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传统煤炭工业的生产及其局限

中国人懂得利用煤炭,已有悠久的历史。[1]在宋、明两代,产量和生产技术,曾有显著成就。[2][2] 可是,煤炭的生产因面对技术和市场销售各方面的限制,在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历程上,远未能适应其历史任务。本世纪 20 年代末,俄人杜格斯夫(Boris P. Tograsheff)对远东矿业作出以下的评论:
    (除少部份外,远东的)矿井仍流行人手采掘和利用最原始的工具。在中国,我们仍能看见一些已用上千百年的旧方法。就算在同一矿区内,新方法和土法矿井并排而立。这些土法小矿,不但能在前者的竞争下继续生存,甚至可以完全漠视新法矿业的各种有利因素。[3]
    杜氏曾在北京大学任教,对中国的矿业和矿工问题有很深入细致的研究。[4] 他认为远东的矿业发展虽仍在开始阶段,但其潜在的生产能力,可能超过当时的美国。[5]这个估计在八十年代已初步实现。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煤矿生产技术远较西方国家落后。当时,中国的煤矿生产以人手作业为主的,在勘探、凿井、采掘、汲水、井底和矿地运输各生产、运销环节中,几乎全赖人力。它的投资和生产规模都比较少,作业时间多集中在农闲季节进行,开工时间通常不足半年。[6]投资开凿一个矿井所需的资金不多。[7]开凿时遇上较坚硬的岩层,往往因无法凿穿而被迫放弃,所有投资亦会化为乌有。[8] 此外,旧式煤矿通常只能开采最顶层的煤,这些煤的质量较差,通常是水份高,灰份多,燃烧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烟,火力也较弱。这些煤多不适合轮船的使用。[9]
    一般以土法开采的煤矿,在到达一定深度后,都会遇到排水和通风问题。传统煤矿一般开采的年期不会很长,主要是因为无法把矿井内的水排出。[10]还有,矿井内的通风也会造成难以克服的困难。一般而言,矿井内以自然通风为主,如能同时开挖两个矿井,一个用作通风、排水和工人的上落,另一个井则用作搬运煤炭的信道,问题便较简单。但是,当矿井到达一定深度后,通风和排水问题,便愈来愈严重。用于排水和通风的工作量便大增,致使工多费繁,成本剧增,产量下降。不久,矿主便因不能获利而放弃该井。[11]
    其实,土法小煤矿几乎遍布全中国各省,有些小矿开采的历史已逾四、五百年。这种现象,当然与中国煤田的广泛分布有关。其中,煤储量较丰富的省份如山西、河北、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和东三省开采的历史较久。[12] 山东和河南两省的小煤矿,亦相当发达。[13] 土法小煤矿对其产地附近的工商业或居民是有一定的重要性。随着新式煤矿工业的崛起,它的重要性相对地降低。可是,在一些铁路运输还没有延伸至,或该区没有新式的大型煤矿的地区,土法煤矿因受到地理上的阻隔的特别保障,仍有相当的竞争力,也能保持其为附近地点的主要供应者的角色。最明显的例子是在陕西、甘肃、绥远、山西、四川、贵州、云南、广东等地的小土矿,它们在当地扮演之重要的角色。相反而言,在东三省、河北、山东等地区,那里因为铁路运输较发达,现代新型煤矿如抚顺、开滦、淄川等矿已经确立起来,故土煤矿在这些地区的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便会较少。[14]
    每个小土矿所生产的煤,数量虽然不大,但以整个地区而言,总产量可能很可观。据李希霍芬的调查,在1870年代,山东博山地区的采煤矿数额,每年达150,000吨之钜。[15]由此可见,土矿的生产是中国煤矿工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部份。每个小土矿的生产量,受着很多内外条件的限制。其中,市场容量的狭少,可能是限制土矿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北京的西山煤田,在元代已经开采。道光初年,因该地区的发生命案,当时的直隶总督那彦成派人调查这个矿区的生产情况。其中,对于所谓「开门锅伙」的煤矿,那彦成有以下的记载:
    其开门不连夏锅伙,每年七月以后,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或拉煤、或淘水。一交次年五月,约计京城内外各煤厂煤铺俱已积存足五六七月之用,即行散工,以避盛暑煤毒。[16]
    引文中所谓「开门锅伙」,是相对于「关门锅伙」而言。「关门锅伙」是一种封闭式煤矿,矿工被诱至矿井工作后,便失去人身自由。平日用鞭笞强迫劳动,直至丧失工作能力后,就被拋置荒山野外。[17]「开门锅伙」则与此不同,一位学者参考刑部的档案,认为四川、甘肃、河南等省的煤雇工,有多起平日同坐共食,并无主仆名分的记载。引文中曾指出主在五月的时候,估计各主要雇客已购存足够的煤后,便停止工作,解散煤夫。此种做法虽然一方面避免「盛暑煤毒」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市场的容量有限,煤产品不易运到别的地方销售。主为了减低成本,便会暂时停工。
    早在抗战前夕,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学者丁佶就指出很少土法小煤矿是全年开工的。它们通常是在秋、冬二季开工数月,其中冬季的产量最高,而到了春、夏两季产量则减少。这种季节性特征,反映需求方面的变化和气温与劳力短绌等问。[18] 以工作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矿井通风方面为例,冬季气候寒冷,矿井内外的温度差别大,形成较佳的对流作用。另一方面,在旧式煤矿中,有很多矿工在农忙季节留在田间工作,他们把做煤夫视为副业,只在收成后才下矿井工作以帮补家计。同时,夏季多雨亦生产形成严重影响,若井底水量较大,会增加生产成本。若水量过大,他们可能被迫停工、或干脆把矿井放弃。[19]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