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黄河及其支流湟水、隆务河日夜奔腾,形成一个个美丽富饶的河谷,这里是土族同胞生活的家园:民和土族生活在黄河边的三川土族之乡;同仁土族在隆务河谷与藏族一起创造了灿烂的热贡艺术;互助等地土族则主要聚居在湟水以北地区。 土族居住的地区都是多民族共居的地区,从县名就可窥见一斑。互助、民和、同仁等县都是1930年前后建县,据有关资料记载,取县名考虑到这些地区各民族混居的情况,“互助”取“互助友爱”之意,“民和”取“民众和睦”之意,“同仁”取“一视同仁”之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族按方言分为互助、民和、同仁三个片区。土族与其他民族同胞和谐共处,创造了多彩的民族文化。近日,本报记者东赴民和,南下同仁,探访互助,走进黄河、湟水、隆务河边的一系列土族乡村,对土族进行了连续性的考察。 民和土族:甘青边界独特的三川土族文化 黄河水从积石峡内冲出,打着旋儿向东流去,水浪拍击着岸边的鹅卵石。远望对岸,小积石山横亘南天,烟雾弥漫,山顶在伏天仍有残雪。 记者漫步在喇家村南的黄河边,大河这边是官亭镇,属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对岸是大河家镇,属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官亭盆地是河湟谷地的一个小气候区,气候温和,水量充沛,自然环境非常优越,与汉中和川北有些相似。民和三川的土族同胞就生活在黄河北岸官亭盆地的台地上,大约有4万人,因为有三条小河自北而南注入黄河,所以这里叫做三川地区,近年来以三川土族之乡著称。 回到借宿的喇家村土族老乡喇虎家,记者和家里人聊起家常。喇虎家是一户典型的三川土族民居,木柱高大,空间宽敞亮堂。邻居豆哥说,“木屋住着舒服,我们这里建新房还是喜欢使用木柱建架”。 院子正中有一个大花坛,这是土族民居的灵魂所在。花坛里鲜花怒放,院子里色彩明艳,令人心情愉悦。村子里的花坛多是方形的,听说有的地方是圆形的,原来立有经幡。“盖房子先要考虑花坛,在花坛下埋有宝罐,内装宝贝、经书等东西”,喇虎说,“花坛原来有不少禁忌,比如小孩子不能在花坛上玩,近年来没那么讲究了。” 老奶奶刚刚参加完村里的嘛呢会回来。嘛呢会是三川地区土族的一种民间信仰文化活动,近年来也引起民俗学者的研究兴趣。虽然言语不通,老奶奶还是比划着向记者介绍今天嘛呢会的情况。 第二天,记者来到三川一带的乡镇。乘车在乡间穿行,山间树丛里常常看到白塔、经幡。土族是一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在三川地区有一系列寺庙,铧尖寺、文家寺、朱家寺、喇家寺都各有特色,沿黄河一线排开。 三川土族还普遍信仰二郎神,而这种信仰既有土族本身的文化传统来源,又受到汉族和藏族信仰文化的深刻影响,表现出这一多民族共居地带宗教信仰的复杂状态。三川的二郎神主庙位于中川乡。走进庙门,记者发现,主持寺庙事务的是一个藏传佛教僧侣。此人叫土丹多吉,来自附近的朱家寺,他为记者打开殿门。走进大殿,二郎神塑像是藏族格萨尔王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二郎神额头上并没有第三只眼这个最为重要的外貌特征。墙上的壁画内容也完全是格萨尔神话。土丹多吉告诉记者,在这里有两尊二郎神像,另一尊抬到三川各乡镇参加“游神”活动去了。 二郎神在三川又称“河州帝帝”,据文献记载,民国时代三川还曾从河州(今临夏)请来神像,当时也还应当是具有第三只眼的道教二郎神信仰,到今天则已经完全转换为格萨尔的形象,反映了信仰文化的变迁。而按照土族学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吕建福的观点,“河州帝帝”的原型是葬于河州的吐谷浑王,后来才与二郎神信仰混合。 二郎神信仰来源很早,起源于四川汉羌交接地带。在宋代,四川灌口二郎神信仰非常盛行。今天在甘青交接地带普遍存在二郎神信仰,又受到藏传佛教和藏族苯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二郎神信仰在这一带呈现出多元的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由青海下四川的这条历史悠久的文化通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