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嘉靖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2)

卜键:是的,了解越多,理解越深,作者对于传主越容易产生同情,容易有所回护美化,对此应加以警惕。但不管是“了解之同情”,还是了解之愤怒、了解之批判,其前提都要有一个了解。了解应该是深入和整体的。进入明世宗的内心只是一种意愿,其实很难,我也试图进入与之抗衡的杨廷和等大臣的内心,同时亦在被称为奸佞的严嵩、郭勋等人身上下了不少气力,以取得一个整体的认知,避免偏执和陷溺。严和郭算是当时的大奸大恶之辈了,可一旦去剔理其人生轨迹,也会发见:严嵩在江西老家曾广做善事,中年之前称誉于朝野间;掌管禁军的武班首臣郭勋,也是饱读诗书,仅整理出版《英烈传》、《水浒传》一项,亦可说颇有贡献。说出这些,并非基于他们的立场,并非同情这两个作恶多端的人,而是证明人性中善恶之错综交缠。
    至于朱厚熜,九五至尊、乾纲独断的明世宗嘉靖皇帝,史籍多记载其沉溺于斋醮和廷杖谏臣,记载其20年不上朝及诛杀任情。而了解越多,越能感受到他对亲情和真情的依赖,感受到他在母亲辞世后的孤寂凄苦。他是一个高傲专断的帝王,又是一个敏感脆弱的多病之人。与许多帝王一样,世宗不无残忍,不无冷酷,不无荒唐偏谬,却不宜归结为残酷无道。海瑞毅然上疏谏诤,直截尖刻,词句诛心,原是抱定必死的决心,世宗愤怒已极,却不杀他。身患重病的他,曾一遍又一遍阅读海瑞的《治安疏》,深受刺激也深受感动,感慨叹息,承认海瑞说的有道理,承认自己“不自谨惜”,也说到因病重难以出朝视事。在说这些话时,其心境之悲凉,在狱中的海瑞是不了解的。
    ◆ 大议礼,一个令人痛心的政治事件
    读书报:嘉靖帝一生,有两件事最为后人所关注,一为“议礼”,一为“奉道”。先说“议礼”。孟森先生《明史讲义》以七章讲述明朝史事,其中第四章讲正德、嘉靖、隆庆三朝,即以“议礼”为题总括该章,为什么“议礼”一段故事在明史中如此重要?
    卜键:议礼,又称“议大礼”、“大礼议”,的确是明中期一大政治事件,是一个令人痛心的事件。嘉靖改元,君臣和谐,出台一系列坚决措施,即位诏所列“合行事宜”共80款,一扫前朝之积弊,形成“天下欣欣望治”的大好局面。这固然是杨廷和等一批老臣的功绩,但少年朱厚熜的坚毅果决,他对内阁的敬重,也是必不可少的。议礼事起,小皇帝被制度性设计,要求他以弘治帝为皇父,以仍在世的张太后为圣母,而称亲生父母为叔婶,舆论汹汹,章奏纷纭,逼迫其就范。朱厚熜天性至孝,与寡母更是情感深笃,不惜对臣下剖露心迹,好言商量,屈尊求恳,甚至送礼拉拢,都不管用,仍然是大臣领衔抗旨,翰林和科道齐声响应。议礼之初,应说是杨廷和等人做过了。至于后来发生左顺门血案,君威渐隆,议礼完全按照嘉靖帝的意志推行,其父亲称“帝”加“皇”,立庙修陵,其母更是成为后宫第一人,远在老太后之上,则是皇帝做过了头。司马迁曰“礼由人起”,“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史记?礼书第一》),定义恰切。议礼的复杂性也出现在这里:杨廷和等所为,在于维护弘治一系的大宗地位,挖空心思,移花接木,皆为尽一份老臣之情,全然不顾及新帝的感受;而嘉靖帝为达到目的执拗悍厉,甚至不惜大肆廷杖,血花迸溅,内涵的却是绵绵孝思和母子深情。由此发生激烈对抗,数年不得平息,直接影响到朝政走向,怎能不让人扼腕痛惜!
    大议礼是一个长过程,开始时带有皇帝较多的个人亲情因素,后来则发展为一种对礼学的探讨,发展为对礼制和祀典的增饰修订。如分祀天地和修建天坛,如取消孔子称王和以木主代替泥塑,如更改宗庙制度,都有着在礼制上的反拨和建设意义,也基本为后世所沿用。
    嘉靖年间的议礼,先是小皇帝与前朝老臣之间的对抗,渐而形成朝臣之间的两派对立,后来则发展为对正直之士的清剿和对舆论的钳制,发展为血腥镇压和一个个冤假错案,且推长了朝廷和官场的趋奉谄媚之风。“钳口无言最是能”。议礼之后,朝廷基本成了皇帝的一言堂,嘉靖帝为所欲为,事玄修醮,以青词撰作选择宰辅和大臣,朝政愈益不堪。
    而这一切都是从议礼开始的,是从明世宗的真纯孝思、杨廷和等人强硬干涉皇帝家事引发来的。以故晚明时国运衰微,颇有人追忆嘉靖往事,痛惜扼腕,认为大议礼毁废了良好的政治局面、改变了正确的朝政走向,认为君臣双方各走极端,因而都有责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