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人物 > 佛教人物 >

明学长老对持戒念佛的坚守


    2016年12月2日,农历十一月初四,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苏州灵岩山寺方丈明学长老安详示寂。世寿94岁,僧腊69年,戒腊69夏。清晨时分,微信群中就有人发布今天是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圆寂纪念日,半夜时微信群中就遍布明学长老于22时示寂的消息。76年前的今天,76年后的此刻,两位净土老人舍报西归,“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因缘常常令人不可思议。
    明学长老,法名传慧,号德本,生于1923年农历二月初八,祖籍浙江湖州,俗名冯祖慎。回望长老一生,缅怀其伟绩丰功,均与灵岩山有着无法隔绝的甚深因缘。

一、灵岩道风

长老生长于一个佛教世家,7岁时,就随母亲去杭州灵隐寺进香礼佛。1947年8月,到苏州灵岩山寺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并于灵岩山寺库房工作。1948年2月,依普陀山三圣堂真达老和尚出家,同年于宝华山隆昌寺受具足戒。1949年4月,至福州舍利院谒慈舟律师学律。同年10月回灵岩山寺,执库房。1956年任灵岩山寺监院,同年入学北京中国佛学院本科班,四载深造,毕业后仍回灵岩山寺任监院。“文革”期间被迫下放到苏州天平果园劳动。
    1979年底,明学长老回到灵岩山主持恢复工作。1980年冬,任灵岩山寺住持,奉献于常住,奉献于信众,一直至圆寂。
    灵岩山寺历史悠久,春秋时曾是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馆娃宫故址。东晋时,司空陆玩曾居于灵岩山,因得闻佛法,故舍宅为寺,此为灵岩道场之肇始。南朝天监年间(502—519),智积法师来此讲经弘法,将之扩充为秀峰寺,粱武帝赐额“智积菩萨显化道场”,成为全国有名的大丛林。以后由唐至清,历代相续,佛法不绝。
    灵岩山寺成为净土道场,已是民初。因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兵火,致寺内建筑大半焚毁。1873年念诚法师略加修复。宣统三年(1911),真达法师住持本寺,与妙真法师协力复兴堂舍,殿宇渐全,民国十五年(1926)请印光法师把灵岩山寺开辟为十方净土道场,印光法师曾为山门撰书对联来宣扬本寺宗风: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
    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
    印光大师(1861-1940)乃近代四大高僧之一,一生专修净土宗,写有大量弘扬净土宗的文章,蒙其接引者无数,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法师驻锡灵岩山寺时,要求僧人坚持“不募缘,不做会,不传法,不收徒,不讲经,不传戒,不应酬经忏。专一念佛,每日与普遍打七功课同。”并针对当时寺院存在“三滥”(剃度滥、传戒滥、住持滥)以及一些僧众热衷于经忏,不注重修学的弊病,制定了五条规约:
    1.住持不论是何宗派,但以深信净土,戒行精严为准,只传贤,不传位,以杜法眷私属之弊。
    2.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后之嫌。
    3.不传戒,不讲经,以免招摇扰乱正念之嫌。堂中虽日日常讲,但不招外方来听耳。
    4.专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应酬一切佛事。
    5.无论何人不得在寺收剃徒弟。
    以上五条,如有违者立即出院。有此规约,净土宗风大盛,灵岩山寺成为国内最著名的净土道场,由此成就了“灵岩道风”的美誉。
    明学长老自住持灵岩山寺以来,恪守印祖遗训,将五条规约作为灵岩山寺共住规约的核心,不做经忏、不收徒、不传戒、不办讲经法会,坚持十方丛林制度。2015年4月8日,明学长老在接受《中国宗教》杂志社“佛教胜地行”采访组采访时说:“灵岩山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净土宗道场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外驰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是印光法师开辟的十方专修净土道场,印公在当时立订了五条寺规已有八十年了,至今全寺上下仍悉以印公所定五条寺规而恪守遵行。”
    在全寺僧众会上,长老也常提到:“祖师定下来的规约,在我明学手里一点也不能改,否则我对不起祖师大德,也对不起前来参学的同修。”长期以来,灵岩山寺的道风,严格承继了印祖的遗风。长老明确表示,净土道场,依印光大师的祖训:专一念佛。可以说笃修一行,圆成万德。这就是灵岩家风。

二、戒律持守

持戒与念佛的统一,一直是净土祖师倡导的宗风。慧远大师临终坚持不饮非时浆。善导大师护持戒品,纤毫不犯。心绝念于名闻利禄,从不举目而视女人。宋灵芝元照更提出“生弘律范,死归安养”的行持准则。蕅益大师亦有专门论述“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原非异辙。净戒为因,净土为果。”行策大师五载不横卧,彻达法要,同样注重威仪行持。省庵法师生平行在《梵网》,志在西方。印光大师曾说:“持戒念佛,是为正修。”可见中国净土宗祖师悉是持戒念佛。
    印光大师圆寂前曾嘱咐真达和尚:“汝要维持道场,宏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明学长老住持山寺以来,秉承灵岩道风,发扬优良传统,对戒律视为生命。灵岩山寺在唐宋年间原本就是律宗道场,戒月常明,律风清凉。而明学长老早年受戒就在“律宗第一山”宝华山隆昌寺,后又在近代与弘一法师齐名的一代律宗大德慈舟律师门下学习戒律,这让长老深切领会着佛陀涅槃时留与弟子“以戒为师”的遗教,更能体验戒律的持守愈增深信、愈坚弘愿的力量。即使是“文革”十年艰难的岁月,长老依然初心不改,一直坚持修持,离寺不离山,心系寺院。
    1979年回山主持恢复工作,重穿僧衣,肯切地向赵朴老提出:“您让我换僧服,我穿上就不会再脱下来!”令人想到当年虚云长老圆寂前对弟子说的一段话:“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撼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住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即此一领大衣,我是拼命争回的,你各人今日皆为我入室弟子,是知道经过的。你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守呢,只有一字,曰:‘戒’。”当时为重振十方专修净土道场的雄风,长老继承印祖遗规,并加以发展,于1981制订了《灵岩山寺共住规约》,使僧众有规可依,有法可学。长老特别强调:“出家众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发道心、正道风,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这才是当务之急。”
    戒为无上菩提本,长老几十年如一日遵行戒律,恪守清规,发扬“六和”精神,建立清净僧团。印顺长老曾说:“唯有和乐清净的僧团,才能外化而信仰普遍,内证而圣贤不绝。”灵岩山寺不允许剃度沙弥,长老作为方丈,同样也不收出家弟子。所有常住僧人全部来自于十方,保持了十方丛林的本色,避免了僧人在丛林里拉帮结派。对于名闻利养,长老更是清净无染。长老生前常言:“人生最痛苦的是争名夺利,一个人往往会因争名逐利而荒废道业,甚至走上邪路。”他还说:“出家人只要真心修持,该有的自然会有。若福德因缘不具足,你想得到的东西,求也求不来。”
    长老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来做的。长老德高望重,常有信众施与供养,他却分文不动,全部上缴库房,利和同均。长老后来年事渐高,许多人劝他到小斋堂吃饭,不必随众,他却在大斋堂与寺众一同过堂。每次饭碗用后,加些热水,摇匀喝下,然后取毛巾擦干,下餐继续用。这是当年印祖的作风。每天仅用一瓶开水,洗脸热水用后保留到晚上,加些热水再用。洗脚水也不随便倒掉,或浇花木,或冲盂器,从不浪费。这是弘一法师当年提倡的“惜福”。
    长老说:“出家人不能贪图享受,否则就会妨碍修道。”坐享檀施岂易,忖己德行何如?长老常警策众人说:“对当今出家人个人而言,要切记,钞票不可没有,但要适可而止。来自十方信众的供养,是用以安心养道的。”坚持少欲知足,长老自勉也共勉。直至圆寂前长老的住处依然是前任妙真老和尚所居房屋,空间狭小,陈设简陋,令人一睹即生不忍。长老虽薄以待己,却厚以待人,凡善男信女供养的香敬,均印佛书流通,为人植福。同样对于赈灾济贫的慈善,也是全心全意,不遗余力。长老说“慈善是回报社会和利益大众的,行慈善并不是一定要看捐出多少,关键是开展慈善活动,并且也要量力而行。”佛教慈善既要解身苦,更要解心苦,重在慈悲心的传播与启发。
    《菩萨璎珞本业经》说:“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法门八万,持律居先;戒行三千,威仪最上。长老数十年如一日,领众熏修,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灵岩山寺道风丕振。良好的道风保证了寺院修行生活的正常有序。寺众“专心念佛,除打佛七、念普佛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每日修持,早晚课诵,半月诵戒,堂内念佛,寒暑无间,正常进行。

三、培育僧才

常言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978年以来,随着宗教政策的不断落实,寺院场所的回归恢复,佛教后继无人,僧才培养成为最为紧要的事情。长老以宏愿硕德,精心策划,发心创办僧伽教育,赵朴老大力支持,并亲自题写了“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的校名。经过筹备,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于1980年12月10日正式开学,分专科班和本科班两种学制。长老作为佛学院常务副院长,劳心劳力,事必躬亲,一切事务紧紧围绕培养僧才的中心工作展开。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新生招生到后勤供给,事无巨细,严格把关。
    长老作为早年中国佛学院毕业的前辈,对于佛学院的教育宗旨,有着深切的感受,他说:“一个出家人,若没有坚定的信仰,那么他学的知识越多,对于佛教越不利。”指出佛学院教育的特殊性,重在坚固信仰,道念增上,僧格养成。所以特别强调佛学院录取的学僧,首要条件是要有坚定的信仰,坚定的道心,严守戒律。在此基础上,经过佛学院的学习深造将来才可能成为弘扬佛法、续佛慧命的栋梁之才!
    长老认为要办好僧伽教育,有四个条件:一、僧源;二、师资;三、经济;四、管理。在这四点之中要严抓管理,没有好的管理,再好的僧源、师资,再多的资金都是浪费。同时还要注重学风和道风的培养,把僧伽教育制度化。对于好的制度一定要坚持遵守,不可以立而不行,要将它变成一个传统;不好的制度则要及时修改。多年来,学院坚持将“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作为办学宗旨,要求每个学僧解行并重,勤修三业,务必做到素食、僧装、独身。凡有犯者,一律劝退。学僧每天参加早晚课诵,早午二餐集体过堂用斋,周六下午参加出坡。学院每年秋季开学都比其他学院早20多天,以便让学僧收摄身心。腊月初一至廿一日,学僧还须参加廿一天的精进佛七。
    在教学设计上,学院坚持“学宗天台,行归净土”。长老解释这一教学方针说:“天台宗是通途法门,净土宗是特别法门,天台宗与净土宗非常融洽,天台宗历代祖师也都求生极乐世界。按照天台宗教理了解通途法门修行次第,既不至于得少为足,又不会高推圣境;按照净土宗修持方法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既能在这一生可以了生死,又能一生补处而成佛。”
    长老还高瞻远瞩地提出,佛法的弘扬还是要以宗派为依据,中国佛教的教育也要有所侧重和以宗派为依据。“中国佛教有八大宗派,比如灵岩山寺专修净土,是净土道场,我们就要把净土宗修持好,好好弘扬净土宗,一门深入,依《净土五经》行持。南京栖霞山,是三论宗的祖庭,就要把三论宗弘扬下去,不要让它湮没掉了。禅宗、律宗、华严宗、法相宗、天台宗等都是如此。中国佛教的教育也要有所侧重和以宗派为依据,我们的祖师开创并且传承了佛教的八大宗派都是十分系统、严谨而又各有特色的。”灵岩山寺弘扬净土宗,首先落实到佛学院的教育中,开设净土宗的课程,系统学习净土教义,并将《印光大师文钞》编为授课的教材之一。
    佛学院开办三十多年来,龙象辈出,僧才济济,薪火相传,灯灯续焰,将佛法光明传至五湖四海。至今仍有60余位学僧在学院深造学修。在长老看来,中国佛教界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培养后继僧才。没有僧才,没有僧团,再恢弘的寺院也只不过是一处旅游景点,无法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
    在兴办僧才教育的同时,长老也继承印祖遗志,在报国寺支持恢复弘化社。弘化社是现代著名的佛经流通机构,1930年,由印光大师与王一亭、黄涵之、关絅之等诸居士商议成立。如今弘化社已经成为大陆最为著名的佛教典籍流通处之一。长老认为,现在广泛兴起的弘法文化热首先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的政策和形势好了,对佛教文化也逐渐有了比较正确和客观的认识,给了佛教良好的发展空间,这有利于佛法的弘扬,反过来佛法的弘扬也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着重要而又积极的作用。以文化弘扬佛教,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在弘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佛教文化书刊的作用。像灵岩山和报国寺弘化社的《印光法师文钞》就是很好的流通法物,普施给十方信众,可以让社会上最广大的信众了解和认识佛教,树立正知正见,能有效地净化人心、安定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让大众能从寺院感受到对佛法的正信、正知、正见,而不至于使寺院单单成为一处做佛事和休闲观光的场所。
    印光大师曾言:“灵岩,乃天造地设之圣道场地。得最胜之地,方可宏最胜之道。建非常之事,必须待非常之人。虽否极泰来,属于天运。而革故鼎新,实赖人为。”也许可以将此看作印祖的预言,明学长老就是这样一位“非常之人”,他的一生与这座承载着太多记忆的山寺已无法分开,1947年入山,2016年辞世,70年的因缘,形成甚深的“不二”。灵岩山寺1980年元旦就恢复开放,可以说是在全国寺庙中落实政策最早的。所以它的呈现就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彰显着新时代中国佛教的形象表达,体现着党和政府宗教政策的落实。长老感知肩头重担,了知此中深义,荷担如来家业,勤勉精进,一举一动,牵涉全局,临深履薄,筚路褴褛,不负众望,最终让灵岩山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三大样板丛林之一,受到海内外信众的赞叹,吸引了无数善信前来参学,其摄受力令教界瞩目。
    因经常参加佛教界活动,有许多的因缘与长老的见面,但大多是远远凝望着。最为亲近的两次,一是2015年10月18日,在浙江湖州市长兴县碧岩禅寺参加“药师佛光,圆梦两岸”活动,主办方安排我与长老同一小车,我就坐在长老的旁边,近距离地与长老相伴,一路欢喜满满。一是2016年3月27日,我专程上灵岩山寺拜见长老,在丈室与长老合影留念。
    最让我难忘的是,2015年我申报的“统筹推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净土文化工作坊”经学校研究批复,经弘化社宋浩先生沟通,长老慈悲题写坊名,8月1日收到了长老的墨宝,令我感激无尽,至今温暖在心。
    金炉香冷,法海舟沉。2日晚22:45时收到一朋友微信,告知长老于22时安详示寂。3日上午十时我赶到苏州,与宋浩兄一同上山祭拜,长老法体安供于香光厅,庄严肃穆,四众助念,佛号声声,在寺院上空回旋……
    在寺里遇到纪录片《灵岩道风》的导演仁正居士,也是一大早专程从北京赶来祭拜的,为我讲述了二年拍摄期间长老的悲智种种……
    下山赴高铁站途中,当出租车司机得知我是去祭拜长老时,说自己虽然不是居士,但母亲是灵岩山的皈依弟子。他听母亲说,长老非常慈悲,凡是来山上求皈依的信徒,无论人数多少,也不论长幼尊卑,长老都会一视同仁,不管是闲是忙,只要有求,必然授与三皈五戒。他说苏州人民特别感念长老。因为灵岩山寺是苏州人最常去的寺院之一,也是苏州香火最为旺盛的寺院之一,但灵岩山寺的门票多年没变,一直都是1元。长老说要让所有的人都能进得起寺院。在日益商业化的大潮中,灵岩山寺堪称一股清流。司机说自己今天一定也要上山祭拜。
    记得长老在一次采访中说:作为出家人,如来家业的荷担者,不管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经济,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发展经济是为弘扬佛法,而非弘扬佛法是为发展经济。寺院需要现代化,发展寺院经济,以适应社会潮流,使佛法能随顺应化。但更要强化僧人修持,庄严道场形象,而不能过于随顺而流于世俗化。灵岩山寺作为净土道场,不管佛学院、念佛堂和外寮等常住法师,早晚功课大家都要参加,绝不懈怠。终日只管坚持念“阿弥陀佛”,切切实实地把净土宗修持和弘扬好。
    长老一生爱国爱教,持戒念佛,信仰坚定。1983年当选为苏州市人大代表,1988年被推举为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1994年被推举为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1998年被推举为江苏省政协委员,1998年当选为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2003当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2015年4月19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开幕,明学长老当选中国佛教协会新一届咨议委员会主席。
    长老临终亦未退居,尽形寿不享清福,践行了自己出家时“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的誓言,一生为寺院精打细算,尽心尽力,“分钱要省,百钱要用”,他舍不得祖庭,放不下寺众。
    祈愿长老莲品高登,乘愿再来。灵岩道风,绵绵无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