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布朗族:中国云南及东南亚地区最早的世居民族


     一、概况
    1.族源
    上古时期,我国西南地区活跃着“百濮”、“百越”、“氐羌”三大族群。隋唐时期百濮族群逐渐分化向单一民族群发展,出现了“朴子蛮”,这就是布朗族和德昂族的先民。元明清时期,居住在怒江以东及澜沧江流域广大区域的“朴子蛮”逐渐向现代的布朗族发展。“布朗”是布朗族的自称,其他自称还有“波朗”、“翁拱”、“蒲满”、“阿瓦”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布朗族”。
    布朗族的远古祖先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随着以傣族为代表的稻作民族在坝区日趋兴盛,布朗族及其同一族源的其他民族因而退居山林成为山地民族。但是,布朗族先民在1700多年前开始栽种茶树,积累沉淀下来的古茶园及囊括种茶、饮茶、茶俗、茶礼在内的茶文化传承至今,奠定了布朗族“千年茶农”的地位。
    2.人口及分布
    布朗族历史悠久,是中国云南及东南亚地区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在我国境内有布朗族人口119639人,是中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98.37%的布朗族居住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沿边地区,具体分布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主要包括保山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西双版纳勐海县境内的布朗山是最主要的聚居区。历史上布朗族因为战乱不断迁徙,经历了从坝区到山区的空间转移,形成了今天布朗族与其他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
    3.宗教信仰
    在布朗族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宗教因素始终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布朗族的宗教信仰分为以“万物有灵论”为核心的原始宗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两大类。在布朗族生产生活中,一直都有对马、蜜蜂、公鸡等动物和树木、石头、山洞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的崇拜。从布朗族人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到饮食起居,每一件事都要先问卜于各路神灵方士,每一件事的成功无不渗透着宗教的因素,而且其他文化中也渗透着宗教因子,如民俗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
    4.文化艺术
    布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民间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诗和抒情叙事诗,题材广泛。布朗族歌舞颇受傣族歌舞影响,跳舞时伴以象脚鼓、钹和小三弦等乐器。布朗山一带的布朗人擅长跳“刀舞”,舞姿矫健有力。少男少女爱跳“圆圈舞”。墨江布朗族逢年过节或婚娶佳期,盛行“跳歌”。
    布朗族的歌舞颇受傣族歌舞影响,其民歌分为“拽”、“宰”、“索”三种。“拽”为近似说唱的叙事歌,多在婚礼中于室内演唱;“宰”是近似山歌的传统民歌;“索”是即兴编词的旋律性较强的抒情对唱歌曲。西双版纳一带的布朗族民歌则分为“甩”、“宰”、“索”、“缀”四类,曲调几乎不变,内容即兴编唱。
    二、布朗族在国外的分布
    布朗族是跨中、缅、泰三国而居的跨界民族。缅甸的布朗族分布在佤邦地区,约有数万人,被列为佤族支系,但他们自称“布朗”。目前关于缅甸民族情况最详细的资料出自李谋、姜永仁编著的《缅甸文化综论》一书:“按当今缅甸的习惯说法,缅甸全境共有135个民族,这是1983年缅甸政府公布的。缅甸政府将缅甸境内民族分成8大支系,各支再分若干种。克钦族支共12种、克耶族支共9种、克伦族支共11种、钦族支共53种、缅族支共9种、孟族支1种、若开族支共7种、掸族支共33种。我国有学者认为,缅甸政府把佤族、布朗族等属于孟高棉语族的民族都作为“掸族族群”划了进去,包括了掸邦内除缅族外的所有民族。也有学者对缅甸的民族划分提出质疑,认为按照科学的划分标准,缅甸应该只有五十个左右的民族。另说老挝也有布朗族,人数不详,主要分布在丰沙里省靠近中老边界的地区。
    三、对布朗族地区发展的思考
    1.重视经济发展
    目前云南边境地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济发展起点低、缓慢滞后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改观,人民生活水平相对偏低,物质、文化、人才基础薄弱的问题。因此在解决当地的各类问题时,重点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问题。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各项惠农、惠边政策,大力提高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正在全面开展的“一带一路”战略,为云南边境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2.重视边境地区的文化建设
    应加强基层地区的文化建设,提升跨界民族的文化素质,从而加强国家认同。具体而言,边境地区的基层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三步进行:首先,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和民族文化传承人。通过传承、传播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培养少数民族文化精英,加强国家意识的传播。其次,加大经费投入,通过举办一系列基层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和民族语言(或方言)频道等各类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第三,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政府借助中缅边境地区布朗族共同欢庆的民族节庆活动鼓励双方的友好交往,从而为创造边境地区的睦邻友好环境奠定基础。
    3.加强边境管理
    首先,建立健全通道管理法律法规和管理机构,推动“军、警、民”联防机制的建立。由于中缅边境线无天然屏障,非法出入境现象突出,加大对口岸、通道的巡逻、堵卡力度和密度,严厉打击、整治非法出入境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推动“军、警、民”联防机制,在重要地段和区域建立观察点,确定联系村、联系户、联系人,从而形成“村村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联防新格局。
    4.加强两国政府合作
    为了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及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中缅两国都各自采取了一些促进发展的措施。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推进下,中缅在禁毒、边民跨国流动和经贸领域都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一方面,在中缅合作的国际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合作禁毒领域形成了东亚次区域禁毒谅解备忘录(MOU)禁毒合作机制;在边民跨国流动方面则以中国与东盟框架下的非传统安全合作以及“联合国机构间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反对拐卖人口项目”(UNIAP)为代表的次区域合作为主;在经贸合作方面则建成了世界第三大规模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之中。另一方面,中缅两国的双边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各层次合作中存在的不利因素与现实障碍仍需要两国决策者用智慧和努力去化解。
    项目主持人:吴楚克
    【本文是北京市社科基金基础重点项目“跨界民族与周边关系”(项目号:15DA007)成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