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中亦曾写及“惊闺”:“冉贵却装了一条杂货担儿,手执着一个玲珑的东西,叫做个惊闺,一路摇着,径奔二郎神庙中来。”这里说的“一路摇着”“玲珑”的“惊闺”,亦即《韵鹤轩杂著》及石渠诗所说的“唤娇娘”,是零售闺中杂物的货郎所用的货郎鼓,或货郎所用另种名为“鼓”实非鼓,而是一种源自古乐器云锣加以改制的手摇响器,《故都市乐图考》径名之为“云锣”并说“俗名铃子”。货郎鼓或其云锣均非以手敲作响,而是由固定于其四周的端部系成疙瘩的短索径摇动“玲珑”出音响。至于清西《谈徵·物部》引《事物绀珠》所说“如小钲而厚,手提击,今卖花线者用之”的“惊绣”,系专售女工用品商贩所用响器,不属此例。 旧时星命业的招徕响器“报君知”,通常是指其手提的小锣。除上述外,《谈徵·物部》亦引《事物绀珠》云:“圆铜片,手提击,今之算命者用之。”对此,明人《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亦有言及:“[暖雪]忽听得街上响的这件东西,唤做‘报君知’,是瞎子卖卦的行头。”又《初刻拍案惊奇》卷六:“恰遇一个瞽目先生敲着报君知走将来。”均如此。此外,也有用鼓、三弦或竹板的,其所敲竹板亦名“报君知”。《故都市乐图考》说:“此器之来源,则不可考。或云此系该卖卜者,平日读书所用腕枕镇纸,故每于卜卦时,翻阅书籍,仍用此镇压之。”考其作为招徕响器之由,当于名为“惊闺”的铁拍板同源,出自唐玄宗时教坊散乐所用拍板。 剃头匠的响器“唤头”,顾名思义,就是宣唤人们来理发。旧时北京城剃头行业中传说,清初时剃头匠的工具均为官府发给,不准私制,唤头一响,百姓都要出来请剃,否则视为抗旨之罪。本世纪30年代一本英文版《京都叫卖图》说:“唤头起源于何时已无据可考,有人说它曾是剃头匠用的一把刀,也有人说它来源于剃头的拔头发所用的小镊子,看上去它更像是后一种。”其实,唤头原型本为理发用以拔除须发的镊子。《谈徵·物部》引《事物原始》所释甚是:“(唤头)镊钳也,以铁为之,用以拔须发者,今剃头者手持之作声,名曰唤头。”以镊拔发,古来已然。《古文范》卷七所录晋左思《白发赋》云:“星星白发,生于鬓垂,……将拔将镊,好爵是縻。”《南史·齐郁林王纪》:“高帝笑谓左右曰:‘岂有为人作曾祖而拔白发乎?’即掷镜、镊。”故理发匠人又称“镊工”。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中:“京下忽阙见钱,市间颇皇皇。忽一日,秦会呼之一镊工栉发,以五千当二钱犒之。”洪迈《夷坚乙志》有篇题《成都镊工》。《永乐大典》所录旧理发业经典《净发须知》三卷所载,至为确切。如卷上载,净发处士(即理发匠)“肩搭红巾,艳色照人金闪烁,指弹清镊,响声入耳玉玲珑”。是卷又载其盘道问及“镊子有几般名”,答云:“一名镊子,二名唤头。”可知其“指弹”的“清镊”,亦即“唤头”,至迟于明季已流行其制。《燕市货声·工艺·剃头匠》所说,其“挑担,手执铁唤头,行划之”,一仍明代之行业习俗。 旧市井招徕响器中有两种名为“串铃”的,实同名异事。一是清季北京粘扇子行当的串铃,即《北京民间生活彩图》所绘,“每年立夏之后起,其人膊掼扇柜,上逮一竿,扎系线绳,拴串铁铃,沿街走,步步行之,其铃摇响,令人知其插扇面的来”。又如《燕市货声·五月·粘扇子》所载,“挎小柜,上悬小铃数串,粘一切折纸扇”。与此悬串铃有别的,是游医指摇串铃,即所谓“虎撑子”。这种游医串铃,系两爿翻卷对扣的镯形铁器,中空,内置铁珠,套于食指,摇之作响。《金瓶梅词话》多处写及摇串铃行医卖药,如第十九回:“想着你(蒋竹山)当初不得地时,串铃儿卖膏药,也亏了这位鲁大柯扶持,你今日就到了这部田地来!”《老残游记》第一回亦有言及:“来了一个摇串铃的道士,说是曾受异人传授,能治百病……老残就拜他为师,学了几个口诀,从此也就摇个串铃替人治病糊口去了。”又《燕市货声·工艺》载,“摇铁串铃,或负药箱,或背布囊,卖各种药”,口上还时或吆喝“食积奶积,大肚痞积,腰疼腿疼,偏脑头疼”。齐如山《故都市乐图考》及日本中岛幸三郎《支那行商人及其乐器》均认为,串铃源出西藏藏传佛教做法事时使用的“引魂铃”。关于串铃名别称“虎撑”的掌故,《京都叫卖图》采集的是汉朝名医华佗以铁环撑虎口摘喉瘤的民间传说,迄今流传较广的则是清石渠诗题注所说的“相传孙真人遗制,以撑虎口探手于喉出刺骨”,孙真人即唐代名医孙思邈。行中人谓串铃为“虎撑”,则使之兼具厌胜趋吉器物的性质;既是中华民族虎崇拜习俗在行业信仰中的表现,亦是医药行业祖师崇拜的反映,为两种崇拜民俗作用于当行招徕响器上的集中合一。 概言之,传统招徕器乐市声形式的源起与流变,主要有四。一是沿用其器,即利用传统乐器音响,如箫、笛、钲、锣等;二是仿制改造,如惊闺、虎撑等;三是替代活用,如冰盏、唤头、虎撑等;四是综合利用,即多种响器合用,或兼以吆喝、说唱招徕。总之,要经约定俗成使之成为具有个性行业标识特点的招徕器乐音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