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尕清真大寺教长休息室,韩文清倒上“三炮台”碗茶。“三炮台”中有茶叶、桂圆、冰糖,关于它,费孝通先生在《撒拉菜单》一文说,问了一些人而不得其解,推测可能是从汉族地区引进的待客礼俗,甚至是“礼失求诸野”的案例。 喝着“三炮台”,韩文清告诉记者,他1982年高中毕业后开始学习阿拉伯文,并进入西北穆斯林学术中心学习1年半,之后到孟达清真寺学习2年半。进入游学阶段后,他先后到兰州、宁夏、西宁等地清真寺学习哲学和阿拉伯文修辞学。 “在清真寺传统经堂教育系统中,到各地游学,只要带上盘缠就行了。到了清真寺只要进修班名额没满就可以入学,食宿都由当地清真寺负责。通过游学,与各地学者交流,我收获很大。”韩文清说。游学归来,韩文清1991年担任了张尕清真大寺的开学阿訇。此后他又到伊朗德黑兰大学留学,主修宗教、逻辑、教育等学科,还学习了波斯语。 韩文清赠送给记者一本《伊斯兰教教义学大纲新解》,这是他和青海省伊斯兰经学院马文才阿訇合作翻译的,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是历史上第一本由撒拉族学者从阿拉伯文翻译成汉文的著作。 现代学术视野内的撒拉族研究 人口约10万的撒拉族有复杂的迁徙历史,独特的民族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学界对撒拉族研究一直保持着浓厚兴趣。 撒拉族穆斯林的传统经堂教育面临着与现代教育结合的问题。韩德文是一位青年开学阿訇,曾在街子清真大寺、临夏等地游学,在马来西亚伊斯兰国际大学留学,对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学术有自己的思考。 韩德文告诉记者,他认为传统经堂教育的优点是非常严谨,讲经细究词法、语法,老一辈阿訇学富五车,哪个字在哪本书的哪一页都很清楚,但穆斯林群众有时听不懂传统经堂语言。现在传统经堂教育和现代教育已经走向结合,取长补短,因材施教,效果很好。 在循化县,撒拉族大多居住在黄河岸边,而藏族多居住在南边的高山地区。十世班禅大师、喜绕嘉措、才旦夏茸等在整个藏区都非常有名的格鲁派大师都出生在循化藏区。 清水乡的撒拉族村民韩牙古还开车带记者前往文都藏族乡瞻礼十世班禅大师故居。韩德文告诉记者,他也曾参观班禅大师故居,很欣赏藏传佛教寺庙藏经室的做法,准备把他们书籍整理保存和集中陈列的做法,吸收到清真寺的教育中来。 在循化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雕塑,题为“黄河浪尖的撒拉人”。雕塑后面就是沿河寺,这是一座藏传佛教小寺。坐在雕塑下,黄河从眼前奔腾而过,赴峡而去。街头熙熙攘攘,身着藏袍的老奶奶和头戴青黑色头巾的撒拉族老太太互道问候。 在西北民族走廊,循化县清真大寺精湛的木雕艺术水平,寺内、街头所反映的撒拉族、藏族、汉族等民族和睦共居、文化融合的景象,令记者印象深刻,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从中也许可以总结出一些宝贵经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