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近代史 >

19世纪后期英国保护“自然面貌”的环境管理原则及其利弊分析——以埃平森林为例


    内容提要:保护“自然面貌”曾作为19世纪后期英国的主导环境管理原则被长期推崇,但在实践中却引发了有违保护初衷的生态后果。这一原则是在自然神论、浪漫主义、博物学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核心理念是“清除人为特征”和“保留自然之力”。这一原则有效地遏制了铁路公司在经济利益引诱下试图占用公地的商业活动,保护了埃平森林的生态面貌。但在经济增长模式、现代化思维与艺术价值观念变化的推动下,埃平森林中“修剪树冠”活动的废止导致古老的“牧草林地”景观从一个马赛克式的多样化生境逐渐退化成一个斑块化、孤立化、单一化的生境。因此,把人类视为有益生态演替中的一个积极因子并适当恢复其在生态网络中的活动至关重要。
    关 键 词:“自然面貌”/英国/埃平森林/环境管理原则/生态演替
    标题注释: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1批面上资助”项目(2017M611290)。
    作者简介:严玉芳,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当19世纪英国的城市扩张大规模吞噬绿色空间时,公地保护协会(Commons Preservation Society,1865-1898年)因绿色空间有助于城市健康与发展的认知的推动,在英国尤其是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伦敦掀起了以公地为重心的环境保护活动,大量公地得以保护而免遭圈占与建筑浪潮的破坏,而保护“自然面貌”(natural aspect)理所当然地被视为管理所保存公地的普遍原则。但是,这一自然主义的环境管理原则却产生了意料之外的生态影响,具有悠久历史和特殊生境的埃平森林(Epping Forest)的后期生态演替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20世纪70年代以降,受生态学和环境保护思潮的推动,英国博物学者、景观史学家等开始关注自1878年以来的森林管理原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①但并未对保护“自然面貌”的原则本身进行专门论述。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保护“自然面貌”原则的成因及其内涵、产生的利弊影响等层面进行探析,希冀梳理近代英国环境史上这一主导管理原则的生成过程,同时揭示人类自身作为生态大系统的一个内在组成因子,在增进生态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特殊意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