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法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是当前我国农牧民文化科技水平较低,且我国的生物药剂防治技术也不够成熟,大面积推广生物药剂防治有困难,目前,比较成功的推广技术是稻田养鸭治虫技术,由政府负责总体规划和政策制定,组织农户生产和销售,在政策、技术、信息、资金和农产品销售上给予经营者大力支持,建立“种-养-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27),充分发挥政府推广作用。同样可以开发牧鸡鸭治蝗、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治蝗等其他生物除治法,现在新疆、内蒙草原采用大规模牧鸡鸭治蝗法,效果显著,证明了生物治蝗法可以取得良好的除治效果和巨大的经济成效。 2、积极研发、全面推广,普及稻鸭共育生态农业技术 我国稻田养鸭技术历史悠久。现在,国内外许多城市从事着稻鸭共育生态技术的研发与试验,传统的稻田养鸭技术,已从单纯的除虫目的变而为一项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技术。稻鸭同田共作是在水稻秧苗栽插时,将雏鸭放入稻田中与水稻共生发育直到水稻成熟,家鸭与水稻全天候共生同长,稻田为家鸭提供了食料、劳作、栖息环境,而家鸭则在稻田中捕虫、除草、施肥等,两者相互协调,形成了一个优良的生态系统,在此过程中,基本不使用农药、化肥、激素,产出优质大米、鸭肉、鲜蛋三大类无公害绿色食品,实践生态农业。 这一源于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稻鸭共生,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于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得到了改进,并在马来西亚、柬埔寨、老挝、缅甸、印尼等国家得到应用和推广。2000年我国引进改良后的稻鸭共生配套技术,结合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实践,提出了因地制宜以水田为基础、种优质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稻鸭共生技术体系,先后在江苏、湖南、浙江、安徽、广东、云南、四川、江西、海南、吉林、黑龙江省等省开展。稻鸭共育生态技术是目前最值得开发利用的生态农业推广项目之一,具有极高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这一项目的开发和广泛运用,将是解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以鸭除蝗技术的重要出路。 3、全民动员,变害为宝,开展群众性的经济治蝗工程 从全民动员、根治蝗害的角度来考虑,将治理蝗灾与蝗虫资源开发相结合,古代有以蝗易粟、易钱的做法,在当前可将治蝗作为一项商品经济活动,开展灭蝗的群众运动,使治蝗由一种单纯的政府行为变成蝗区人人参与的群众运动,即所谓经济治蝗工程。我国很早就将蝗虫作为食物,“蝗可和菜煮食……可曝干作干虾,食味同虾米……久储不坏,蝗性热久更佳……燕齐之民用为常食登之盘飧,且以馈遗。并鬻于市,数文钱可得一斗。更有困积以为冬储恒食,以充朝铺者……西北之人皆云蝗如豆大者,尚不可食,如长寸以上,则莫不畚盛囊括负载而归,咸以供食”。(28)民国时提倡以蝗卵为食品。(29)因而在蝗虫的利用上加强开发,开辟蝗虫资源应用的新途径,如蝗虫的食用、饲用、深加工技术等。 蝗虫本身极有价值,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脂肪等成分,可作为人类的食料,家畜的饲料,榨油原料等资源。民国时国内外都曾对蝗虫的成份进行过分析(详见下表): 表中测定蝗虫干燥体成分半数以上为蛋白质,含有多量脂肪与灰分;现代分析测定,蝗虫蛋白质含量高达74.88%,含18种氨基酸及多种活性物质,脂肪含量5.25%,碳水化合物含量4.77%,并含有维生素A、B、C及磷、锌、锰、钙、铁等成份,营养价值极高。民国研究者认为蝗虫作为人类食品的营养价值胜过兽肉,“世人往往恶食蝗虫者,殊不知蝗虫常食新鲜禾本科植物,其清洁非牛猪鸡类所可比拟”。(31)如今蝗虫的食用价值得到民众的认可,兴起了人工养殖蝗虫的农场,开发出商业价值,蝗虫作为美味佳肴,出现在老百姓的餐桌上。同理,蝗虫亦可为家畜,家禽的饲料。古代劳动人民将其用作饲料,喂猪、鸡、鸭等颇有效:“蝗断可饲鸭,又可饲猪。崇祯十四年辛巳,浙江嘉湖旱蝗,乡人捕以饲鸭,极易肥大。又山中有人畜猪,无资买食,试以蝗饲之,其猪初重二十斤,食蝗旬日顿长至五十余斤。”(32) 蝗虫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如治疗小儿惊风、破伤风、百日咳及降压、降低胆固醇等等功效,这些领域都是值得开发和研究的。在化学、工业方面也值得开发,如上世纪南美阿台瓜(SenorAlexandro Otaegui)提出以蝗虫为化学原料,提取蝗虫体内氮气与磷酸,可制成肥皂肥料之类。(33)经研究发现,群集成蝗体内常蓄积有多量脂肪,“分析结果干燥成虫B-nzen,二硫化碳,石油,酒精等浸出,则一顿之成虫可得160-180公斤之脂肪。此种油凝固点极低,极遍于航空发动机”。(34)又蝗虫榨油后所剩除之粕可作肥料,中国古代将处死的蝗蝻,进行深埋,一则可避免臭秽四逸,二则经过一段时间的腐化之后,便成为优质的肥料粪田。20世纪40年代太行山除蝗时就曾对蝗虫利用之法进行推广宣传。(35) 实施经济治蝗工程,有助提高灾区人民的参与抗灾的意识,有利于发挥闲散劳动力的作用,给灾区人民一种经济补偿,为国家节约治理蝗灾的经费,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带来的将是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36) 综上,养鸭治虫是中国生物防治史上一项了不起的发明,是我国的农耕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技价值,家鸭除蝗的能力得到了先人们极高的赞誉:“许多妙策说捕蝗,总算无知畜鸭长,鱼子呷残真秘诀,蝻虫唼尽见良方;呼名水际寻蟊螣,结阵田间保稻梁,西北村村时孕字,吞灾端的陋前唐。”(37)鸭可除蝗,还捕食田中的飞虱、叶蝉、稻蝽、粘虫、负泥虫等害虫,并有中耕除草、施肥的作用。而今,在此基础上研发和改进的稻田养鸭生态共育技术值得推广,我们应从古代的传统技术中吸取精华,使传统技术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为现代人类造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