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乡、镇的情况也是如此。据介绍,乡办和镇办工业的利润在上缴税收以后,一般作三等分,分别用于工厂的再生产、乡镇一级的财政开支和小城镇的建设。例如盛泽镇,1984年全年镇办工业的利润为300万元,除去税收145万,上缴镇政府54万元,镇区建设集资付出61万元,只剩40万元返回到再生产。 镇区建设的集资费用是作什么用的呢?从盛泽镇和震泽镇来看,1984年分别集资61万元和54万元。建设的项目有办托儿所、建公园、街道铺建、盖老干部活动室、修订镇志、造敬老院、改进自来水设施、修防洪设施、办文化中心或俱乐部、造职工教育楼等等。 既然乡和镇都作为国家基层一级的财政单位,那么国家下拨的经费又到哪里去了呢?回答说是有的,但数量极少。北厍乡1984年才9万元,而实际的乡镇建设经费为60万元,缺额部分只得向乡办工业去化缘。 听了这些,我心中泛起一股说不清楚的滋味。在乡、镇一级的开支中,应当由国家开支,而现在转给乡镇工业负担的项目是太多了一些。据说连乡派出所的民警制服也要由乡镇工业出钱去买。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这不能不引人深思。 为了满足这么众多的经费需要,乡、镇一级的工业自然必须讲究经济效益,以争取更高的利润。然而,赢利和非生产性开支之间是一对矛盾,这是目前普遍感到负担过重的原因。可是从农民的角度看,乡办和镇办工业赚的钱,除了付给农民工的工资、奖金以外,主要用于集镇建设,为镇上的聚居人口服务。所以乡办工业与村里农民的生活之间已经隔了一层,相对疏远了。村办工业与农民的联系就要密切得多。从报表数字看,村办工业的经济效益最低,而实际上,村办企业把自身的经济效益转成了全村的社会效益。例如村办工厂通过一户一工、多招工人的方法,使工厂的劳动生产率变成了农民家庭的工资收入。在吴江,凡是村办工业,都起到直接补贴农业、补助农民的作用。村办工业办得越好,补贴和补助就越多。据县委办公室提供的资料,八坼乡的农创村,由于村办工业办得有起色,在过去的五年内集体给农民的补助共计77.2万元,人均得870元。补助的项目有兴修农田水利、农民建造楼房、修筑村道、集体应提取的公积金和公益金及管理费、发放养老金、修护石驳岸、合作医疗、计划生育、学生学费、烈军属补助、困难户补助、农民购买电视机补助等共12项。其中接近和超过10万元的有前列的四项。 与村办工业的作用相比较,乡办工业的作用与农民生活是隔了一层。但乡办工业毕竟是从草根工业中脱胎出来的,因此,尽管它为提高经济效益而改变革根工业的性质,但它始终没有抛弃支农、养农的主旨。这就是由农民发展起来的现代工业与资本主义工业的根本区别。一方面,乡办工业以支撑乡财政、资助小城镇和兴办乡、镇范围的公共事业、社会福利事业的形成,间接为农民服务;另一方面,一些先进的乡办工厂开始用联营的方式去扶助村办工业。 北厍乡有一个村办的皮鞋厂,由于缺乏技术、信息不灵和经营不善,年年亏本,一直处于危机状态,可它养着200名农民工,关不了厂。1985年1月,乡政府决定将该厂划归乡办的达胜皮鞋厂管理,成为它的一个分厂。半年来总厂只给分厂添了点设备,建立起与总厂相一致的管理制度,分厂的经济效益就提高了十倍,今年分厂的利润可达40万元左右。乡村联营不但带动了村办厂的发展,而且可以通过分散经营和协作生产,使乡办厂自身在不增加人员设备的情况下扩大产品的批量,更具有规模效益。 乡办和镇办的工业上升了,草根工业的力量是否因此而削弱了呢?看来情况恰恰相反。吴江乡镇工业局的同志说,这一年来村办工业的发展势头比乡办工业旺得多。统计资料也表明,工业的发展速度是县不如乡,乡不如村。在产值上,1984年乡办工业为3.1亿元,村办工业为2.74乙元,两者已相当接近。在发展速度上,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比较,县属工业只增长18.7%,乡办工业增长87.8%,村办工业则增长111%。 把这一现象与上述的工业和农民生活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即工业与农民生活的关系越密切,发展的动力就越足,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所以乡一层的工业一上升,农民就觉得它离自己的生活远了一点,于是就把积极性投入到仍然作为草根工业的村一层的工业上去。就这样,一批草根工业离了“土”,又一批草根工业长了出来。由此而言,乡、镇一层工业的升级,不但没有削弱草根工业,而是助长了草根工业的发展。 四 草根工业上升了一层,再滋长一批,这个过程当然不可能永远进行下去。可是现在乡镇工业还刚刚上升,就亮起了红灯叫它暂停。 部分同志从宏观控制出发,认为乡镇工业已不能再承受劳力的冲击了,他们希望至少在目前不要再提劳力的转移;另一部分同志则从农业现状出发,觉得乡镇工业不能再挖走农田上的劳力了,他们希望不要再讲无工不富,要讲无农不稳。 对于前一种看法,我以为宏观控制的对象是失控,乡镇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失控,自然它就不应当成为控制的对象。至于宏观控制带来的影响,也必然会随着失控现象的扭转而消失。因此,只要农业上有劳力剩余,就会产生冲击力,谁也挡不住。关键就在于农业上究竟还有没有多余劳力?按照第二种看法,农田上的劳力紧张起来了,农业开始告急,草根工业的基础在发生动摇。 情况是否果真如此呢? 根据统计资料,1984年,吴江县的农村劳力总数为39.14万人,其中有12万人已转移到乡、镇、村212业和县集体企工作,从事建筑、运输等其他非农业劳力为6万人,从事林牧副渔的劳力有3万人,从事耕作的农业劳力为19.32万人,以全县96.24万亩耕田计算,每个劳力平均拥有5亩耕田。另据县农工部测定,若按现有耕作技术条件下每亩耕田需用34个标准劳动日计算,每个劳力可耕种8亩田。可这是在理论上算账。如果考虑到劳动力的不平衡性和农田耕作的季节性,现在的生产条件实际上一个劳力能种好5亩田已经很不错了。劳均拥有的耕田数与一个劳力能够耕种的田亩数正好相等。由此可见,从全县的大账算来,吴江的农业劳动力应当是既无剩余,也不缺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