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汉藏蒙之间的土族寺庙:艺术殿堂 学术重镇

土族是一个主要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土族的几个族群分布很开,在语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将各族群凝聚起来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有许多文化因素,宗教信仰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三川、同仁、互助等地,观察各地土族人文风情的异同,深入考察各地寺庙。通过朱家寺、吾屯寺、佑宁寺等代表性寺庙,不但可以看到不同区域土族文化的细微异同,还可以看到土族在艺术、学术领域的成就,以及在汉、藏、蒙、回等民族文化交融地区,土族受到的影响和作出的贡献。
    朱家寺:在汉藏之间形成独特的土族风格
    元明以来,中央政权在三川地区实行“授土司民”制度,直到民国才逐渐废除。各土司都在衙门附近建有中心寺庙,成为小片区政教关系的中心。如今,这里有一系列藏传佛教寺庙,朱家寺是最有代表性的寺庙之一。
    站在寺庙最高点,南望黄河,远眺积石山,平畴沃野之中,飞檐翘角,金瓦青砖,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记者发现,这些寺庙受到藏族、汉族文化的多重影响,形成了当地土族藏传佛教寺庙独特的建筑风格。其一,三川寺庙多为砖木结构,外墙不抹齐上色,保留砖砌形制,外立面观感与其他藏区的寺庙明显不同。其二,屋檐宽阔舒展,窗户外形虽为藏式风格,但每个窗户又有汉式小檐,这可能与三川降雨充沛有关。其三,重视细节装饰,殿顶、山门建有精美的歇山式庑殿顶,脊兽、鸱吻、滴水等精工细构,使三川寺庙的外观与一般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寺庙都有所不同。
    朱家寺土族僧侣朱小明(僧名扎西多吉)取出钥匙,打开主殿大门,带记者进殿参观。走上大殿二层,朱小明指着西边一片草地告诉记者,那是当年朱土司衙门旧址。
    朱土司系统始于元代西宁州土人癿铁木,明初其子金刚保随明成祖朱棣出征,因功升为千户,金刚保的儿子袭任后,赐朱姓,称朱荣,此后在当地世袭17代。
    站在二层俯瞰,全寺布局谨严,严格对称,各组建筑环绕主殿,院内鲜花盛开。朱小明告诉记者,这个建筑格局是该寺高僧洛桑多杰大师自己设计的。
    走进二层的房间,佛龛中一个舍利塔映入眼帘,看上去地位非常高。朱小明告诉记者,这是朱喇嘛的舍利塔。朱喇嘛是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土族学者,对三川地区土族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记者早闻其名,没想到在这里能看到他的舍利塔。朱小明见记者有所了解,便告诉记者,在青海省有三份朱喇嘛舍利,其中一份供养在此。
    三川土族学者徐秀福向记者介绍,朱喇嘛原名朱福南,字海山,俗名天喜禄,僧名索南达吉,是官亭镇结龙庄人,生于1894年,1980年在尼泊尔圆寂。他自幼出家,曾拜佛学大师喜绕嘉措为师,精通汉、藏、梵、蒙四种文字,是著名的土族高僧。他追随十世班禅大师,民国时期曾任班禅驻南京办事处处长、蒙藏委员会委员等职。朱喇嘛十分关心三川土族文教事业的发展,30年代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完全小学、七所初级小学、一所女子学校,还创办了官亭图书馆,并出资购置了一套民国时期商务版《万有文库》,至今仍是青海省唯一的一套。
    朱喇嘛还利用自己的名望,通过各种渠道招收青海籍青年到内地学习深造,包括土族、藏族、回族、汉族等,为各民族培养人才。
    朱喇嘛在三川的工作影响深远,惠及当代。今天的青海学术界,有一批出自三川的土族学者、诗人、画家,他们有不少在青海高校、政府文教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包括记者遇到的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吕建福等。他们告诉记者,今天的成就与朱喇嘛在三川的化育之功直接相关。
    面对这样一位学问精深、心胸博大、惠泽乡梓、竭力报国的土族学者,记者礼敬再三,才离开朱家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