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耗时两年,广州首批398栋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出炉


    
    龟岗三马路16、18、20号门口挂着广州市历史建筑的牌子。南都记者马强
    耗时两年,广州首批398栋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出炉
    房管部门将为保护历史建筑的业主或使用人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398栋广州第一批历史建筑,经过华工建筑专家逐一上门实地调查,从外立面到材料、构造、装饰都仔细对比分析,最终确定哪些部位有历史价值需要保留,哪些无价值可以在后续改造中舍弃,再拍图编号留档成册。如此浩大的工程经过近两年的时间终于完工,这一保护规划日前通过了市政府批复,正式对外公布。
    华工建筑专家
    耗时两年调查而成
    历史建筑,承载着广州城市独有的历史人文地理遗产,过去由于侧重经济发展,保护力度不足导致许多历史建筑被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批评。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从20 13年左右,市政府分批公布了广州历史建筑的名录,对纳入名录的建筑依法进行日常巡查和保护。
    除了保护之外,如何对历史建筑的修复和活化提出技术指引,引导产权人对其改造利用也是保护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在过去两年里,市国规委和规划编制单位华工建筑学院对首批398栋历史建筑进行了逐栋的入户调查,确定哪些部位有历史价值需要保留,哪些无价值可以在后续改造中舍弃,再拍图编号留档成册编成规划。经过多轮修订后,这一规划终于经过市政府审批。
    每栋建筑哪里留
    哪里拆全部有规定
    本次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包括规划文本和398处历史建筑的保护图则两部分,通过规划条文和图片两种形式,对每一栋建筑如何改造、如何利用提出了具体规定。根据建筑的价值、特色以及完好程度,规划将398栋历史建筑分成两类进行保护,第一类建筑的主要立面、主体结构、平面布局和特色装饰、历史环境要素基本不得改变,第二类建筑中体现历史风貌特色的部位、材料、构造、装饰不得改变。
    图则方面,规划为每一栋建筑都编制了一张法定保护图则和一张核心价值要素信息图。前者记载了建筑的基本资料,如名称、地址、编号,还记载了该建筑所处保护区位、年代、风格、历史资料和价值认定,划定保护范围,明确保护类型(一类或二类保护)和禁止性功能,后者则认定了该建筑的核心价值要素及保护要求。
    例如,被认定为广州首个历史建筑的文化公园水产馆,图则上记录了它的保护红线范围,认定其“纤秀的柱子,轻盈的楼板,灵动的线条,通透的印象,已露出之后岭南现代建筑形式特征的端倪”,当需要对其大修或者对外立面进行修葺时需要经过建筑专家的论证,功能上则禁止做危险品仓库、批发市场等会破坏其价值的用途。
    房管部门将
    对照规划制定修葺计划
    市国规委表示,保护规划的出发点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历史建筑进行合理利用,因此保护规划在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禁止性功能设定、价值要素认定等方面,都在保护历史文化价值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业主合理使用建筑的限制。
    本次规划的最大亮点是首次建立广州历史建筑的保护图则体系,把需要保护的内容逐一精准划定,并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有了保护规划,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业主、住户、使用人、街镇和各管理部门都能清晰识别价值要素,明确保护要求,对是否属于轻微修缮、是否要报建,做到有据可依,指导历史建筑合理利用和修缮。
    有了本规划之后,下一步房管部门将建立历史建筑结构安全年度核查制度,制定年度修缮计划,为保护历史建筑的业主或者使用人提供历史建筑修缮的咨询服务。同时,各街道办事处、城管部门和相关技术单位可据此初步判定日常维修和修缮是否涉及价值部位,一旦发现有人在施工中对历史建筑中需要保护的部分进行破坏,则可以立即介入干预。
    背景
    第一批历史建筑记录广州过去百年历史
    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于2013年年底获市名城委审议通过并公布。名单中的建筑是从2万余栋建筑、100多条传统村镇中筛选而出的,跨越了清晚期、民国时期、解放初期、改革开放初期近200年时间,包括海珠桥、中国大酒店、华南工学院办公大楼、兰圃、小洲村玉虚宫等广州市民非常熟悉的城市风景。
    市规划部门相关负责人当时透露,第一批名单所涉及的建筑风格各异,既有中西融合,也有岭南特色。作为对文物保护的补充,涵盖了清晚期、民国时期、解放初期、改革开放初期近200年时间的建筑保护,反映了广州从1840年以来的城市发展史和建筑发展史。
    第一批名单包括十大类型建筑:以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旧址水产馆、广东科学馆大楼为代表的文化设施;以广州市第二中学教学楼旧址、华南工学院办公大楼为代表的教育科研建筑;以达保罗医院旧址为代表的医疗卫生建筑;以大同酒家为代表的商业建筑;以中国大酒店为代表的旅馆建筑;以小洲村玉虚宫为代表的坛庙祠堂建筑;以霍芝庭公馆旧址、模范住宅区旧址竹丝岗四马路1号为代表的居住建筑;以东亚烟厂旧址为代表的工业建筑;以海珠桥为代表的市政交通设施;以兰圃为代表的园林建筑等。
    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公布后,市政府还确定了其保护主体为各区人民政府,由于历史建筑所在的街道、镇政府对名录中的建筑进行日常巡查、现场保护,一旦发现有业主或者住户在使用和改造中对其进行破坏则进行干预,勒令其恢复原状。
    例如,在第一批历史建筑中海珠区有包括关山月故居、美术学院主楼、伍家祠道教会医院旧址等共57处。海珠区为此制订了以区政府为属地责任主体,街道办事处为日常巡查、现场保护主体的文化遗产保护联动制度,并要求区文广新、规划、建设、国土房管等行政管理部门和城管执法机关落实日常监管和保护工作。
    
    龟岗三马路16、18、20号整体为白色,临街一面有红色横纹装饰。据家住在附近的街坊说,这栋房子在新中国成立前曾是日本司令部的办公楼。南都记者马强
    沙滩色的立面、海蓝色的墙壁和走廊,波浪形的塑料雨棚,近日南都记者走访现场时,眼前的水产馆更像一个童趣式的海洋乐园,上世纪5 0年代岭南建筑大师夏昌世笔下那个岭南现代建筑的神韵早已失落。
    这栋因为“纤秀的柱子,轻盈的楼板,灵动的线条,通透的印象”等精致的细节而被列入广州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的建筑,在此前屡次传出要进行修复还原其最初的神韵。但由于业主文化公园缺乏专业手段,想修复却无从下手。本次规划公布之后,有望解决修复技术难题的它或许能赢得一次重生的机会。
    不过,更多的一些历史建筑由于年代久远且几经转手,产权如今已难以确认,面临只有使用人而无业主的局面,使用人想投入巨资进行维修和活化利用,但因为无法进行产权登记而只能作罢。对于这一类情况,本次公布的规划方案暂时无力解决。
    文化公园水产馆
    想改造缺技术帮助
    文化公园内的水产馆建于1951年,是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水产馆旧址,也是岭南建筑大师夏昌世的杰出作品,被称为岭南现代建筑的开山之作。在广州确定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时,水产馆和其他4个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的展馆以及文化公园的门楼均被列为历史建筑,编号为GZ_01_0001~0005号。水产馆首当其冲成了编号为GZ_01_0001的广州“头号”历史建筑。
    建筑界普遍认为,水产馆是夏昌世将其园林空间精神引入到现代岭南建筑中的代表作。但1987年7月16日,水产馆经鉴定为危房进行维修;此后1996年10月水产馆再次进行动工改建,利用原基础混浆加固,除保留馆内部分墙体外,原有建筑拆除,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近年来,不时传出水产馆将进行修缮和保护的消息,但具体方案一直迟迟未能出台。该建筑的业主文化公园表示,他们此前考虑过如何让水产馆能够尽量恢复原貌,不过由于该建筑在历史上已经经过多次改建,想进行修缮不知道应该按照哪一个版本做起。
    而按照本次历史建筑的保护规划,水产馆的历史价值在于“平面造型以圆形为母体,墙和柱主要落在八个同心圆上,构思精妙,空间在步移景异、隔而不断中流动。立面处理活泼明快充满了精致的细节,纤秀的柱子,轻盈的楼板,灵动的线条,通透的印象,已露出之后岭南现代建筑形式特征的端倪”。
    在进行非轻微修缮或者涉及外立面的修缮时,设计方案需要通过专家论证,进一步具体确定核心价值要素和保护措施。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也对其提出建议,对水产馆的保护底线是建筑的价值部位要保留,但也要兼顾活化和利用,水产馆具体怎么修,需要找到专家团队进行研究,结合未来的使用方向才能确定修缮方案。
    广药附属第一医院5号楼
    没有产权想修不敢修
    位于农林下路的广东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有一栋近150年历史的三层老楼5号楼,也列入了广州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在本次规划中被认定为“模范住宅区旧址”。规划认定,该5号楼兴建的历史背景是1927年广州市修正早期以骑楼建设推进旧城改良的政策,尝试通过“模范住宅区”建设推动城市发展。模范住宅区计划通过社会精英、华侨、富商等的支持推动,至1930年初已初具规模。因新中国成立以后多有单位兴建职工住宅,区内近代住宅大多拆除,仅存建筑包括农林下路19号院5号楼。
    如果后续需要修复,则5号楼的建筑立面不得改变,必须按材质和色彩原貌修复屋顶、外墙残损部位和装饰;同时需要保持周边街巷的比例、尺度,改善周边道路步行环境,增加小型绿化。而医院方面表示,院方一直想进行修缮将这栋三层小楼变成药史馆,但苦于没有房产证而不敢投入经费进行修缮。
    对此越秀区国土规划部门提出,在农林下路黄金地段这种楼价值几千万元,如果要确权并不容易,涉及国规委、住建委等多个部门。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也认为,产权复杂确实非常棘手,在对历史建筑进行普查中发现不少老房子产权人涉及几代、十几个人,有时一个产权人想修,但其他产权人找不到了,现在居住人或者管理人又不敢投入资金进行修缮,害怕一旦修好产权人又突然出来要分割财产,这种问题如何解决确实需要从长计议。
    龟岗三马路16-20号
    租客担心维修后被赶走
    在上世纪20年代,龟岗是当时广东政界要人办公的地方,龟岗内有很多房屋也是当时的产物,大部分红砖旧房子只有三层高,且外有小院落,是典型的“围院型”建筑,许多房屋都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被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而龟岗三马路16-20号就被认定为历史建筑。
    家住龟岗三马路的唐女士表示,自己在1980年后住进16号楼,至今有36年了。隔壁有一间是私房,楼底开了咖啡馆,而旁边两栋还是公房,属于市机关房管所托管。自从2014年挂牌成为历史建筑后,房管所就派人来修缮厕所、厨房。令唐女士有些忧虑的是,被评为历史建筑后,房管部门也曾表示需要对租户进行抽疏,以保护老房子,希望他们搬迁,而久居此地的她则不想离开。
    为了避免搬迁走,唐女士一度想过能不能自己出钱加申请政府的补助资金进行修缮,但按照规定,这种公房类的历史建筑产权属于政府,修缮也由政府来负担,租客没有修缮的义务,也不能获得政府补贴。
    类似唐女士的困惑并非个案,此前的历史建筑调查显示,广州九成以上的历史建筑是私产,挂牌的历史建筑有近七成是私产,而且相当一部分仍然有人居住。住在这里的居民大多经济状况较差,很多是退休老人,或是下岗人员,还有就是打工一族的租户,就算解决了保护的资金和技术难题,如何妥善安置好这部分经济状况较差的人群,也是政府需要综合考量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