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第107-108页。 [43]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第14辑),第582页。 [44]吴敬琏:《“中国模式”,还是过渡体制》,《反思“中国模式”》,第1-9页;秦晓:《是制度缺陷,还是制度创新--对“中国模式论”的质疑》,《经济导刊》2010年第5期;卢现祥、李小平:《中国模式:问题与反思》,《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5] 燕继荣:《“中国模式”的学术辨析》,《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2期。 [46] 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第162页。 [47] 丁学良:《辨论“中国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35-136页。 [48] 萧功秦:《中国模式面临五大困境》,《人民论坛》2010年第11期。 [49] [英]马丁·雅克撰,王瑾编译:《中国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国家为例》,《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4期。 [50] 杨煌:《中国模式与社会主义》,《红旗文稿》2011年第18期。 [51] 程恩富等:《关于中国模式研究的若干难点问题探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52] 谢忠文、李倩:《中国模式研究中的意识形态因素》,《探索》2011年第2期。 [53] 冯海波、崔伟:《“中国模式”概念批判》,《前沿》2011年第21期。 [54]选择具体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中国模式”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如靳涛:《中国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的互动关系研究》,《厦门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贺大兴、姚洋:《社会平等、中性政府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徐现祥、王贤彬《晋升激励与经济增长》,《世界经济》2010年第2期;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杨其静:《市场、政府与企业: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思考》;等等。 [55] 轩传树:《从“外来”到“内化”:对西方“中国模式”之争的一种解读》,《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5期。 [56] 杨学功:《“中国模式”讨论的哲学反思》,《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57]乔榛:《“中国模式”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年第3期;杨永华:《中国模式的理论基础: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容性》,《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58]简新华:《发展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年第1期;时磊、杨德才:《政府主导工业化: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59] 常欣欣、毛德儒:《近年来“中国模式”研究中的相关问题与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2期。 [60] 谢忠文、李倩:《中国模式研究中的意识形态因素》,《探索》2011年第2期。 [61] 肖贵清:《论中国模式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62] 杨承训:《“中国模式”之经济科学方法论》,《中州学刊》2010年第1期。 [63]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15页。 [64] 贺雪峰:《什么农村,什么问题》,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7、10页。 [65] 潘维主编:《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第6、21页。 [66] 王广:《“中国模式”的理论诉求--衣俊卿教授专访》,《国际社会科学杂志》第26卷第1期(2009年3月)。 [67] 温铁军:《中国1950年代的两次重大战略转变》,载《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第11-12页。 [68] 甘阳:《用中国的方式研究中国,用西方的方式研究西方》,《现代中文学刊》2009年第2期。 [69] 荣剑:《论历史观与历史价值观--对中国史学理论若干前提性问题的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70]翟玉忠:《中国现代学术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求是理论网http://www.qstheory.cn/tbzt/xslt/.翟玉忠:《中国学派不等于西方学术的本土化》,载《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第312页。 [71] [英]马丁·雅克撰,王瑾编译:《中国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国家为例》,《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4期。 [72]《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第14辑),第588页。 [73] 丁学良:《辨论“中国模式”》,第177-180页。 [74] 王毅:《所谓“中国模式”自秦制以来就有》,载《反思“中国模式”》,第163-165页。 [75] 范春燕:《近年来西方左翼学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争论及其启示》,《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7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