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体村落扩展方式来看,乾隆以后有聚合情况,但比较少。而笔者考察后能够确定的合并情况只有临堤村、孙街、赵街合并为赵村,大支村、小支村并为支村。而该县村落新生情况非常普遍,如孟家庄清末分为四村--孟张、孟陶、孟郭、孟宋村,落丰堡清代分为四村--张村、陈庄、牛庄和辛庄等等。而其分村大多载“为管理方便”或者“因村大人多”【31】,就是说,这是由于村庄自身规模扩大造成,属于典型的规模新生的类型。这种规模新生与黄忠怀对于村落的裂变型分化的理论中“结构性裂变”与“行政性裂变”有较好的对应关系【32】。除此以外,大西韩与西南韩即由洪水冲西韩村,北部与南部各自成村,是个别灾害新生的例子。另外,还有个别迁建新生现象,如韩屯、康疃。但后两种情况只是个例。总体来说该县村落扩展方式较复杂,但以规模新生为主。这种村落扩展方式意味着,虽然在本文意义上的空间扩展是呈现村落的均匀密化,但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分布200多年变化不大。也就是说肥乡县村落在清代前期分布情况已经稳定下来。 五、扩展方式与特征:冀南扇前洼地与沉积平原 按照《河北省志·自然地理志》对地貌的分区,冀南平原包括含有宁晋隆平等县的宁晋泊大陆泽小区,和东部的馆陶、清河小区, 清代赵州直隶州全境包括宁晋等4县1州,是太行山中段山前平原与冀南扇前洼地宁晋泊地区的过渡区域,地势由西部向东部倾斜,海拔基本在50-27米之间。宁晋泊原是大陆泽一部分,明末清初大陆泽分解成南北二泊,以后北泊被称为宁晋泊,南泊仍称大陆泊。宁晋泊现代已经基本干涸。 清前期赵州地区村落东西部差异明显,以宁晋泊(图中为1820年宁晋泊位置,1756年该湖应更靠南些)为界,西部村落分布相对密集,东部村落相对稀疏。西部为冲积扇尾阊倾斜台地,地势较高,自然条件较好;东部由于河流的经常性改徙、决口等形成许多洼地,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加之宁晋泊清前期面积尚大,占据了县境比较大的区域。 在第三节我们曾指出,中段山前平原村落增长率东高西低,与北段与南段山前平原稍呈相反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从村落数量变化来看,赵州直隶州各县村落增长比率普遍较小,但存在内部差异,且与北段山前平原增长率西高东低不同,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宁晋、隆尧两县村落增长幅度稍大。依据《畿辅义仓图》中各义仓的服务范围将赵州直隶州细化分区,以仓附区为单位计算每区村落增长比率得到图4,虽然赵县、高邑和柏乡都有个边义仓附区内村落增长超过15%,但由于基数小,事实上每区增长只有两三个,不具有多少代表意义。然而宁晋县东部的杜贾仓村落增长率甚至高达68%。杜贾仓与清代宁晋泊位置非常吻合。 这种增长率分布意味着,清以后该地区村落西密东疏的分布格局基本变化不大,但原宁晋泊村落分布变化明显,这些新生村落,大多是乾隆以后居民迁来所建,如盐场前、盐场后等村,属于迁建新生的扩展类型【33】。村落空间扩展特征可以归纳为新生村落在原宁晋泊地区集聚。这种空间扩展特征与村落扩展方式,与清中期以后宁晋泊迅速淤平有了新的村落生长空间有直接关系。 清河县属冀南沉积平原亚区中的馆陶、清河小区,地势北高南低,海拔高度在31-28米。清前期无法定位村落占总数6%左右,比率很小。清河县清代村落分布除县西南和东南有两个村落稀疏地带,其余地方分布比较均匀紧密。村落疏落地带属地势低洼,且是沙碱土集中分布的地方。 对比1756年村落分布情况与1982清河县地名图对照,可以发现县域范围稳定情形下,清前期以后仅有极少量的村落新生现象,却有许多村落已经消失。村落的空间扩展特征可以归纳为:在某些区域村落在空间上消亡。这种消亡并非实体消亡,而是由于两个以上个体村落发生了聚合,只留下一个村落名称,从而造成的村落名称的消亡。村落扩展以聚合方式为主,这也是造成村落数量发展呈现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根据光绪《清河县志》【34】与《畿辅义仓图》比较,发现很多聚合在光绪以前已经完成,如茶店、后茶店并人茶店。该县甚至出现了八个菜元村合并为菜园一村的情况。有理由相信,无法定位的清代村落很可能并人他村,只是地名资料是以回溯的形式记载,已经消失了的村庄消失的原因则不易发现。聚合发展虽然导致村落总数减少,但村落实际上并没消失,只是由于彼此非常接近的单个村落生长在一起所致。这种聚合意味着原来村落周围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变化。 如果将沉积平原的清河县与南段山前平原的肥乡县对照不难看出,同样是在有自然条件较稳定、灾害较少的地区,清河县村落扩展方式却与肥乡县正好呈相反的趋势。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可能与该县村落的分布密集有很大关系。1753年该县单位面积自然村数量大致为0,73个/平方公里【35】,远高于肥乡县0。42个/平方公里,更高于上述的正定、宁晋等县。清河县当时地区村落分布的密度比肥乡县大得多,而在Mapinfo系统中丈量村落间的间距则不难发现,清河县村落之间的间距比肥乡县要小得多,笔者认为,由于原有村落密度已经非常大,使得村落不会因规模增大而导致分化,反而是由于规模扩大使得村落生长结合成为一体,产生了村落的聚合现象。至于清代为什么两县分布密度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应该与更早的村落形成和发展有关,本文目前不能给出较充分的理由。 与清河县相邻的南宫县从地名资料看,个体村落的演变整体趋势与清河县一致,只是更为复杂,有些村落先经历过规模新生又与其他村落发生了聚合。而冀中沉积平原如深县等村落都呈现出较相似的复杂变化,以致在清代村落定位过程中发现大量清代村落已经无法定位了。由此可见,沉积平原村落个体发展变化应该比上述其他地区更为频繁。值得一提的是,沉积平原村落普遍密度相对山前平原较大,沉积平原村落发展呈现的较为一致的发展趋势的原因可能与密度决定的村落生长空间有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