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的美丽“蝶变”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8:11:51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罗宝 参加讨论
记者近日走进滁州市来安县施官镇贾龙村,农民文化广场的舞台上,村民自己编排的民族风情舞蹈 《阿拉伯之夜》即将登台。“9月是民族团结宣传月,咱们民族舞蹈队排了好几个节目,要把咱民族村的变化唱出来,把老百姓的好日子舞出来! ”舞蹈队队长贾成兰告诉记者。 覆盖全村的5000亩苗木,将整个村庄装扮得郁郁葱葱;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农民别墅清新靓丽,伊斯兰风格的门楼、民居、广场、公共服务中心、凉亭点缀其中;1.2公里的民族大道宽敞整洁;村民们在苗木基地里忙着起树、栽树。自从村里引进企业搞苗木种植,流转土地有租金,在公司上班拿工资,下班就唱唱跳跳,这里的生活让城里人都羡慕。 贾龙村是来安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地处来安县与南京六合区竹镇交界,过去是典型的偏远落后村,村民除了外出打工,几乎没什么收入。几年前,曾经同样落后的“邻居”竹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一举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这给贾龙村村民很大的刺激。 “基础差不多,竹镇行,贾龙为何不行?观念陈旧保守是根子。 ”贾龙村党委书记张正杰说。找到病根,这个村开始了艰难而彻底的“蝶变”。 2013年10月,贾龙村争取到“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以此为契机,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撬动美好乡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民间投资,三年来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和村寨面貌,优化人居环境。 如今,贾龙村道路好走了,新建了下水道、变压器、自来水管网、太阳能污水处理站,做到了绿化、景观全覆盖。随着伊斯兰风格的联排民居和村公共服务中心、民族公园、民族广场、民族文化墙、农家乐餐厅等的建成,贾龙已跻身皖东十大民俗风情村和省美好乡村示范村。 2013年,滁州市绿生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进驻贾龙,陆续投入资金5700多万元,建成占地5000多亩、五彩斑斓的贾龙绿泉生态园苗木基地。红叶石楠、北美海棠、桂花、栾树、广玉兰、红叶冬桃……四季花开,异彩纷呈;植物园、水上乐园、盆景园……让人流连忘返。 “这种红叶石楠,我们通过技术培植,把它育成宽幅为60厘米、80厘米、100厘米、120厘米不等的景观木,最高的能达到4米,很受市场欢迎! ”绿生农业公司老总江文林对记者说。 村里的土地已基本流转,公司除了付给农民每年每亩650元的租金外,还接纳了村里没有外出打工的所有劳动力,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2015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936元,超过县平均水平。 村民族舞蹈队队长贾成兰能歌善舞,把群众文娱生活搞得红红火火。她家的20多亩承包地流转给绿生公司,每年租金近2万元。她自己在公司打工,年薪1.8万元。舞蹈队里,九成以上队员都像贾成兰一样,打工娱乐两不误。 贾龙村的生态旅游火了,南京、滁州等地前来休闲度假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民族餐饮深受游人喜爱。在极具特色的海棠园农家乐餐馆里,服务员何永红、宋家美告诉记者,民族餐饮风味独特,很受欢迎,她们每月有2200多元工资,包吃住,早晚还能照顾到家庭。 到了傍晚,演出开始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洪山戏《月大月小》,吸引了众多村民。生活日渐富足的村民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享受,应运而生的村民族舞蹈队和民族小乐队,目前已有30多人。只要天晴,每晚都在文化广场大舞台表演练习约两个小时。他们自编自演的节目《新农村的艳阳天》《幸福花开红艳艳》等,唱响了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旋律,唱出了这个曾经偏僻落后的贫困村,转变成环境美、产业强的民俗特色村后的美好新生活…… 【背景链接】 建设美丽乡村 我省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美丽乡镇建设,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战略转换。全省1.5万多个行政村、22万多个自然村,已建和在建省级中心村1948个,市县自主建设中心村1114个,5万多个自然村开展了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惠及千万农民的最大民生工程,正在加快改变安徽农村整体面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