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土观活佛洛桑却吉尼玛(1737-1802)是佑宁寺另一位著名的土族学者,著作颇丰,其中的《喇钦贡巴饶赛传》、《章嘉活佛若比多杰传》、《塔尔寺志》、《佑宁寺志》等都很有学术价值,而《土观宗教流派镜史》尤为有名,不但被翻译为汉文,还被翻译为英文、德文,常常被简称为“土观佛教史”。佑宁寺三世松巴活佛益西班觉(1704-1788)撰写的《印藏汉蒙佛教史如意宝树》也是一部重要著作,常被称为“如意宝树史”。这些著作都是藏传佛教研究界必读的重要典籍。 同行的互助人汪君告诉记者,一位佑宁寺系统活佛不久前回寺讲法,轰动一时,当时整个山谷内全是闻声赶来的周边土族、藏族、汉族等信众。汪君是汉族人,他说在互助一带,土、藏、汉通婚很普遍,他的一个土族叔爷是佑宁寺的一位活佛,家族中各族人都有。 在互助、民和、同仁等地区,土族不同族群的文化略有异同,有的受藏族文化影响较大,有的吸收汉族或其他民族文化更多,在此基础上,土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灿烂文化。在汉藏蒙回的西北民族走廊上,各民族间文化交融的现象特别耐人寻味。 资料链接 三川纳顿:黄河边的土族传统文化遗产 纳顿是青海省民和县南部三川土族的传统节日,是每年秋收后为了感恩神灵、喜庆丰收而举行的一种民俗活动,在土藏、土汉杂居的村庄轮流举办,从农历七月十二持续到九月十五,历时63天,三川地区70多个村约4万多土族群众参与其中,规模之宏大、场面之隆重,实属罕见,堪称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纳顿是土语“玩耍”、“娱乐”之意,融合土族历史、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文化艺术等众多文化内涵,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化形态。纳顿这一天,人们在绿茵茵的草滩上扎起雪白的帐篷,供奉土族心目中的圣像。在“大好呀”、“大好”的呼声和欢乐的锣鼓声中,拉开纳顿大幕。 “会手舞”是纳顿的开场节目,是几十人乃至数百人参加的群众性集体舞蹈,象征着一支古代军队。 “面具舞”是土族原始艺术的遗风、傩文化的延续,是娱神、娱人的节目。包括“五官舞”、“庄稼其舞”和三国“五将舞”、“关王舞”。 压轴戏是“杀虎将舞”,杀虎将是土族人民心目中的天神,这是一出古老的傩舞,被称为“古代戏剧的活化石”,其中有土族原始宗教萨满教的遗风。 “五大民族舞”是一种奇特的面具舞,由汉、满、蒙、回、藏五个角色组成。据说最初是清代后期开始在民主沟纳顿中表演。五个演员身着各自民族服饰,舞蹈节奏明快,舞姿细腻别致。这是一出反映民族团结的傩戏,体现了三川土族人民同周边兄弟民族和睦相处的互助关系。 纳顿这一天,三川土族走亲访友,家家宾客满座,人们品着清香的酩馏酒,唱着祝福的“道拉”,讲述着一年的所见所闻,交流着亲朋间的感情。 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日子,黄河边、田野间,“花儿”悠扬,男女倾吐着相互的爱意。有意的青年男女则利用纳顿的日子派媒人上门说亲。 纳顿也是排解纠纷、化解恩怨的吉祥日子,人们如有什么矛盾,互敬一碗酩馏酒,问一声“阿门贤”,所有恩怨在“大好”声中烟消雾散。 土族纳顿自始至终贯穿着和谐的主题,是一个增进友谊、增强民族团结的吉祥盛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