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增长与公平:梁启超与孙中山社会经济理念之比较(7)

结  语
    从以上对梁启超和孙中山社会经济理念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他们二人虽然面对解决中国贫困这同一时代课题,但他们提出的社会经济理念却具有明显不同的取向。在此需要说明,本文作为一种宏观性讨论,为突显梁启超和孙中山社会经济理念中,以增长与公平为主要范畴的相异特性,对二人思想的概括比较抽象,而对二人思想内涵的共性和交错的因素予以了忽略,同时限于篇幅,对二人思想的复杂来源也未及分析,如欲了解二人社会经济思想的全貌,还需从更全面的角度作更细致的讨论。但就本文的上述讨论而言,已可使我们从中得到一些历史的启示。
    他们的理念分别对应着中国的内外部生存危机。梁启超为求得国际竞争中的民族生存而采取国家主义立场,目标是建设富强国家,主张遵循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以资本主义市场化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竞争规则为基础建立社会经济制度,反映出以增长为先的倾向。这应当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一体化格局中,中国经济应对外部危机,求得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条必要出路。但这种理念却缺乏中国本土的社会文化基础,他对内部生存危机的严重性也缺乏有力回应,因而难以在中国社会扎根,只是时隔数十年之后,才出现了另一种面貌的实践形态。孙中山则为求得人民的普遍生存而采取民本主义立场,目标是建设均足的理想社会,融合西方社会主义和中国大同主义理念,建立以公平主义价值和均平调和规则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反映出以公平为先的倾向。这是主要针对人民普遍贫困的内部生存危机的构想。虽然它在当时缺乏经验性和实践性,但却有深厚的本土社会文化土壤,切于中国人民的普遍利益和传统理想,因而具有理念上的感召力。他们二人在20世纪初曾分别秉持这两种理念而展开针锋相对的论争,各谓为救中国的唯一正确之路,甚至是一劳永逸地彻底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的终极方案。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他们的这种态度都未免失于偏颇和简单化,后来的历史也表明,他们二人分别代表的这两种理念,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实践中,是一种既有阶段性偏重、又交错递进的过程。
    由此可见,梁启超和孙中山的社会经济理念,分别代表了中国近代化初期,面对内外生存危机而遇到的增长与公平何者为先的问题。这一问题既是各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又具有中国本土实际状况的特殊性。他们二人以当时最为杰出的方式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虽然他们的两种理念各有所偏颇和缺陷,但这些理念和思路,及后来中国历史的经验,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实践的宝贵遗产,为我们今天思考如何建构适应中国不同阶段发展状况的社会经济理念,提供了可贵的启示。特别是在中国人的内外生存问题仍然未得到根本解决的今天,在中国大陆经济一方面已经在数年来发展为先的指导方针下持续高速增长,一方面资源短缺与人口过多的基本矛盾仍未得到根本缓解,为数众多的农民仍然处于生存经济状态的现阶段,孙中山注重公平的社会经济理念,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其中积淀着深厚的本土社会文化的历史底蕴,这种底蕴又是组成今天中国社会现实的基因。
    [1] 比较早提出并具代表性的论述如耿云志:《孙中山与梁启超关于中国现代化的选择》,《历史研究》1990年第5期。 [2] 关于内部生存危机问题,美国学者黄宗智曾有“过密化”理论以阐述之。参见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译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农村发展》(中译本)中华书局1992年版。 [3] 梁启超:《新民说·论私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5页。 [4] 梁启超:《新民说·论生利分利》,《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95页。 [5] 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57页。 [6] 梁启超:《新民说·释新民之义》,《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6页。 [7] 梁启超:《新民说·论生利分利》,《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95页。 [8] 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57、60页。 [9] 梁启超:《社会革命果为今日中国所必要乎》,《新民丛报》第86号,1906年9月3日。梁氏的国家主义不只限于其社会经济学说,而是他这一时期社会改革学说的总体立场,这是学界所共认的,但社会经济的国家主义观是其总体思想的基础。 [10]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一讲》,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上海,三民图书公司1936年版(以下未注明者均为此版本),第一集,第1页。 [11]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一讲》,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第一集,第4页。 [12]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一讲》,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第一集,第8页。 [13]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一讲》,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第一集,第4页。 [14]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一卷,第288页。 [15]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一讲》,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第一集,第6、1页。 [16]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一讲》,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第一集,第15-16页。 [17]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二讲》,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第一集,第46页。 [18]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三讲》,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第一集,第82-83页。 [19]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四讲》,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第一集,第105页。 [20] 孙中山的民本主义立场是其整个三民主义体系的总体立场,这也是为学界所公认的,只是其民生问题上的民本主义是其整体思想的基础。 [21] 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59页。 [22] 梁启超:《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八》,第22页。 [23] 梁启超:《新民说·论政治能力》,《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54页。 [24] 梁启超:《新民说·论政治能力》,《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55页。 [25] 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59页。 [26] 梁启超:《新民说·论国家思想》,《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22-23页。 [27] 梁启超:《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八》,第22页。 [28] 梁启超:《社会革命果为今日中国所必要乎》,《新民丛报》第86号,1906年9月3日。 [29] 参看梁启超:《新民说·论生利分利》,《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关于梁氏此一问题的讨论,可参看拙文《梁启超论新民德与国民生计》(刊于《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 [30] 梁启超:《社会革命果为今日中国所必要乎》,《新民丛报》第86号,1906年9月3日。 [31] 梁启超:《新民说·论私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25页。 [32] 梁启超:《社会革命果为今日中国所必要乎》,《新民丛报》第86号,1906年9月3日。 [33]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一讲》,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第一集,第9-10页。 [34] 孙中山:《复某人函》(1903年12月17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28页。 [35]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二讲》,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第一集,第37页。 [36]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一讲》,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第一集,第10页。 [37] 孙中山:《复某人函》(1903年12月17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28页。 [38] 孙中山:《在桂林军政学七十六团体欢迎会上的演说》1921年12月7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六卷,第4页。 [39]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二讲》,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第一集,第39页。 [40]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二讲》,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第一集,第57页。 [41]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二讲》,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第一集,第33页。 [42]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三讲》,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第一集,第81页。 [43]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二讲》,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第一集,第38页。 [44]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二讲》,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第一集,第57页。 [45]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三讲》,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第一集,第60页。 [46]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二讲》,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第一集,第55、55-56、57页。 [47]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三讲》,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第一集,第58、61、62页。 [48]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三讲》,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第一集,第65页。 [49]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三讲》,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第一集,第80-81页。 [50] 梁启超:《新民说·论国家思想》,《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8页。 [51] 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59页。 [52] 梁启超:《新民说·论国家思想》,《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18页。 [53] 梁启超:《社会革命果为今日中国所必要乎》,《新民丛报》第86号,1906年9月3日。 [54] 梁启超:《自由书·干涉与放任》,《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第87页。 [55] 梁启超:《自由书·干涉与放任》,《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第87页。 [56] 梁启超:《社会革命果为今日中国所必要乎》,《新民丛报》第86号,1906年9月3日。 [57] 梁启超:《社会革命果为今日中国所必要乎》,《新民丛报》第86号,1906年9月3日。 [58]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一讲》,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第一集,第20页。 [59]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一讲》,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第一集,第23页。 [60]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二讲》,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第一集,第57页。 [61]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一讲》,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第一集,第23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