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城品质提升 建设生态宜居南宁全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7:11:28 南宁日报 尹海明 参加讨论
南湖风光。 (资料图片 周家志摄) 邕江防洪堤新貌(民生广场堤路园一带)。 本报记者段柳健摄 图为石门森林公园的海绵化改造工程。旧泉水池改造后,泉水通过新铺设的湿地水道汇入公园的明湖,公园里按梯级新增多处湿地园景。 本报记者梁枫 摄 南湖环湖健身步道。本报记者潘浩摄 南湖环湖健身步道海绵化改造后,透水沥青路面下雨天不积水。本报记者梁枫摄 邕江南岸综合治理后沿岸景色优美迷人。 本报记者段柳健摄 改造提升后的民族大道宽阔亮丽。 本报记者潘浩摄 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漫步于绿城大街小巷,举目满眼绿,移步皆是景,处处散发出生态魅力,这正是南宁市积极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生动写照。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南宁市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城市工作?日前召开的全市城市工作会议为未来南宁城市发展描绘了新蓝图——南宁市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自治区赋予南宁的“四个城市”发展定位,以治水、建城、为民为主线,高起点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健全城市综合功能,提升城市生态宜居水平,走出一条具有首府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有力的发展举措,将让南宁的奋斗更有力量,让南宁的获得更有分量!随着一系列城市提质改造行动的推进,绿城未来的天更蓝、城更绿、更宜居。 目标: 把握新形势新要求 做好首府城市工作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是城市建设、发展、治理的价值所在和终极追求。 自治区党委、政府对首府南宁的城市建设历来高度重视,特别是中央赋予广西“三大定位”以后,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我市调研,明确提出南宁要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城市、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支撑带动作用的首府城市、具有浓郁壮乡特色和亚热带风情的生态宜居城市,这是对新时期南宁城市发展提出的新定位、新目标、新要求。 南宁作为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是我区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战略的“双核”之核,对全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同时,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南宁已经成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在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说,首府南宁的城市发展,不仅代表着广西的形象,一定程度上还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发展实现了重大跨越,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的116平方公里,扩大至2015年的286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从2000年的267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365万人,在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城市中率先迈入“高铁时代”和“地铁时代”,成功服务和举办了历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等重大活动,探索形成了城乡清洁工程、“美丽南宁·整洁畅通有序大行动”等经验做法,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2015中国十大幸福城市等称号,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南宁城市的快速发展,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面临着成长的烦恼、转型的阵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存在的发展方式粗放、规划前瞻性不够、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城市病”突出等10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在我市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因此,南宁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强化排头兵意识,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扎实做好首府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为人民群众营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 实践: 明确总体要求 突出治水、建城、为民主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自治区赋予南宁的“四个城市”发展定位,以治水、建城、为民为主线,高起点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健全城市综合功能,提升城市生态宜居水平,走出一条具有首府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治水、建城、为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是中央“一个尊重、五个统筹”、自治区“五个坚持、七大关系”要求与我市实际结合的具体体现,必须把这条主线贯穿于南宁城市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 “治水”是做好当前我市城市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南宁自古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市区不仅有秀美的邕江穿城而过,还有18条内河及众多湖泊,水资源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得天独厚。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发挥好南宁水的优势、做好水的文章。2001年,市委、市政府启动修建邕江两岸堤路园,使南宁防洪堤标准提高到50年;2009年又作出打造“水城”的战略决策,开启了邕江两岸和18条内河的综合整治开发,目前这一战略仍在深化推进中。要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要求,把历届班子正确的思路和决策坚持下来,将治水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切实抓好邕江综合治理,整体改造城市内河水系,有效保障城市行洪安全,有效提高水环境质量,有效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把水的优势发挥出来、利用起来。 “建城”是城市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当前南宁所处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目前,全市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的时期,城建项目多、投资大、任务紧,如何统筹新区与旧城建设,加快完善提升基础设施,为市民群众提供一个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民”是治水、建城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治水和建城都是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为了让市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要把治水、建城、为民有机统一起来,以治水优生态,以建城促宜居,以为民为依归,最大限度地满足水、城、人协调发展的各层次需求,努力使治水、建城的过程成为聚民心、谋民利、惠民生的过程,从而实现城水相依、人水相亲、人城相融。 突出治水、建城、为民主线,特别是要注重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注重水绿融合。水和绿都是南宁的优势所在。历经多年建设,我市“中国绿城”品牌已经初步打响,“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美丽生态景观基本形成,水环境更加和谐融洽、优美宜人,自然亲水空间更加多样,水和绿已经成为南宁特有的生态名片。推进水绿融合,就是要将城市中的水、绿衔接搭配,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等,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使城市内部的水系、绿地同城市外围的河湖、森林、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充分展现青山环城、碧水绕城、绿树融城、繁花簇城的城市魅力。 注重产城融合。城市是产业发展的平台,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要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互动,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园区化、园区建设城市化,实现城市扩大到哪里、产业就聚集到哪里,产业发展到哪里、城市功能配套就延伸覆盖到哪里。 注重新旧融合。旧城凝聚城市的历史,新区展现城市的未来,两者都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依托、密切联系。在加快新区建设的同时,要抓住国家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的机遇,加快旧城改造的步伐,促进新老城区协调发展。新旧融合还体现在创新与传承相融合方面。推进新旧融合,既要做到“立新”又不“废旧”,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创造出既有历史传统又有创新活力的城市发展形态。 注重建管融合。一个城市的发展,建设是基础,管理是核心,两者必须协调统一。这几年,南宁在持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美丽南宁·整洁畅通有序大行动”、扬尘污染治理3个“100天”专项行动等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后,要继续坚持统筹谋划,建管并重,既重视科学有序建设,又重视精细高效管理,城市才能越建越美、环境才能越来越优,更好地回应市民对便捷舒适生活的诉求。 注重“里”“面”融合。“面子”是形象,“里子”是内涵,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城市工作,既要注重“面”,建设美观适用的高楼大厦、道路广场、街区景区,也要注重“里”,建设完善配套的排水排污、供水供电、通信网络、公共服务、安全应急等系统。同时,市民文明素质也是城市的重要内涵,同样是城市的“里子”。因此,在推进城市建设、塑造城市外在形象时,也要高度重视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使城市发展既有优美环境,又有文明气息。 重点: 狠抓关键环节 提高城市生态宜居水平 市是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 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发展规律,紧盯规划、建设、管理等关键环节,精准施策,定向发力,不断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 关键词:城市规划 实现路径: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水平 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忌讳。南宁市要突出规划的全局性、科学性、前瞻性、权威性,切实做好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研究修编,着力开展城市设计,不断引领城市发展。 要加强城市规划编制。目前,南宁市正在进行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必须以此为契机,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加快推进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图合一”,探索建立“多规合一”的体系。要合理规划城市内部布局,把产业发展、社会文化建设、社区转型、生态建设、绿色交通、绿色市政和智慧城市等结合起来,使住宅、商业、办公、文化等不同功能区相互交织、有机组合,逐步实现职住平衡,使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要加强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景观的有效手段。要做好城市总体设计,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景观特色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进一步凸显城市的国际性元素、壮乡元素、东盟元素和生态宜居元素。要加强区域城市设计,做好民族大道、南湖周边、青秀山、邕江两岸等轴线和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打造五象新区、火车东站等城市新亮点。要加强建筑设计,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强化公共建筑和高层建筑设计管理,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 要增强规划的执行力。要树立规划即法的理念,坚决服从、执行规划。对确需与时俱进调整的规划,要严格遵循法定原则、权限和程序,坚持用科学的态度修改,切实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城市建设 实现路径:有序推进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是支撑城市发展运行的基础。要着眼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更加注重功能完善、品质提升、安全高效,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别具特色的首府城市。 要加快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新区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疏解旧城功能的有效载体。要继续全力推进五象新区开发建设,着力拓空间、强功能、兴产业、提品质,加快创建国家级新区,优先实施城市设计、海绵化改造、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及智慧城市等,打造广西最具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城市新区。推动新区与空港经济区及周边区域的联动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航空物流中心,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空港经济合作的创新和示范基地。高起点规划和建设武鸣片区,加快南宁教育园区和东盟经开区综合产业园区等建设,打造具有壮族人文特色的南宁城市副中心。加快推动三塘—五塘片区发展,打造田园生态智慧城市。同时,要大力推进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快“老南宁·三街两巷”等老旧街区建设,让老城区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光彩。 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易堵车、闹市难停车、马路常拉链、逢雨就内涝等“城市病”的发生,主要原因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坚持综合施策,源头治理,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要完善市区道路网络,统筹规划建设主要立交、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等设施,构建综合立体交通格局。目前我市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只有25%,与自治区党委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到2020年达30%以上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体系,提高路网密度,加快建设快速路、主干路、跨江桥梁等交通设施,着力打通“断头路”、完善支路网,加快建成轨道交通1至5号线。要加快打造公交都市,大力发展快速公交(BRT)、常规公交、慢行交通等公共交通,加快全覆盖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公交的服务受益面和便捷度。要加强停车场、停车泊位的统筹规划和建设,有效缓解停车供需矛盾。要统筹推进、如期建成迎接自治区成立60周年重大项目,展示南宁作为首府城市和区域性国际城市的新形象。要以国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强城市管线综合管理,加快实施城市架空线缆入廊。要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确保2017年完成试点任务,并进一步推广建设经验,有效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要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的核心是人,要紧紧围绕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群众生活更加方便舒适。要着力完善高密度人口聚集区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强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建设,逐步形成以社区级设施为基础,市、区级设施衔接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2018年基本完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幼儿园、文化室、卫生服务中心和体育场所等“五个一”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到2020年社区“15分钟生活圈”基本覆盖城市建成区。 要全面提升城市安全和建筑质量。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系统越来越复杂,社会风险越来越集中在城市。要始终把安全放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切实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要全面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坚决杜绝“快餐式”建筑、“豆腐渣”工程。要强化城市供水、供气、供电等安全监管,健全城市抗震、防洪、排涝、消防、应对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加强城市防灾避难所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能力。要全面排查城市老旧建筑安全隐患,严防发生危房垮塌等重大事故。 要做好城市建设资金的筹措和使用。资金问题是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要大力争取国家、自治区城镇化发展各项扶持资金,充分发挥南宁城市发展基金的作用,在债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强政府资金筹措,统筹用好建设资金,保证城市建设思路和规划得到实现。同时,要充分调动政府、社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采取PPP、政府购买、专项债、金融机构贷款等多种途径,大力引导和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城市建设。 关键词:城市品牌 实现路径:着力打造城市特色品牌 城市品牌往往能够彰显城市的特色、实力和品位。多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区位、自然、文化等特色和优势,着力塑造城市品牌,打响了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中国绿城、全国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等城市品牌,也成为宣传、推介南宁的靓丽名片。 南宁要进一步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凸显特色,紧紧围绕“四个城市”的发展定位,着力打造更多有影响力的城市品牌,不断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把全世界更多的目光吸引到南宁。 要打响面向东盟品牌。南宁发展最大的优势在区位,最根本的出路在开放。随着中央赋予广西“三大定位”,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助推器,“南宁渠道”已经成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国际视野谋划城市规划建设,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融入更多国际元素,让人一到南宁就能感受到靠近东盟国家的氛围,体现国际范。要加快推进与东盟国家在陆地、港口、航空等方面实现更高水平的互联互通,推动南宁成为我国与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层交往、人文交流、经贸往来的重要节点城市。 要提升生态宜居品牌。南宁城市生态优势突出,拥有“一江两山”(邕江和青秀山、五象岭)等独特资源。提升“中国绿城”品牌,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有基础、有条件,群众也热切期盼。要按照水绿融合的要求,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创建水平,让水的文章、绿的品牌更加深入人心。要加强水环境治理,扎实推进截污清淤、改善水质、连通水系、恢复生态等工作,形成“江、渠、河、湖”一体的水系构架,加快建设“百里秀美邕江”,打造“水畅、湖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要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品位和档次,大力推进青秀山、五象岭森林公园建设,全面提升城市主干道路、街区和公园的景观效果,实现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要推广天然气、电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应用,加强餐炊油烟、汽车尾气、建筑施工和道路扬尘综合整治,确保环境空气优良率位居全国重要城市前列。要持续扩大绿色优势,建设更多的生态廊道、绿色通道、绿色建筑、街头绿地、屋顶花园,促进生态与城市相生共融。 要拓展民族文化品牌。城市建设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得住乡愁”,就是要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南宁建制已有1690多年,历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特色鲜明。要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在保护好文物古迹、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色民俗的同时,将城市建设与文化元素有效结合起来,展现城市文化底蕴,培育城市“精气神”。作为壮乡首府,要充分挖掘壮民族元素,塑造城市特色风貌,规划建设特色街区,让来到南宁的人随时随地随处都感受到浓郁的壮民族文化气息。目前,南宁正在筹办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要把本地文化特色和园林造景有机结合起来,更多地体现壮乡特色、亚热带风情和东盟元素,并严格按规划做好顶蛳山贝丘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让顶蛳山史前文化及悠久的稻作那文化重放光芒,使园博园成为展示南宁文化底蕴和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关键词:城市治理 实现路径:要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城市工作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力度较大,各类硬件设施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在城市管理等“软环境”方面还有不少提升空间。现代化的城市离不开现代化的管理,必须创新方式方法,用精细化、法治化、智慧化、社会化的手段管理城市,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要突出城市管理的精细化。近年来,南宁市探索的城市网格化管理、电动自行车治理、泥头车整治等精细化管理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好评。下一步,城市管理工作要更加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水平,量化细化城市管理标准,促进城市管理从单一变为综合、滞后变为实时、粗放变为精细,推动城市管理手段和模式的转变,使管理和服务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要突出城市管理的法治化。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必须把法治作为城市治理的保障。要建立完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把城市管理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时上升为法规规章。要提升执法水平,既严格执法、严格管理,又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让城市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目前,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工作已列入自治区重点改革任务,作为改革试点城市,南宁要积极先行先试,努力探索新型执法模式,不断提升执法效能。 要突出城市管理的智慧化。智慧化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在这方面,我市已经做了一些探索。比如,青秀区采取“互联网+城管”模式,既方便了工作,又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又如,针对身份证异地换补领问题,我市已实现与浙江、广东、湖南三省的异地换补领,为群众提供了便利。我们要总结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经验,继续推进城市大数据开放、信息共享和集成运用,提升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提高城市管理服务的精准度和便捷性,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要突出城市管理的社会化。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要尊重市民对城市管理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引导市民有序参与城市治理。同时,还要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让参与南宁建设发展的辛勤劳动者更好地融入城市,使城镇化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要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县城和重点镇是县域经济的中心,对加快城镇化进程具有重大作用。目前,我市县城和重点镇仍普遍存在传统农业比重大、基础设施不完善、综合承载力低等问题。我们要把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扩容提质和凸显特点并重,加快人口、产业、人才的聚集,着力将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城和重点镇培育成中小城市。要进一步加大对县域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等支持力度,统筹推进公共服务向城镇和农村延伸。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新型城镇,做大做强县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规模,推动县域特色发展。要坚持把县城、重点镇建设与脱贫攻坚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快精准脱贫步伐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城镇规模。 本报记者尹海明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吕梁:转型发展正在进行
- 下一篇:湖南龙永高速公路全线通车 90余公里竟有桥隧89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