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元一统志》卷2,“开元路”,第221页。这条佚文辑自《满洲源流考》卷12。 (37)《东三省舆地图说》“金会宁府考”,《曹廷杰集》上册,第163-166页。 (38)景爱:《金上京的行政建置与历史沿革》,《求是学刊》1986年第5期。前揭许子荣《〈金史〉天眷元年以前所称“上京”考辨》已对这一误解做过详细辨析。 (39)任崇岳:《谈晋皖豫三省的女真遗民》,《北方文物》1995年第2期,第61页。 (40)《会编》卷166,绍兴五年正月所引,第1197页。据活字本及清白华楼抄本校正。 (41)《直斋书录解题》卷5《伪史类·金国节要》,第141页。 (42)《会编》卷4,宣和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引马扩《茆斋自叙》,第31页。 (43)均见《会编》卷244,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所引,第1750、1752页。 (44)参见刘浦江:《范成大〈揽辔录〉佚文真伪辨析》,《北方论丛》1993年第5期。 (45)《金史》卷24《地理志上》上京路小注云:“庆元宫,天会十三年建。”(第550页)卷63《后妃传上》:“太祖钦宪皇后纥石烈氏,天会十三年,尊为太皇太后,宫号庆元。”(第1502页) (46)《金史》卷4《熙宗纪》,第72-73页。据景爱《金上京宫室考》,天眷元年建成的宫室建筑有敷德殿(朝殿)、宵衣殿(寝殿)、稽古殿(书殿)等。 (47)《会编》卷98,“诸录杂记”所引,第726页。 (48)参见《要录》卷17,建炎二年八月庚申条,第346页。 (49)《会编》卷18,宣和五年六月九日引苗耀《神麓记》,第127页。 (50)钱正、姚世英:《墬理图碑》,曹婉如等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6-49页。 (51)曹婉如等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元)》,图版72。 (52)《靖康稗史》之六,《靖康稗史笺证》,第225页。据邓子勉考证,《呻吟语》为宋人李浩所撰,李浩曾随徽、钦二帝北迁,绍兴十二年随韦太后同归,参见氏著:《〈靖康稗史〉暨〈普天同愤录〉及其编著者等考辨》,《文史》2000年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第169-177页。 (53)《大金国志》卷2《太祖武元皇帝下》,第28页。同书卷33《燕京制度》亦云:“国初无城郭,星散而居,呼曰‘皇帝寨’、‘国相寨’、‘太子庄’。后升皇帝寨曰会宁府,建为上京。”(第470页) (54)《靖康稗史》之五,《靖康稗史笺证》,第189页。 (55)《靖康稗史》之七,《靖康稗史笺证》,第244、246-249页。 (56)《金史》卷30《礼志三》“宗庙”,第727页。 (57)景爱:《金上京》,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第14页。 (58)《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靖康稗史笺证》,第38页。 (59)景爱:《金上京宫室考》,《文史》第36辑,第250页。 (60)《金史》卷4《熙宗纪》,第73页。按《松漠记闻》卷下载有天眷二年奏请定官制劄子及答诏,三上次男氏谓天眷二年实为天眷元年之误,此当依《熙宗纪》系于天眷元年八月,见氏著:《金史研究》第2巻「金代政治制度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71年,第293-295頁。 (61)《金史》卷55《百官志·序》,第1216页。 (62)关于金初的皇位继承制,请参看唐长孺:《金初皇位继承制度及其破坏》,收入《山居存稿》,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478-484页。 (63)《金史》卷80《熙宗二子传》“传赞”,第1798页。 (64)《金史》卷74《宗翰传》,第1699页;参见《金史》卷4《熙宗纪》,第69页。 (65)《会编》卷12,宣和四年十二月六日引蔡絛《北征纪实》,第86页。 (66)《会编》卷165,绍兴四年十二月“虏主吴乞买以病殂”条,引赵子砥《燕云录》,第1194页。 (67)《靖康稗史》之六,《靖康稗史笺证》,第224页。 (68)《金史》卷74《宗望传》,第1703页。 (69)《会编》卷61,靖康元年十一月六日引范仲熊《北记》,第460页。 (70)参见《会编》卷99,“诸录杂记”引范仲熊《北记》,第731页。 (71)李天民辑:《南征录汇》,《靖康稗史》之四,《靖康稗史笺证》,第140-142页。此段末有小注:“见《武功记》、《秘录》、《随笔》、《劄记》、《日录》。” (72)《大金吊伐录校补》,金少英校补,李庆善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84-385页。 (73)《金史》卷44《兵志》,第992页。 (74)《金史》卷78《刘彦宗传》“传赞”,第1779页。 (75)《金史》卷55《百官志·序》,第1216页。 (76)李锡厚《金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说质疑》(《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2期)不同意金初曾实行过南、北面官制的说法,按元人无非是借用辽朝北、南面官制之称来代指金初的二元体制而已,此处似不宜太拘泥于字面的意思。 (77)陶晋生《女真史论》(台北:食货出版社,1981年,第34-37页)将1123-1150年称为二元政治时期,即以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撤销行台尚书省作为二元政治终结的标志。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欠妥。所谓“二元”,一元是指女真制度(勃极烈制),一元是指汉制(汉地枢密院)。自熙宗废弃勃极烈制以后就全盘实行了汉制,“二元”已无从说起。海陵撤销行台尚书省,只是准备迁都燕京的一个步骤,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这与二元政治的兴废没有什么关系。 (78)《会编》卷45,靖康元年四月十五日所引,第339页。以活字本校正。 (79)李涵:《金初汉地枢密院试析》,《辽金史论集》第4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180-195页。 (80)《会编》卷98,“诸录杂记”引赵子砥《燕云录》,第725页。前一段引文窒碍不通,以活字本、明抄本、清白华楼抄本校改数字,恐仍有讹误,但其大意可以明白。 (81)有关金朝捺钵的系统性研究,请参看刘浦江:《金代捺钵研究》(上、下),连载于《文史》第49、50辑,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2000年。 (82)《要录》卷133,绍兴九年冬,第2142页。《大金国志》卷11《熙宗孝成皇帝三》将此事记于皇统三年(1143),不可信从。 (83)《金史》卷4《熙宗纪》,第70页。 (84)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165页。按:据《金史》卷24《地理志》,宜春县“大定七年置,有鸭子河”。(第551页) (85)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33《本朝七》“夷狄”,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192页。 (86)《大金吊伐录校补》,第535页。 (87)《会编》卷197,绍兴九年七月引苗耀《神麓记》,第1418页。 (88)《金史》卷4《熙宗纪》,第74页。 (89)《要录》卷144,绍兴十二年二月戊子,第2313页。 (90)参见杨若薇:《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72-21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