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三访江村(5)

在开弦弓村所见到的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在中国并不是个别的特殊现象。即使不能说中国几十万个农村都已发生这样的变化,但是可以说这是中国农村的共同趋势。据了解,到1979年底为止,全国已有98%的人民公社办起了集体企业,包括粮食生产之外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工业。单以社队工业计算,估计产值已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9.3%。
    现在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是不平衡的,穷队和富队之间相差的距离相当大。按人口平均最好的富队已超过千元,而大约还有1/4的队不到50元。分析富队之所以能富,最普遍的原因是开展了副业和工业,凡是单打一种粮食的大多属于穷队。粮食价格过低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农业产量的提高在像开弦弓村这样地区已经感到成本太高,以致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中国粮食产量在过去30年中的不断增长,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人口的1/4,可以认为是人类历史的奇迹之一,但是还要继续增长,如果不改变经营方法至少是相当困难的了。开弦弓村在每人平均只有1.1亩水田的面积上,1980年生产1510斤粮食,只留下660斤作自己的口粮,一半以上的产品提供给城市居民消费。这样的负担确实不轻。在耕地面积不能增加,单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办法来解决供应粮食的任务,就开弦弓村来说可供挖掘的潜力,在近期内似乎已经不大了。要使该村经济继续繁荣起来就只有向副业和工业方向发展了。
    开弦弓村副业的前途固然还很开阔,但是凡是要利用农业原料的副业,如猪与家禽的喂养需要粮食,养蚕需要桑叶,都已受到限制,而且这限制也将越来越大。开弦弓村蚕业的复兴和增长主要是由于利用电力排水把原来被水淹的和易潦的土地开辟成肥沃的桑田。比如从丝织厂楼房上一眼就看得到的那片桑田,1936年我初访该村时是一块废地,总面积在百亩以上,现在靠这片桑田养蚕,蚕茧收成每年达到3万斤。但是今天还要增加桑田面积至少将和粮食产量一样困难。
    开弦弓村发展副业的前途看来是在尚没有大量利用的湖泊和河流,1936年我见到的渔家现在已集中到太湖边上,和这公社的其他渔民一起组成了专业的渔业生产队。本村作为副业的渔业并没有发展。近年试殖产珠的蛤蚌,已告成功,但尚未推广。因此到目前为止开弦弓村副业增产的幅度并不大。
    从农村经济结构中农、副、工三个方面来看,发展前途最大的显然是工业。乡村工业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本地区所产的原料加工制造,例如从养蚕、制丝、织绸、刺绣,到制成消费品,直接在市场上销售。这在中国称作“农工商一条龙”。另一种农村工业是为都市里的大工厂制造零件。例如上海有一些缝纫机厂,自行车厂把零件包给社队工厂。现在这种方式的乡村工业还只发生在大城市的附近,而且还只是个开始,但是发展的前途是很大的。由于乡村工业的发展,苏州地区有些突出的农村已经出现农村居民职业结构的重大变化,就是主要从事工业的人口在比例上超过了主要从事农业的人口,或是说在农村里用在工业上的劳动力已超过了用在农业上的劳动力。最高的纪录已达到4:1的比例。当然,这种例子的社区还称它为农村显然不太合适了。
    我觉得特别兴奋的是在这里看到了我几十年前所想象的目标已在现实中出现,而且为今后中国经济的特点显露了苗头。在人口这样众多的国家,多种多样的企业不应当都集中在少数都市里,而应当尽可能地分散到广大的农村里去,我称之为“工业下乡”。工业下乡同样可以在国家经济结构中增加工业的比重,但是在人口分布上却不致过分集中,甚至可以不产生大量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在这个意义上,为具体实现工农结合,或消除工农差距的社会开辟了道路。
    雷蒙德爵士为我这次讲演出了这个题目,要我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讲述开弦弓村近半个世纪的变化,我在时间的控制上和内容的选择上,显然都没有能遵守我老师的指示。如果还能给我补救的机会,那将在离开我开始在开弦弓村调查之后的五十年,到那时候(1986年)即使我不能再在这个讲台上做一次补充演讲,希望一本《江村经济》的续篇可以在那个时候送到在座的朋友们的手上。我这个希望的根据是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学研究所在我出发来伦敦之前已经做出决定,将在开弦弓村建立一个社会调查基地,一个可以进行继续不断地观察的社会科学实验室。如果这个社会调查基地能顺利地建成,通过年轻的研究工作者的集体努力,我相信刚才许下的愿是可以实现的。
    我感谢皇家人类学会同仁们对中国农民的关切,并给我机会就我自己所看到的事实,叙述他们怎样在30年里建成安定、繁荣的社会主义农村。开弦弓村的父老们知道我要来伦敦做这次演讲,特地叮嘱我,把他们向你们的问候亲自带给你们。谨祝我们两国人民的友谊不断增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