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西双版纳州“直过民族”精准扶贫依然任重道远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现有基诺族、布朗族、拉祜族、景颇族、佤族等5个“直过民族”,主要聚居在24个乡(镇)的92个行政村、912个自然村,涉及贫困人口17529人。作为脱贫工作最难啃的“硬骨头”,“直过民族”的脱贫成效直接关系着西双版纳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整体成效,关系着全自治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当前,西双版纳州在“直过民族”脱贫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扶贫新亮点、新举措
    针对“直过民族”贫困因素复杂多样,条件型、素质型贫困叠加等特点,西双版纳州着力实施了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劳务输出、安居建设、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六大工程”,并编制了《西双版纳州“直过民族”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5个“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直过民族”扶贫开发攻坚新格局。各“直过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因族制宜,在脱贫攻坚行动中涌现了一些新亮点、新举措。
    1.认识贫困,从娃娃做起。部分“直过民族”群众生活在边境沿线或偏远山区,与外界交往过少,导致贫困群众对于贫困问题和自我改变的意识薄弱,甚至不以为然。由此,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政府实施了“脱贫攻坚从娃娃开始”的新举措。即通过对布朗山乡在校学生进行脱贫知识的普及,了解“直过民族”孩子强烈的脱贫欲望,一定程度上培育了孩子的脱贫志向。“直过民族”孩子从小就对贫困有深入认识,不仅能激发其脱贫意识,更能提升其学习动力,改善教育状况,为有效阻断隔代贫困提供保障。
    2.稳步推进安居建设,协调实施文化传承、技能拓展等举措,全面丰富安居新内涵。在推进安居建设的过程中,一些“直过民族”注重文化保护传承和技能培训基地建设,注重项目成效,做到效益倍增。比如,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有效利用外来帮扶资金,在基诺山乡普米村小组修建了民间体育文化传承基地。每年节日期间,该基地都会开展具有基诺族特色的体育运动,如舞蹈、大鼓、射弩等,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传承和保护了民族特色文化。非节日期间,该基地又作为技能培训场地,供村民学习相关技能,由此实现村内场所文化传承与技能拓展的双重功效。除此之外,专业的技能基地也不可少,诸如基诺山乡巴朵村的割胶技能培训基地,不仅承担着本村内技能培训的作用,还将其作用辐射到周边村寨,有几个村寨共使用、共维护、共探索、共进步,由此形成基地使用常态化、技能培训长效化。
    3.科学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探索扶贫工作模式。在扶贫过程中,一些干部以扶贫资金专款专用为原则,积极与贫困群众进行沟通协商,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地采取统分结合和合作共赢的经营模式,实现了扶贫资金投入效益最大化。比如景洪市勐龙镇邦飘村委会在产业扶持过程中,针对“直过民族”群众自身发展能力弱的现状,集中各方有效资源组建合作社,以合作社发展模式来助推整村脱贫,同时预期改变村内无任何村集体经济的尴尬状况。
    4.依托“互联网+”,宣扬民族文化,开拓民族特色产品销售新渠道。基诺山乡领导班子积极依托“互联网+”模式,运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宣扬基诺族乡特色旅游产品和特色民族文化,扩大了知名度,提升了影响力。通过开设淘宝网店等模式,构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互联网销售平台。基诺族特色产品经过此平台来进行销售,打破了传统销售模式,开拓了新的销售渠道,为当地群众创收增添了更多的机遇。
    5.“走出去”“引进来”,观摩学习添信心。由于常年居住在深山和边境地区,“直过民族”群众很少或几乎没有与外界接触,导致贫困群众思想陈旧,眼界狭窄。基于此,布朗山乡、勐腊县勐伴镇等乡镇的领导班子积极带领贫困群众前往脱贫速度快、效益好的村寨进行交流学习。通过此方式,激发了贫困群众的脱贫欲望,强化了其脱贫致富的决心。
    二、“精准时代”面临困难
    西双版纳州“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工作虽在“六大工程”实施中已取得不错成绩,但在扶贫攻坚进入“精准时代”的背景下,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言,依然任务繁重,困难重重。
    1.自我脱贫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依然较为严重。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等原因,广大“直过民族”贫困群众文化水平低,一部分贫困群众形成了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生活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进取、脱贫等自我发展意识淡薄,依然存在“政府要我脱”、而非“我要脱”观念。
    2.素质贫困问题突出,严重制约脱贫进程,影响其后期脱贫评估。首先,“直过民族”贫困群众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生活生产也较为落后,脱贫技能欠缺,虽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有一定程度改善,但是技能的掌握、生产方式的改变都需若干时间,无法形成“短平快”的效益。其次,”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部分贫困群众中依然存在。再次,相关政府工作人员通过社会扶贫,将部分“直过民族”贫困群众进行劳动力转移,但因各种不适,导致返乡回家率极高。最后,贫困群众缺乏简单的家庭财务计算能力,无法预估家中收入状况,影响后期第三方脱贫评估进程。
    3.学校布局不合理,增加了就学成本。调整校点布局之后,对于偏远山区”直过民族“学龄儿童而言,路途遥远,基本需要家长接送或坐班车,导致求学成本上升,由此进一步加剧家庭贫困。
    4.科普及技能培训力度欠缺,培训形式亟需完善。因经费及相关人力不足等原因,导致地处偏远的“直过民族”地区受技能培训的力度相对有限。除此之外,在有限的技能培训中,理论与实践的应用也存在较大距离,技能培训忽略了“直过民族”贫困群众综合能力弱的特殊情况,按正常的培训进度进行,这对于“直过民族”贫困群众而言,可谓“走马观花”,效果不尽人意。
    5.扶贫系统性、前瞻性思维欠缺,追求“短平快”较为显见。一些地区当下针对“直过民族”采取的扶贫措施,直接就是贫困户缺什么送什么、贫困户需要什么给什么,力争达到脱贫数据线。这不仅不能真正有效实现全部“直过民族”贫困群众的脱贫,还导致投入项目实现经济价值受限,这为脱贫群众再次返贫的发生留有可能。
    三、几点建议
    针对西双版纳州“直过民族”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扶贫先扶志,扶志再补智。各地各部门应该帮助“直过民族”贫困群众从思想上树立以“贫困戴帽为耻,脱贫脱帽为荣”的观念,使其内心有强烈脱贫欲望,将脱贫致富作为人生要事对待,在结合家情、村情、乡(镇)情的基础上,做到勤思考、多主动,积极参与到脱贫工作中。“直过民族”贫困群众应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契机,多听外来好建议,勤思如何改变现状,主动积极投入扶贫开发。在立志的基础上,进行智力扶持。在智力不断取得提升的同时,结合立志所带来的拼劲,形成“他人输血”向“自我造血”的转变。
    2.补充完善教学点,探索性开设“直过民族”教学班。根据“直过民族”实际情况,补充完善教学点,方便有效地聚集“直过民族”地区学生学习,减轻家庭负担。同时,探索性开设“直过民族”教学班,一方面教“直过民族”贫困群众认识简单的字词、数字等,有助于其记录相关家庭要事;另一方面,为“直过民族”地区培育大量本土人才打下基础。成批次、持续性地培育“直过民族”人才,能有效推动“直过民族”地区更快与现代社会接轨。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文素养。对技能偏少、文化程度不高的“直过民族”贫困群众,应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和技能培训,让其转型为有文化、有技能的复合型技术人员。培训方式要紧密围绕“直过民族”贫困群众之所需,多以“直过民族”贫困群众能接受的方式开展。培训师也可适当选择“直过民族”贫困群众身边的脱贫致富典型来激励他们。通过此类培训,做到思想得到启蒙、技能有新收获、眼界有所突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