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MartinHart-LandsbergandPaulBurkett,“ChinaandSocialism:MarketReformsandClassStruggle”,MonthlyReview,July-August2004,p.9,p.26,转引自刘爱武《国外中国模式研究评析》,《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77] [美]马丁·哈特-兰茨伯格:《对中国改革经验的批判性评估》,载王新颖主编《海外学者论中国模式:奇迹的建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121-143页。 [78] [法]托尼·安德烈阿尼:《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是否意味着“中国模式”的必然终结》,载《海外学者论中国模式:奇迹的建构》,第120页。 [79][美]阿里夫·德里克:《重访后社会主义: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载《海外学者论中国模式:奇迹的建构》,第153、167-170页;阿里夫·德里克:《“中国模式”理念:一个批判性分析》,《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7期。 [80] 郭晓科、李希光:《中国模式的定义与探索--“百年清华·中国模式”高峰论坛综述》,《探索》2011年第3期。 [81] 王绍光:《坚守方向、探索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六十年》,《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82] 任剑涛:《矫正型国家哲学与中国模式》,《天涯》2010年第3期;《人民共和国与中国模式》,第344页。 [83] 房宁:《中国民主是“点菜”,不是“点厨师”》,载《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第63-66页。 [84] 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第一讲及第89-96页。 [85] 河清:《用“为民”对等西方的“民主”》,载《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第346-349页。 [86] 张维为:《中国模式的优势是“百国之和”》,《环球时报》2011年1月19日。 [87]《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第14辑),第572、593-59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