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田阡:村落·民族走廊·流域中国人类学区域研究范式转换的脉络与反思(7)


    中国人类学的区域研究要在国际学术前沿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发生学的方法,以现实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探讨特定历史形态和地理形态中文化发生的根源与基础、发生的过程与规律、发展的环境和走向,就必须避免各学科、学派之间的“自说白话”或“各说各话”,需要一些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引领能力的分析单位和框架。区域作为人类学解读人类文化的方式,是人类学的重点研究范畴之一。鉴于人类学兼具包容性、开放性、跨学科的独特气质,人类学者希望从特定区域的研究出发,把相关学科(包括某些自然科学学科)的学者集合在一起,跨越学科界限而形成一个多学科协同研究领域。
    当前,在“问题导向、需求牵引、应用为上”引导下的跨学科研究、多学科合作、跨界行动方兴未艾,区域研究越来越成为中国人类学重要的发展方向。其中,值得重视的是人类学视阈中的流域研究正在兴起,其张力和价值逐渐显现。流域是以河流为中心的人—地—水相互作用的自然—社会综合体,是群集单元。从文化的发生角度看,流域就是一条条的文化赖以起源、演化、传播、交融与发展的时空通道;从整体观的视角看,流域还是一个体系架构,由大大小小的流域线条网络形成一个个的区域扇面;就社会内涵而言,流域是一个问题域,集结了诸如生态、人口、资源、民族、族群关系等各方面的问题;从方法论角度讲,流域是一种认知范式。(18)人类学的流域研究在经历着从单纯的“地理概念”向“文化空间”的转变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新视角、新方法和新使命。主要表现在三维度:研究视角上,流域研究体现人类学的整体观;研究方法上,流域研究体现系统论;研究范式上,流域研究由历史的、封闭的、静态的社区研究向现实的、开放的、运动的区域研究转换。
    首先,流域研究体现为系统的多学科观照。流域既是自然资源、人类群体聚散认同、人地关系行为、文化多样性和历史记忆的群集单元,也是物质及能量流动、人口迁移和文化传布的廊道线路,更是人—地—水交叉互动的复合系统,具有面上的区域性、整体性、层次性、复杂性和协同演化特征。流域作为人、地、水互动的复杂系统,从中可以分成很多子系统,流域系统集群具有区域性、集体性的特征。正因为流域是一个中层问题集群,所以可以在这个系统层面发现很多现实问题,诸如生物多样性的问题、传统知识的传承保护的问题等(19)。鉴于流域的区域性、整体性、层次性、复杂性和协同演化特征,要把整个流域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综合研究,运用整体性思维对流域系统内的历史环境与人文政治、社会经济以及生物多样性等要素进行统筹综合分析,以便为流域的开发、管理、协调和治理等提供理论基础。而采用多学科合作与跨学科视野以及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则是人类学的整体观和流域研究的系统性、复杂性双重决定的结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