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土地利用——《中国农学遗产要略》(六)(5)

套种可以比轮作更进一步地对土地进行集约的利用。同一种作物,播种在同一块地里,密度毕竟有限。植物在苗期所占的地面,总要比成熟时小些。如果定苗时株间或“科”间留下的空隙太小,那么,长大成熟的过程就会受到抑制。从充分利用土地这一点着眼,苗期留下过大的空隙,未免又不够经济。所以,在可用的地面上,同一个时期要保有最大数量的植株,比较合理的办法是种上两种作物:一种作物,出苗后不久就可以收获利用,另一种作物一直在地里生长到成熟。这样,苗期地面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而第二种作物在后期生长时又可以有充裕的发展空间,一举两得。初期的套种,就是这样。例如,在冬麦田里,条播的麦行间,种上一些叶用蔬菜;越冬后,麦苗刚要“起身”,蔬菜即可收获;现在还有人这样套种【13】。《泛胜之书》推荐在瓜地里套种小豆或薤子,将小豆和薤子逐渐采收,当蔬菜出售。《齐民要术》记载葱地里套种胡荽,大麻地里套种芜菁,也都是同时种下去,而先收获一种。或者,两种作物生长习性不同:地面以下,一种深根,一种浅根;或地面上,一种蔓生,一种直立(例如,玉米与云豆套作);或一种高大喜阳,一种矮小耐荫(例如,瓜类和小蔬菜,或向日葵与小豆)。这样,即使同时生长发育,同时成熟,彼此也不大互相妨碍。陈旉《农书》推荐在桑园树下种苎蔗,由于桑根深,苎根浅,“并不相妨”,而且“因粪苎,即桑亦获肥矣,是两得之也”。最先进的办法是套作与轮作相结合:即在前作生长期中,在空隙里播种第二轮作物;前作快要收获时,第二轮的秋苗已经出土;第二轮营养生长最旺盛时,前作刚好收获,随即在第一轮原来占有地面上,再播种第三轮。为了避免前后各轮互相干扰,往往在同一块地面上,种下几轮作物,彼此错开,在不同时期出苗、生长、收割,可以说是最经济的土地利用方案。大城市郊区的菜农,常用这种方式经营,一年中没有“空园”的日子,真正做到了“种无虚日,收无虚月”,而且的确“种无隙地”。很明显,这样的种植,要在很小的空间里进行多种不同的操作,而且地面不能经受较大的压力,从而技术要求必须精确细致。农业要机械化,是一个极重要极正确的发展方向。我们相信,农业机械制造方面的研究工作者在农业机械的研究、设计、制造和改良等方面,会仔细斟酌,将我国农业上精耕细作,高度利用土地的优良传统保存下来,研究制造出灵活多样的轻便型机器以适应上述需要,使这种优良传统能够再进一步地发扬光大。
    注释:
    【1】“榛莽”:莽是草原,榛是小灌木的代表。这个名称,代表杂有小灌木的天然草原,有时称为“丛薄”。纯粹的天然草原,古代称为“草莱”。
    【2】菑、畬、新的次序,曾有争论,我们采取多数人同意的看法。过去坚持一年、二年、三年十分僵死的规定,未必合于实际。因而放宽时限,只从原则上推定,用植物羣落演进形式来解释。
    【3】王云森按:一般盐咸土中的钠盐主要有:氯化钠(NaC1)即食盐或小盐,硫酸钠(Na2SO4)即芒硝,另外遣含有碳酸钠(Na2CO3)即苏打。书中说,钠盐除了包括小瓮、芒硝之外,还有“牙硝”,在一般化学书中看不到这个名称。羣众有称硝酸钾(KNO3)为牙硝的,但不属于钠盐。
    【4】必须注意排出的盐卤水,不能再回到任何田地裏面,以防止那些田地受到盐害。
    【5】见《晋书·食货志》。
    【6】据北宋初陈彭年等重修的《广韵》(一部字典),葑是“菰根也;今江束有葑田”。《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说葑只是深根的水草,并不是长茭白的菰。
    【7】现在洞庭湖、鄱阳湖湖滨的“圩”或“垸”所围的田,仍称为“围田”。
    【8】吕忠恕按:近年来外国资料报道,在西班牙滨海地区,有类似甘肃沙田的铺砂栽培法,主要用于某些蔬菜的早熟栽培上,但发展的面积很小,历史仅有七、八十年。
    【9】*[米+凡],据《广韵》解释,意义是“粉滓”,即碎渣屑。“麻帆”应当是麻子榨油后所剩下的渣屑(油粕),即“麻籽饼”。
    【10】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徐光启手迹》,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
    【11】梁家勉按:晒田的效果,不仅可以恢复地力,而且对稻株有调节生长、控制徒长和促进根系发育等作用。
    【12】参看竺可祯、宛敏渭着:《物候学》(知识丛书,1963年)第47页的表3(一),及第76页的表6,由那里面可以看出物候受气候条件影响波动的幅度。(竺可祯:《中固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13】关中地区,有在小块麦田中套种少量菠菜的。菠菜与小麦同时播种,翌年春夭小麦拔节前,菠菜即可采食。菠菜的播种量宜少、不宜多,否则,会影响小麦的生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