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驯养动物——《中国农学遗产要略》(三)(3)

(三)猎用
    马在猎取中的用途,上面已经说过。狗也是猎人不可缺少的伙伴。从猎、狩、获、狡、猾、猝、猛、突、独、狠、犯、猜等字及其意义,可以看出,人在狩猎中和日常生活中对狗的重视程度。利用狗来看守门户和帮助牧羊是后来从狩猎的经验中发展而来的。消灭老鼠原来是狗的责任之一。鹰、鹞、鹘等鸷鸟,曾为猎人们服务过。战国到汉初,猫还算在野兽行列中。西南兄弟民族,从前驯养用来捕鼠的有猄哥和猫头鹰。
    驯养鹧鹚捕鱼,大概起源于秦岭以南许多河源地区,三国以后才逐渐开始。
    (四)养蚕
    殷代已经利用桑蚕。考古学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过剖开成两半的茧,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也发现过绢帛印痕。卜辞中,有象形的蚕与桑这两个文字。传说中,黄帝的元妃西陵氏嫘祖是养蚕的创始人【10】。为什么帝王的妻子特别有才能,可以有这样的发明创造?觉得有些难以理解。比较合理的推测是,可能黄帝这个半神话式的领袖,为了解决人们的衣着问题,把熟谙养蚕技术的女子娶作元妃,作为提倡。也可能是与另一个已经掌握了养蚕技术的部族西陵氏结婚,企图获得这种技术。不过,这个传说可以说明两件事:一件事是养蚕最初起源于黄河流域;另一件事是养蚕和缫、纺、织、染等,从来就是要由妇女担负的劳动。”男耕女织“,一直是男女的劳动分工和伦理标准。
    大致凡有桑树的地方都可以有桑蚕。不过有桑蚕的地方,却未必都知道蚕是可以饲养利用的。我国养蚕的起始,可能是在黄河中上游某些地方,某些年,因为环境特别适宜,桑蚕大量繁殖时,妇女和儿童们,拿了一些在住处养着好玩,然后发现蚕丝可以抽取,蚕也可以人工饲养,因此养蚕才发展起来。最初饲养的家蚕,还是带有强野生性一年多化的原始品种。多化蚕,丝的质和量都不高。可是,饲养的劳动量大,饲料也消耗得多。由于逐渐挑选的人工选择,稳定到成为二化蚕,最后就专养春蚕,只在春蚕遭受意外损失时,才养些秋蚕来弥补。在南方,也是从多化蚕开始的。晋代(公元四至五世纪),我国浙江南部(见《永嘉记》)还有八化蚕。《隋书·地理志》还说豫章(今江西)”一年蚕四,五熟“。
    蚕茧白色的最多,所得的丝是”素“(即白丝),质量较好。可是,天然有色茧也不少,最普遍的是黄色和橘红色,其次有淡红色和绿色的。古代的”缣“和”黄绢“,就是用天然黄茧缫织的。茧外面的余丝(”绪“),出蛾后的开口茧,可以制成丝绵。制绵也是一项古老的农家副业。--《庄子·逍遥游》襄所记载的”洴澼絖“(就是在水中漂洗绵絮),应是早期的记载。在棉花引入之前,一般人都穿丝绵装(从前叫”缊“或”褚“)的衣服抵御冬寒。漂制丝绵所得的副产品,是我国最早的纸(见前第11页)。蚕粪(”蚕矢“)从前是一种常用的浓缩肥料。
    养蚕必须先准备饲料。桑蚕原来是野桑树的一种害虫。它们的繁殖量,天然地由桑树数量限制着。人工大规模饲养时,野桑树就供应不及了。人类自己动手干预,种桑树养蚕,是合乎实际情况的推理。种桑的劳动量还是不小的,得由男人担任,采桑才由妇女动手。为了便于照管和采叶,桑树主要种在宅旁。《诗经》所记的,桑树在”微行“,(住宅墙边的小路)(《豳风·七月》),在墙下(《郑风·将仲子》);《孟子》的理想布置,是”五亩之宅,树之以(即种上)桑“;《汉书·食货志》假设的周代太平制度,还是”环庐(即工棚)树桑“。《史记·贷殖列传》所记富豪之家的经营,有一项标准是”齐鲁千亩桑麻“,说明已有私人大规模地培育桑林。《齐民要术》记载,公元六世纪时,黄河下游,宅旁、园畔和”田中“都种植有桑树;在田中则和庄稼套种。此后,一般方式是专门培植桑园。《泛胜之书》早已记有用黍子和桑椹子混播培育桑苗的速成方法。南宋陈旉《农书》,提倡桑园里套种苎麻。
    桑树的特性是副芽【11】数量多,而且舒长迅速。已展开的叶芽受伤损后,副芽很快就能长成叶丛来代替。如果枝条折断,副芽也会迅速长成叶片更肥大的新枝条,以”再生“,的方式递补。这就是野桑同原始桑蚕在自然界中本来相互适应的局面。但是植物再生本领毕竟有一定限度。过分采叶斫枝,树就要加速衰老,必须繁殖新树来补充。桑树实生苗生长虽然很快,可是头三四年供叶的能力毕竟不会很大。利用扦插来进行无性繁殖,效果更好些。《齐民要术》谈到”种椹长迟,不如压条之速“,并且还叙述了当时已经应用的高枝压条和切根分株两种无性繁殖法。金末元初,黄河流域的桑农更将果树栽培中的嫁接技术应用到桑树上,大量培植优良品种的桑树。
    桑叶不只是家蚕要吃的。桑树也还有种种其它昆虫用来作为食料。从金、元到明末,已经记载的桑树害虫有尺蠖、野蚕、蠦蛛、天牛、介壳虫和桑蟥(一种鳞翅目昆虫),并且总结了人们所用的捕杀、”诱杀“、用药纸捻烧和刮树皮除卵等防治方法。
    桑叶不是家蚕唯一的饲料,柘叶也可以饲用。北朝时,北方已种柘树作为辅助饲料。鳞翅目昆虫的茧能缫丝的,也不只是家蚕一种。柞蚕、樗蚕、樟蚕,过去我国都曾饲养过。最近还引入了蓖麻蚕。不过家蚕饲养最久,经过三千年的人工选择,丝的质量非常优良。
    人工养蚕最重要的技术措施是定温、定湿,使蚕儿迅速生长发育。定温、定湿,对蚕儿固然有利,但同时也利于寄生在蚕儿身上的多种病害生物。三千多年,家蚕的病害名单,已经累积得颇长:我国最早记载的是”殭病“。白礓蚕可以入药,南朝齐、梁之间的陶宏景《名医别录》中已有记载。唐代记录过”乌烂蚕“,后来还有脓病、微粒子病、寄生蝇等。相对地说来,其余蚕类,饲养期较短、丝质较次的,病害也就少些。这就表明,人工选择的效果,必须靠不断地和自然作斗争,才可以保留下来,生产中不会有一劳永逸的事。
    注释:
    【1】董爽秋按:“象”:中国古代(殷商前后)已有畜象为人服御之事。甲骨文的“为字”,从 (手)牵象,作户畏,可知象在古代中原之地已成为家畜了。(校者按:竺可祯《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训古豫州的豫字为:“是一个人牵了大象的标志”,谓古豫州产象。豫州印以此得名。两说完全吻合。)
    【2】梁家勉按:“驴、鸭、鹅、骆驼等”:驴当是秦汉以后引进来的。但鸭(骛)、鹅已分别见于《左傅》、《孟子》、《管子》、《周礼》、《尔雅》等古书,应始自秦汉前。骆驼见于《山海经》,可能也是秦漠前引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