“自在”。 崔建章的家,原先在山沟沟里,只有摩托和拖拉机才能进去,村里缺路少水,当地农民靠种玉米、采山货维持生计,“挣的钱都不够零花”。无奈之下,崔建章进城打工成为一名厨师。2010年,云雾山村被确定为河北省新民居建设示范村。“我们不仅投资1350万元建了功能齐全的新民居,还从改善出行、就医、入学条件入手,重点实施了公共服务配套项目,投资750万元修建乡村旅游公路7.38公里,投资160万元建成包括村民活动室、农家书屋、警务室、办公室、会议室、卫生所在内的村民活动中心800平方米,投资30万元建成200平方米小学幼儿园,投资50万元打井1眼、修蓄水池1座,使村民全部吃上自来水。”云雾山村村主任李青春介绍。两期工程完工后,156户村民从大山里搬到宽阔地带,住进了近百平方米的宽敞新居,其中包括崔建章家。 李青春说:“本来还有第三期新民居工程的,但路修好后,124户路边的村民发现搞旅游挣钱,就不愿搬了,我们也没再建,因为发展旅游业也是我们村的方向之一。” 搬进新居,不仅大大改善了村民们的居住条件,人群的集中和土地的空出也有利于村里统一规划,解决贫穷这一长期困扰着村民的根本问题。“云雾山村的几个自然村全部地处大山深处,是丰宁县最穷的村,种粮食是‘种一坡打一车,打一车弄一锅’,收成少得可怜。2011年时全村人均收入仅有900多元,三分之二的劳力都出去打工了。”李青春说着看向旁边的崔建章,后者讪笑着低下了头。 根据养殖、种植业有一定基础以及背靠4A级风景区云雾山国家森林公园这些优势,云雾山村确定了以产业脱贫致富的思路。通过“定产不定价”的方式流转土地,新建日光温室50个、冷棚40个,成立专业合作社,种植有机蔬菜,销往北京高端市场;新建苹果、皇冠梨等采摘园700亩,发展林果经济;与丰宁缘天然乳业公司合作,兴建占地200亩的奶牛养殖现代牧场;与承德神州药业合作,利用荒地荒坡、退耕还林地种植椴树、黄芪等中药材2000亩;成立林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大力发展集休闲度假、果品采摘、登山探险、农耕体验为一体的农家旅游。“这些富民产业全部建成后,村民人均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 为发展乡村旅游,村干部找到在城里当厨师的崔建章,希望他带头办起农家乐。崔建章认为新村“交通便利,有发展前途”,又有好政策,决定试一试。2011年,云雾山村第一家农家乐“田园农家院”开业,“当年收支平衡,后来一年比一年好,去年纯利润是20多万元”。崔建章说,比起以前,“现在心情舒畅了,在这儿多自在啊!不会再出去打工了。” 云雾山村四季景色宜人,物种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72%,生态环境良好,如果不是生计所迫,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下一步,云雾山村将统一规划村域内环境、景观、民俗、产业,投资2500万元,重点建设一条千米景观绿色走廊,果品采摘、特色养殖两大基地,养生度假区、户外运动区、亲子体验区、生态旅游区、农耕体验区五个园区,把农民变成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和服务者,把传统的资源就地转化为旅游产品,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 “4个自然村已经搬到了新民居,原村将分别改建成骑马场、自行车赛道、高山水稻种植体验地、亲子科普教育基地。”李青春说,村里出去打工的劳力已经回来了三分之一,他相信随着村里产业的发展,云雾山村一定会彻底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出去打工的人也都会回来。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云陶产业进入“蝶变时代”
- 下一篇:大通:打造招商引资的一片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