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从北大打电话给《冰点》,自称在家乡办了一所初中,“素质教育”搞得特别好,在当地引起“轰动”;还有两个大学毕业生在那儿教书,一年多了,不拿一分报酬……编辑让我找到他听听有什么故事:“也许是个乌托邦尝试吧!” 我约杨华在六里桥见面,他说了他的特征--穿布鞋。 天色很暗,我只能低头找布鞋。等了许久,看到一双布鞋,一拍此人肩膀,果然是他。 一身农村人打扮,背着鼓鼓的破书包。小饭馆里,他首先掏出那两个老师的毕业证书,一个是北大法律系的,一个是河北理工大学机械系的。 我问,你老背着人家的毕业证书干嘛?他说来北大找老师,这样别人才信任他。 吃饭时他兴致勃勃谈他的素质教育,说他们的老师是如何爱学生,还给我拿出几篇学生作文。 我看了一下,写得还真不错,但我还是告诉他,三个老师教七八十个学生,开七门课,除了租来的教室什么也没有,这能培养出什么“素质”呢? 他激动得有些坐不住,他说哎呀,你到我们那里看看,了解一下我们的师生关系就知道了。我答应去看看,但并不相信那里有什么“素质教育”。 吃完饭我结账,出门后他又吞吞吐吐,我问他有什么事,他说过来时只带几块钱,没想到汽车票这么贵,都花光了。我赶忙掏出几十块钱给他,他这才走了。 “我倒要看看,是学生的事,还是教育的事” 早上四点我在安徽的一个小站三堂集下车,那里住宿每晚只要一块钱。一路上我问了许多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学校。我对杨华“学校在当地引起轰动”的话产生了怀疑。 当我来到那栋位于路边像仓库一样的灰房子时,天已大亮。四外漏风的屋里传出学生的读书声,推开摇晃的木门,几十个农村孩子都回过头来看我。 两三个人挤一张课桌,课桌有高有矮,有大有小,都很破旧,其中有些明明就是农村家里用的台案或柜子,后来才知道这都是学生自己从家里拿来的,一个学生礼貌地递给我一个小木凳。 正在讲课的是北大法律系毕业生殷永纯,24岁,矮矮的个子,陕西人。学生回答完问题,他总是礼貌地说,请坐下。 令我吃惊的是,这个初二年级正在讲的是汉语拼音的声母和韵母。 后来杨华向我解释,这些学生小学基础都没有打牢,所以老师只能一边教新的,一边补旧的。这就是杨华所说的素质教育? 在另一栋灰房子里,河北理工大学机械系毕业生赵志雄在讲英语,显然学生都喜欢他,课堂气氛很活跃,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孩子们把手举得高高的。赵志雄逐个纠正学生的发音,学生听老师学他们的发音,哈哈大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