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贵州黔南 农业“接二连三”串金山


    在城镇郊区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在发达地区发展信息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在农产品主产区,发展高端增值农业,建农产品加工基地,设农产品直销地。近年来,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实现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过去讲产供销一条龙,主要是针对大宗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现在农业 接二连三 ,是要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其内涵和外延要宽广得多。”在黔南州农委主任柏林松看来,园区化、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现代物流等要素的出现,为实现农业“接二连三”提供了良好机遇。
    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激发农业“接二连三”活力,黔南州在加快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从2013年计划建设3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到如今建成了7个,瓮安县现代高效农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追根溯源,像建工业园区一样建设农业园区,用工业化的思维和生产模式谋划农业发展,是完成这次飞跃的直接动力。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已成为黔南农业转型升级的平台,通过它扩大了标准化基地规模,培育了新型经营主体,提升了科技种养水平。
    在园区建设中,黔南州将各级农业项目向园区倾斜,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园区,引导先进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通过抓园区达标考核认定、“十强农业园区”和“十佳美丽农业园区”评选、“三品一标”认证、三产融合发展等,培育了茶叶、刺梨、蔬果、生态畜牧、休闲观光农业等优势主导产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引领各大产业快速发展壮大。今年,全州共建省级园区52个,州级园区18个。
    不仅在“内部优化”上花气力,黔南还在“内外联动”上下功夫。省级农业龙头贵州益沁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入驻园区后,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推进农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生产,经过4年发展,已实现年产销泡椒、剁椒1.8万余吨、番茄酱1000吨、大头菜2000余吨,资源整合产品销售3000余吨。实现年销售额4.076亿元,实现税收5000余万元。
    截至2015年底,全州共有624家企业入驻50个园区,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78家,规模以上企业342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703家,社员达到10.47万人,带动园区从业农民达到81.31万人。
    黔南州以工业化理念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搞好农产品品牌培育,加大农产品加工扶持力度,引进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让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效果得以显现。
    在贵定金海雪山“稻梦空间”稻雕文化艺术园,游客们争相与憨态可掬的“大水牛”照相,嬉戏间找回了久违的童真。每年秋收后老百姓焚烧稻草,对生态和空气破坏很大,贵定县利用稻草制作成稻雕,让乡村旅游和民族文化相融合,把农业废品变为工艺品,寻找商机,将保护生态、发展经济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坚持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是黔南一、三产业创新发展之路。黔南依托资源禀赋,突出特色抓农业、围绕农业抓旅游,将园区变景区,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探索出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旅游扶贫新路,通过打造休闲农业示范区和乡村旅游目的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旅游增色。现阶段,全州121个村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收入70.67亿元。
    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黔南州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助推“黔货出山”。黔南州结合各地特色产业发展,组织农产品上网营销,并加大对平台建设、网店开设、在线交易、网络客服培训的支持力度,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中心,鼓励新型市场主体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同时,将农产品电子商务知识与技能培训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一大批家庭农场主、加工企业人员、返乡务工人员等成为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生力军。去年,全州从事电子商务涉农企业已达300余家,农特产品实现线上交易额近1个亿。
    “十二五”期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减少农村贫困人口78.7万人。5个扶贫开发重点县、103个贫困乡镇实现“减贫摘帽”;1.85万户、8.3万人搬出“穷窝”。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