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民宿特色旅游村镇建设研究基于稻城县香格里拉镇的调研(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1:11:27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 赖斌 杨丽娟 李凌 参加讨论
一、文献研究综述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治贫方式。[6]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时,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个要求。精准旅游扶贫是从贫困人口(家庭)视角研究旅游扶贫,可以更好地瞄准PPT(Pro-Poor Tourism)的核心对象。[7]可见,“精准”是旅游扶贫的微观视角。邱硕立(2013)认为对于拥有高价值的旅游资源,同时能够较好地实现商业化发展的,在人居环境相对较差的西部少数民族区地区来说,可以采用“特色城镇化与旅游发展结合”的旅游扶贫模式。[8]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旅游小镇作为促进产业提升、加速产业融合、实现扶贫脱贫、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旅游小镇是一个社会实体,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能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旅游产业占有一定比例的小镇,是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与城镇化双重因素推动下产生的。[9]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10]特色旅游村镇是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小城镇建设,究竟植入何种旅游业态?不仅要考虑到当地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基础,更要兼顾社区群众的公平受益。 事实上,从“精准”的视角来看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当前持续推进旅游扶贫已经呈现出两个难点。一是要“精准”到贫困人口。在发展旅游业之后,社区总体收入状况有所好转,但是,贫富差距的拉大成为社区越来越突出的矛盾焦点。[11]安谢丽等(Ashley C.,Roe D.,Goodwin H.,2001)也发现相对富有人的收益远远大于最贫困的人口,扩大了贫富差距。[12]李忠斌等(2015)指出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通过重点帮持,化解同一村寨内部以及不同民族的特色村寨间所呈现出的非均衡发展,是实现全面旅游反贫的关键。[13]二是要“精准”到产业扶持。对于无力从事旅游经营的居民户,如何培育适当的旅游业态,优化贫困人口的旅游受益机制?给贫困人口提供更多间接参与旅游业,并从中获得受益的机会和可能性。王汝辉等(2009)认为综合考虑行业特征和当地居民的先天优劣势实际,从事民居接待是保证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确保当地居民收益、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14]梅尔(D.Meyer,2007)则分析了住宿业扶贫的主要渠道有:提供就业(工资、培训),采购(食品供应、建筑材料、装修、娱乐及原料等),中小企业发展及外包(洗衣店、零售和娱乐)和其他伙伴关系(辅导、能力培养、捐赠和产品开发)。[15] 克莱姆伯(K.Lengefeld,2004)等通过研究南非的民宿旅游试点项目得出,该项目为贫困人口尤其是妇女提供了发展机会,这种创新的旅游扶贫模式将成为缓解贫困的新选择。[16]毋庸置疑,民宿旅游业为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产业路径,围绕产业建城镇,少数民族民宿特色旅游村镇在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参与等方面都开展了有效的实践探索,切实拉动了整体经济发展,改变了社区贫困面貌。同时,由此派生出来的生态环境恶化、民族文化商品化等问题,也备受学界和业界关注。但是,从精准旅游扶贫的视角审视,少数民族民宿特色旅游村镇的建设如何精准到贫困人口的受益层面,才是当前亟待面对的核心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