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建国后30年浙江农村义务教育的历史考察(2)


    三
    1966年5月,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炮制了教育战线的“黑线专政论”,全面否定了17年的教育工作。“文革”期间,教育以工具和目的的双重角色出现,而学校体制改革成为这场运动的终极目标之一。1968年后,教育行政管理权下放到各省的教育行政机构和下属部门。省、市甚至公社自己决定本地区的课程、教学规划以及学制的长短,而这以前完全是中央统一规定的。以浙江省临安县为例。1969年,临安县公办小学全部下放到生产大队办,小学学习年限由6年改为5年。公办教师回队任教,其中部分教师口粮不落实,工资几个月拿不到。同年9月9日,《人民日报》记者报导临安昌化区颊口公社北坞大队“五七”学校管理工作的两个小故事:《一定要把学校管好》、《一张课程表的故事》(23)。一时间不少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来北坞学习“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和“每天上课不受限制”的“经验”,扰乱了本县和外地学校的教育工作秩序(24)。
    1971年,周恩来总理指出普及小学教育“这是一个大政”。此后农村义务教育在艰难中得到发展。1973年,浙江省教育厅转发桐庐县东辉公社小京坞大队《深山坞里普及了小学教育》的经验,号召学习小京坞,把山区普及小学教育的工作搞好。当时小京坞大队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4%,为浙江省普及小学教育作出了示范(25)。在小京坞经验影响下,浙江松阳县的小学普及教育工作得到很大发展。1974年,松阳小学在校学生达到2823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7.1%、96.5%和97.7%(26)。然而,教育规模的扩大并不导致教育质量上升。“文革”期间,“读书无用论”盛行,学工、学农、学军及学习毛主席语录基本上代替了文化课,另一方面,片面追求数量大幅度增加,但同时出现“招得多、流得多、质量差”的不正常状况。1973-1974年,浙江绍兴地区小学生数达到历史最高峰,但每年11万左右的学龄儿童有近4000人未入学。在校学生中年流失近万人,读满5年的巩固率仅60%左右(27)。
    1974年1月,江青反革命集团炮制了“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28),并要求各地层层查找类似事件。同年3月,中共浙江省委发出通报,将绍兴县城关镇红卫小学1名学生在考试后发生意外死亡事件作为本地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复辟回潮的典型,有关教师受到批判和迫害。随后绍兴红山公社觉悟大队小学也出现类似冤案(29)。“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及浙江类似冤案的出现使浙江农村小学普及教育再度陷入混乱。
    “文革”期间,浙江农村小学民办教师队伍急剧膨胀。大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加入其中,成为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生力军。1972年,浙江省有民办教师10.7万人,其中1966年前参加工作的3.3万人,1967年后参加工作的有7.4万人(30)。
    “文革”时期,浙江农村民办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1966年前参加工作的老民办教师,其月工资约在27元左右。1967年后参加工作的新民办教师月工资仅为23元左右。国家对民办教师的补助每月平均为16元。从全省总的情况看,民办教师的收入水平,一般略高于社员,低于其他集体所有制企事业职工,与公办教师的工资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温州市近郊区,1966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民办小学教师平均月工资仅23.40元,而公办小学教师平均月工资在40元以上。又如:海宁县民办小学教师平均月工资为28元,集体所有制卫生人员为37.46元,手工业工人为37.45元,信用社干部为33.24元(另有附加工资4.15元)(31)。另据浙江台州地区临海县委1972年报告,该地区民办教师工资待遇存在三大不合理问题:1、工资低。临海县大田区民办小学教师256人,平均工资24.36元,公办教师278人,平均工资40.47元。民办教师要比公办教师工资低40%。而临海县信用社干部平均工资31.36元,大田区信用社平均工资33.06元,朝阳卫生所平均工资31.75元。这些单位另有每月3元粮补和附加工资,两项每人每月可增加6-7元。2、工资等级乱。临海大田区,全区256个民办小学教师工资有16档,高的34元,低的16元,每档差1元。临海城关镇小学民办教师24人,工资有10档,每档差1元,高的34元,低的21元。从工资形式看,临海城关镇24个民办小学教师中工资分3种:全部国家补助;民办公助,国家补助2/3,集体负担1/3;全部从学费中开支。此外,民办教师的学习费、生活困难补助、病产假代课代职金和医药费超支部分都从学校上交镇教办20%学费中开支。3、工资不合理。男女同工不同酬。女教师工资普遍低于男教师。同样条件下,女教师一般要低2-3元,多的差4-5元。如大田唐里公社1971年参加工作的男教师月工资为26元,1968年参加工作的女教师工资为21元或18元。理由是女教师在农村不是主要劳力,负担轻,工资可略低一点(32)。总之,“民办民办,青年好办,老来难办”。
    “文革”后期,浙江农村民办小学教师的境遇有所改善。1972年10月,国家对1966年以前参加工作的民办教职工调整工资和增加补助,其中小学民办教师每人每月15元。1973年,国家再次增加民办教师的工资补助,平均每人每月3-5元。198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决定》中规定:“国家给予民办教师的补助费,应全部直接发给本人。同时,社、队应按全劳力给他们记工分,切实执行男女同工同酬。”在浙江,1973年,浙江省革命委员会调整工资及改革临时工资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发文,调整1966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民办教职工的工资及补贴,主要内容是:1、在精简期间(33)公办转为民办的教职工(不包括办过精简手续发给退职费、生产补助费和代课教师转民办的),以及为了加强民办学校而转为民办的原国家干部、公办教职工(以下统称精简期间公转民教职工)中,参加工作年限和现有工资水平符合公办教职工调整工资规定的,可以参照公办教职工调整工资的相似级及增资办法进行调整。2、1966年底以前任教的农村民办教职工,在本人现有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本人表现、教龄长短,大体上按3-5元的幅度,增加补贴,总的控制在平均每人每月补贴4元的额度内。3、这次增加的工资或补贴,应增加给民办教职工本人,原集体负担的部分不应减少。4、增资时间,调整工资和增加工资补贴,都从1972年1月1日起补发。5、以上调整工资和增加工资补贴所需经费,农村民办教职工按平均每人每月补贴4元,由国家教育经费开支(34)。到1973年,浙江鄞县1966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老民办教职工的月工资由29元调整为34.26元(35)。
    四
    1977年8月,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谈到教育制度和教育质量问题。198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邓小平的谈话和中共中央的《决定》使极度混乱的教育局面得到控制和恢复。1977年浙江绍兴地区先后从学校撤出“工宣队”、“贫管会”,恢复城镇学区、农村学区和公社中心小学。1979年前后,包括“红卫小学事件”在内的冤、假、错案得到改正,并落实有关政策。绍兴各地区进一步调整小学布局,分期整顿教师队伍,逐步建立正确教学秩序(36)。1978年,浙江余杭县委要求:“学龄儿童未受完小学五年教育的,不能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部分公社还将普及初等教育列入乡规民约,规定未受完小学五年义务教育的,企业不得招工,生产队不记工分(37)。1979年4月20、21两日,浙江桐庐县小学停课2天,全体教师分片包干进行普及教育的调查工作。普查结果是:全县学龄儿童未上小学和只读1-2年级的为1985人,读到3-4年级的为3062人,读满5年的为33148人。36个公社(镇),读满5年的、普及率在90%以上的有12个,85%以下的有9个。桐庐县因此明确了普及初等教育的重点对象和重点地区,并据此制定了全县普及初等教育的规划。同年10月,桐庐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2%(3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土地承包到户,工分制取消了。民办教师虽然和村民一样分到了一份土地,但民办教师作为教师的民办部分报酬却随着集体的解散失去了来源。家庭责任制的实行实际上消除了农村民办学校存在的集体基础。自1979年1月1日起,浙江省停止吸收新的民办教师。同时,对1978年底前在编民办教师逐年进行整顿与考核。之后,省政府每年拨出一定数量的劳动指标给教育部门,用于将民办教师择优转为公办教师。如:1978年,省教育厅下达给桐庐县民办教师转公办指标11名。经各公社推荐,县文教局政审、体检、考试(考核)等一系列程序,最后按指标数完成了此项任务。桐庐县文教局自1979-1981年,经整顿、辞退、招工、招生,全县民办教师从1978年的2275人减少到1438人(39)。此举既提高了教师队伍质量,又减轻了农民负担。1987年,浙江省有1.24万民办教师转为公办。1988年浙江省在编民办教师为4.6万余人,1989年为4万人,1990年为3.5万人,1991年为3万人,1992年为2.61万人,1994年为2.1万人,1995年为1.78万人(40)。1996年,《光明日报》刊登《浙江民办教师今年全部转公办》的文章,发布了浙江农村民办教师的最后消息(41)。
    五
    教育社会学认为,教育既是社会变迁的条件和动因,也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和反映。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从政府官员、新闻媒体、学者到普通民众都对农村义务教育给予了极大的热情,社会正义的呼声不断向农村倾斜。但是,单纯的道德关怀不足以保障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良心的呼唤、道义的谴责,无法使农村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摆脱窘迫的困境。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义务教育的弱势地位,必须对现存失衡的利益关系及制度进行重大调整。对建国后30年浙江农村义务教育的历史考察,有助于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建立一种更公正、合理的教育机制,以最大程度地改变农村教育的现状,提升“境况最差的成员”的生命质量。
    注释:
    ①《免费义务教育百年跋涉》,《南方周末》2005年11月24日。
    ②③富阳县文教科:《富阳上官乡是怎样规划社办小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1956年,浙江省档案馆,档号:J005-21-54。
    ④《上虞县通泽乡半湖村社办小学的情况》,1956年3月,浙江省档案馆,档号:J005-21-53。
    ⑤富阳县文教科:《富阳上官乡是怎样规划社办小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1956年,浙江省档案馆,档号:J005-21-54。
    ⑥(11)《浙江省不同类型地区的民办小学经费情况的调查材料》,浙江省档案馆,档号:J039-16-10。
    ⑦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83年,第231页。
    ⑨《免费义务教育百年跋涉》,《南方周末》2005年11月24日。
    ⑩《浙江省民办中小学有关经费问题的具体材料》,浙江省档案馆,档号:J039-16-8。
    (12)(17)(20)(21)浙江省委宣传部学校教育处:《去吴兴县、绍兴县调查了解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情况》(1965年12月10日),浙江省档案馆,档号:J005-15-7。
    (13)(16)《浙江省不同类型地区的民办小学经费情况的调查材料》,浙江省档案馆,档号:J039-16-10。
    (14)(15)(18)(19)《浙江省民办中小学有关经费问题的具体材料》,浙江省档案馆,档号:J039-16-8。
    (22)《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民办中、小学的有关情况和意见的报告》(1964年5月11日),浙江省档案馆,档号:J039-16-8。
    (23)《光辉的指示,深刻的变化》,《人民日报》1969年9月9日。
    (24)浙江省临安县教委编:《临安县教育志》,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0页。
    (25)浙江省桐庐县教委编:《桐庐县教育志》(内部发行),1991年印,第113页。
    (26)浙江省松阳县教育志编撰委员会编:《松阳县教育志》,西安地图出版社1994年版,第61页。
    (27)(29)浙江省绍兴市教育志编撰委员会编:《绍兴市教育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75页。
    (28)1973年7月10日,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初二学生张玉勤英语考试交白卷,受老师批评后自杀身亡。江青等人利用此事作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典型案例,使一批忠于教育事业的中小学教师被打成“复辟”典型,在全国造成严重后果。
    (30)浙江省教育局:《关于民办教师调整工资问题的报告》(1972年12月30日),浙江省档案馆,档号:J106-6-64。
    (31)浙江省教育局:《关于调整部分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报告》(1972年8月5日),浙江省档案馆,档号:J106-6-64。
    (32)《台州地区临海县委给浙江省教育局的报告》(1972年5月28日),浙江省档案馆,档号:J106-6-64。
    (33)指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一部分公职人员退职返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34)《关于对1966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民办教职工调整工资和增加补贴的通知》(1973年7月11日),浙江省档案馆,档号:J106-6-64。
    (35)浙江省教育局:《关于一九六六年底以前原实行固定工资的民办教师调整工资问题的补充报告》(1973年1月12日),浙江省档案馆,档号:J106-6-37。
    (36)浙江省绍兴市教育志编撰委员会编:《绍兴市教育志》,第75页。
    (37)浙江省余杭县教委编:《余杭县教育志》(内部发行),1988年印,第65页。
    (38)(39)浙江省桐庐县教委编:《桐庐县教育志》(内部发行),第346页。
    (40)以上统计数字来自《浙江经济年鉴:教育科技》(1987年、1988年、1989年、1990年、1991年、1992年、1994年、199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
    (41)《浙江民办教师今年全部转公办》,《光明日报》1996年5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