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再列举了,这样还说是中等水平,在当前全国的农村里可能是不多见的了。比21年前怎样呢?我没有具体材料在手上,只凭我的印象来说,过去在这个水平以下的人家现在赶上这水平了。褴褛的衣服现在看不到了,而出现了不少新事物,特别是青年人穿起了“司威脱”、球鞋和用制服来做罩衫等等。社里的干部还有呢帽、棉大衣,从城里回来的女工,还有穿呢裤的。全村没有建新的房屋,但是前年就有不少人家把破漏的房屋翻修了。他们说规律是这样:前两年修理房屋、买水车和棉被的多,去年是添置衣服的多,过年时肉吃得多。总的说来,生活改善是相当快的。 第三,生产改善已超过了增产的速度。我在上篇里已经算过一笔总账,这个村子农副业总收人可以说刚刚赶上21年前的水平。在生活方面虽则我们还没有算出指数,肯定是比21年前提高了;而且在21年中,他们的生活曾一度下降,是这几年里衣食住各方面都要添补一些,加起来就开支大了。收入依然,支出多了,结果是有多少,用多少,手上存不住钱,谈不上积蓄。从一家一家说,生活有点打算,普通日子还好过,但受不起风险。如果手面宽了些,收入不及时,手边就会紧起来。我们去访问时,正巧碰到这个时候,身上穿得相当整齐,来了客人还是煮水沏茶,而口上却闹着没米下锅。这样看来,这一个时候的粮食紧张不能说是合作化化出来的,也不能说是统购统销统出来的,主要是生活没有按比例地提高提起来的。如果去年夏天不那么放手吃三顿干饭,过年不放手吃猪肉,平时不买司威脱、球鞋、雨鞋,我看这个时候就不会发生这个紧张情况的。换句话说,会得做人家的,这时也就不会没有米,即使米不够,也可以买得起。 今年的粮食紧张是局部性的,本身并不严重,但是这里提出了一个令人思索的问题,那就是社会主义积累问题。社会主义的积累固然可以通过国家的机构来进行,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归根结底还是在每个人生产和消费间的差额,是一个勤和俭的问题。勤可以多生产,俭是少消费。勤和俭加起来,增加了积累。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农民占绝对多数,多吃一斤米和少吃一斤米,积少成多,相差的数目是很大的。因此,农民消费多一点和少一点,对于社会主义积累影响很大。我们可以想一想,一个每年每个人的收入在百元左右的农村,如果收支相抵没有剩余,那么我们怎能指望农村来积累呢?如果这样的农村还要闹饥荒,唱穷,其他收入低的地方怎么办呢?如果每年每人可以分到547斤谷子的农村还会发生缺粮,还要国家来调剂,我们国家的粮库又怎能维持呢?所以,我们想,尽管我们所看到的情况并不是普遍的,但是应当看做一个警报,在这里取得教训。勤而不俭,只是一时虚假的繁荣,不是创家立业的道理。 我的历史知识很差,不知道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时那些封建主的生活怎样,但是我读过一些描写资本主义初期那些企业家的传记。这种人面对着新的生产关系所开辟出来生产力提高的可能性,发生了很强烈的积累资金的要求。他们简直成了一个积累的机器,什么都要打算一下,值得不值得,把盈余作为一切活动的标准。在资本主义的初期,劳动者生活是极痛苦的,强迫着生产剩余价值,而那些企业家却也是极端吝啬的,斤斤计较的人物。他们的生活是清苦的,很多是清教徒,反对生活上的挥霍,就是这种人物把人类社会从封建社会提高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允许达到的生产力水平实现了。人类在资本主义阶段是痛苦的,因为它是通过剥削来实现积累的。 社会主义取消了剥削,为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开辟了更远大的可能。要实现这种可能,还是要积累,而且要比资本主义更多更快地积累。这种积累要依靠劳动者的自觉,而这种自觉在社会主义的制度下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积累下来的财富是属于劳动者自己的。在社会主义的早期也必然要出现强烈的积累要求,不是资本主义早期那些少数企业家,而是广大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这些劳动者不但是积极的生产者,而且是会做人家的俭朴的消费者,没有这样的广大群众,社会主义的积累怎样能实现出来呢?没有积累,主产力又怎样提高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开弦弓这个村子里所发生的粮食紧张,尽管我们说是局部的,短期的,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警惕。 这地方的农民原来就不会做人家的么?不可能是这样的。在解放以前,农民们即使小心翼翼地过日子,灾难也是会寻上门来,谁敢大意。那么这几年在这方面是不是起了些变化了呢?我想多少是有些的。为什么呢? 第一,是苦尽甘来,生活上各方面都需要充实充实,而且心情也松了些,手面也不免宽了。这地方从沦陷到解放,其间有十几年。这十几年的生活不是好过的。农业上有过荒年,副业一般都下降了,以蚕丝一项而论,原来那个小型工厂就成了平地。这些且不多说,最令老乡们痛恨的是敌伪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敲诈勒索。他们说,开弦弓被看成了一块肥肉,那些狗永远是吃不饱的。一次又一次,整的零的,要钱要米,没个完。这样把许多原是富裕人家抽干了。这一个原来可以说得上殷实的农村,糟蹋得憔残了,空虚了,穷困了。好容易盼到了共产党,见了天日,农民翻了身,分得了土地,兴修了水利,又来了合作化,田里谷子一年比一年长得好。这种日子过去是没有过的。房子漏了的该修理了,农具不够的该添置了,床上没有盖的该买条棉被了,这是第一年。接着棉衣服得添得结实些了,夏天做身洋纱衫,赤脚不好看买双雨鞋,青年人更爱体面,新的制服做罩衫;过年了,猪已养壮了,不用花钱买的肉宰了腌腌,打打牙祭。来个客人留个饭也体面些。这样一步步在生活上向前走,滑溜溜的钱就这样花出去了。 要说老乡们多穿了,多吃了,实在也不好出口。这些改善看来也不能说过分。添添补补哪项不是需要的?但是东一样,西一样加起来却也可观了。要增加十块钱收入得费不少心思,要花去这十块钱,却那么容易。底子薄了,这一关更难守得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