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以文化创新重塑海南文化新形象


    
    舞剧《东坡海南》的现代演绎让文化魅力再次彰显。本报记者 宋国强 摄文化在地域形象构建中处于核心位置,地域文化的整体形象是社会公众通过文化传播对特定地域的文化精神、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质的总体评价和深度解读,更能展示出一方水土迷人的魅力。
    海南省“十三五”规划创新性地提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继续深入开展海南文明大行动,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重大文化体育工程,促进各类文体事业繁荣发展”的文化发展纲领,对当代海南文化的创新转型,提升海南的文化优势,塑造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海南文化新形象,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海南文化形象的历史投影
    海南文化孕育在中华文化的怀抱里,与中华文化保持着高度的对接关系,又具有热带海岛的独特性格。
    海南文化形象由海南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特质、审美品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等构成,不仅包括海南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和文化产业等狭义的文化形象,还包括海南各族人民创造的丰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
    海南文化孕育在中华文化的怀抱里,与中华文化保持着高度的对接关系,又具有热带海岛的独特性格。海南岛背靠祖国大陆,面向辽阔海洋,是南北文化、东西文化的交汇地,百越文化、中原文化、侗壮文化、闽粤文化、客家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等相继在这里集聚,形成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和睦相处的海南文化形象。
    三亚落笔洞人类文化遗址,昌江混雅岭、燕窝岭文化遗址, 陵水桥山文化遗址等人类史前文化遗址,昭示海南在上古时期闪现出的文明曙光。先秦之前,黎族文化和侗壮文化先后传入,百越文化扩散传播到这个“象郡之徼”的海岛。西汉时期,汉武帝在海南岛设郡置县,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开始在海南传播,与黎族文化发生激烈碰撞,两种异质文化开始走向融合。萧梁时期,冼夫人一统岭南各地,海南岛结束了长达580余年“久乱无统”的局面。唐宋两朝,李德裕、苏轼等贬官谪臣在海南致力传播中原文化,多元文化的格局日臻形成。明清两代,丘濬、海瑞、王佐、张岳崧、邢宥、钟芳等一批岭南巨儒使海南文化的性格逐渐鲜明起来。近代历史上,维新志士林缵统、宋氏三姐妹、红色娘子军等以鲜明的个体和群体形象,诠释了海南不屈的文化性格。
    茫茫的南海不是海南岛的隔绝藩篱,而是海南人民的“祖宗海”“面前海”。海上丝绸之路打通了海南与东南亚各国的交流通道。明清时期掀起的“去番”闯南洋热潮,又让海南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地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赋予海南文化新的内涵,“小政府、大社会”“海南国际旅游岛”“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全域旅游”正是海南文化精神的具体阐述。新的时代,海南正以敢拼、敢闯、敢做、敢当的精神全速追赶实现“四个全面”的奋斗目标,崭新的海南文化新形象正如东方旭日喷薄而出。
    塑造海南文化新形象面临的挑战
    海南文化所面临的内在矛盾决定着海南文化的未来走向, 必须用理性和科学的态度进行分析和区分对待,以创新之路破解文化难题。
    海南文化以鲜明的个性特征滋长在这方土地上,赋予这方水土率真、乐观、自然、洒脱的灵性。然而,海南文化蕴藏的巨大能量没有完全得到释放,在大众媒介传播过程中出现被动的局面,出现了文化的乖离现象。
    一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当前,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是,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推进,现代文化已经切入到海南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一味固守原有的传统文化,拒绝现代文化,显然是一种文化上的保守主义。但是否定海南文化的存在价值,让海南文化从新的起点去全盘接受现代文化,又是一种激进的文化现代主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非是相互矛盾的,而是共时性存在的。如何既让海南人民保留原有的文化传统,又主动接受现代文化的传播,这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主要文化矛盾。
    二是文化需求和物质需求的矛盾。随着人们对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文化中的娱乐功能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多样化需求,因此出现了文化需求和物质需求相互矛盾的状态。一方面,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出现了区域性的差别,许多边远山村因此无法充分享受到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都市文化所催生的大众文化,以几何级的速度不断增长,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向往和追捧。许多农村青少年进城打工后,很快适应各种都市生活和娱乐方式。对此,我们无可厚非。问题是当他们返乡之后,往往对农村的文化生活感到非常不适应,传统文化的传承极有可能出现中断。
    三是文化保护和环境变化的矛盾。文化的存在方式与特定的环境是分不开的,一旦自然环境发生改变,传统文化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比如黎族传统的纺染织绣技艺从纺织工具到纺织材料、染色材料等,都是从自然界中撷取的。随着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这些可用于纺织的原料已极难从自然界中获得,这给保护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带来了困难。如果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失传,那么黎族传统的民族服饰也将消失,黎族妇女的这种传统技能也将不复存在,接着消失的将是纺织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民俗文化,黎族妇女的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改变,黎族传统社会结构将发生变化。海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以活态的方式得以传承和保护。
    海南文化所面临的这些文化矛盾决定着海南文化的未来走向,必须用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对其进行分析和区分对待。处理好这些文化矛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走文化创新之路以破解这些文化难题。
    用文化创新重塑海南文化新形象
    文化要发展,必须要创新,文化创新决定着文化的传播力和生命力。海南文化创新,要着力在文化发展理念、管理体制、融合发展以及传播方式上寻求突破。
    文化要发展,必须要创新,没有创新的文化是惰性的文化。2016年3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三亚市民游客中心考察时,语重心长地鼓励年轻创业者要做创新创意代表。我们要用文化创新的理念,推动海南文化的创新发展,重构海南文化新形象,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一是创新文化发展理念,塑造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形象。曾几何时,“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了非常时髦的流行语,文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成了配角,说明我们抓经济的手长了,而抓文化的手则短了。今天,文化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文化与经济一样,也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文化可持续就是立足传统文化创新,这样既形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又不断为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进程中,海南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真正充分利用,大量的文化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海南要形成新的文化增长极,必须坚定走文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走文化创新之路,才能让海南文化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
    二是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树立宽松开放的行政文化形象。如何在文化体制与文化管理的层面上树立起宽松、开放的行政文化形象,完成文化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角色转变,是我们必须进一步深思熟虑的问题。文化管理体制要率先进行改革,梳理好文化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全方位激活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创新活力,让文化企事业单位获得更大的创新发展空间。充分发挥政府文化部门对文化市场的正确导向和宏观调控作用,不断提高文化市场的开放度,加快文化市场中介组织的培育,促进文化事业蓬勃健康发展。
    三是创新产业融合模式,锻造原创为王的创意文化形象。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成为文化科技产业链未来发展持久的动力源,必将促进各种文化内容、文化市场、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融合、聚集与创新。“文化+”是以文化为核心元素的一种融合性的跨业态,它将文化创新创意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强调突出原创与创意的重要性。海南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较差,文化产业增加值对GDP贡献率不高,要赶超全国平均水平甚至是文化产业发达的省份,就必须要超常发展具有技术含量高、增加值高、污染低、耗能低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海岛旅游、热带农业、风情小镇、动漫设计、金融服务等领域要主动与文化形成深度融合的态势,催生以文化为内驱力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以打破三次产业条块分割的格局。
    四是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宣传魅力独特的海南文化形象。文化必须相互交流和传播才能向前发展。海南省“十三五”规划提出,鼓励本土文化创意企业和单位参加境外图书展、动漫展、影视展等展会活动,促进广播影视作品、出版物、动漫游戏、高端工艺美术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海南实施“走出去”的文化策略,为海南文化扩大向外交流拓宽了畅通渠道。每年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海南乡团联谊会,以及各种会展、赛事等活动,都是最佳的文化交流平台。在这千载难逢的论坛、会展举办期间,我们要整合文化传播资源,组织本省的媒体力量,同时借助国内外媒体,加大对外宣传海南文化形象的传播力度,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大交流,向世界递出一张靓丽的海南文化名片。
    (作者系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