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宗去年号、改正朔并非谦让之举,还可以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得到验证。上元二年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此后安史叛军基本转入守势。在平叛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肃宗着手整顿唐军内部,在上元二年相继派遣了一些中央系统的文武官员到各地任节度使,同时又撤换了一些边将出身的节度使,包括以宗室或文职出身的李国贞、邓景山等取代李光弼等边将,指挥绛州行营、河东等唐军主力,防止新的离心力量出现。“八月辛巳,殿中监李国贞都统朔方、镇西、北庭、兴平、陈郑、河中节度使。”九月份,就发生了肃宗去年号、改正朔的举动。“元年建子月癸巳,曹州刺史常休明及史朝义将薛崿战,败之。己亥,朝圣皇天帝于西内。丙午,卫伯玉及史朝义战于永宁,败之。己酉,朝献于太清宫。庚戌,朝享于太庙及元献皇后庙。建丑月辛亥,有事于南郊。”(57)可知肃宗在之后还采取了一系列的礼仪祭祀来强化自己的改制,比如朝见玄宗、朝献于太清宫、朝享于太庙及元献皇后庙、南郊祭天等等。 肃宗采用王号纪年,或者无年号纪年,不但在官方史料文献中屡见,而且在民间也被使用,比如1995年4月出土于西安东郊灞桥区官厅村的《大唐故永王第二男新妇河东郡夫人宇文氏墓志铭》,刊刻于唐肃宗元年(762)四月。石质,志文17行,满行10至20字不等,行书,吴通微撰,陈国公李倩书。志文云:“芳春早暮,积善无征,隙驷不留,魂香靡効。以元年建卯月卅日夭于内宅,时春秋廿四矣。即以其年建巳月廿一日葬于京兆府万年县滋水乡原,礼也。”(58)这里的“元年建卯月”,就是肃宗去年号之后的计历方法。建卯月即原来唐历的二月,用今天阴历的说法是公元763年阴历二月。但是用肃宗的王号纪年和建子正历法,则是建卯月,或者四月。 又1955年在西安东郊韩森寨地区出土,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唐故薛突利施匐阿施夫人墓志铭并序》记载墓主云:“元年建卯月十八日染疾,终于布政里之私第,春秋卅有八,以其年建辰月五日迁厝于万年县长乐乡之原。”(59)此墓志并未冠以年号,以致在断定此墓志的卒葬年份上出现矛盾,如《西安碑林书法艺术》所附西安碑林藏石目录、《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及《文博》1984年第一期载贺梓城《唐王朝与边疆民族和邻国的友好关系》等,均将其断在景云元年(710);而《中国考古学研究》二集载孙秉根《西安隋唐墓葬的形制》一文则将其定于大历元年(766);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元003将此墓志系在“上元”年号之下。(60)周晓薇已经正确地指出,这里的“元年建卯月十八日”及“建辰月五日”,应该是指肃宗元年(762)。(61) 以肃宗无年号或者王号纪年的墓志还有《唐右金吾郎将马君夫人敦煌令狐氏墓志铭》(《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仪凤002),根据墓志,令狐氏“以上元二年七月廿二日终于私第……以元年建子月廿一日厝于岐山阳遂乡之三畴原,礼也。”《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将这方墓志系于仪凤元年,则显然误以这里的上元二年是高宗的上元二年。(62) 综上所述,可知当时去年号和建子正在民间影响颇广,并非仅限于政府或者中央层面。可以揣度,肃宗王号纪年在当时有相当广泛的认知度,或许臣民对其中的政治意涵也有所体会和认识。 应该指出的是,所谓“三正”实际上是汉代以后的经学家构建出来的。周人建子之说,应该是春秋中后期的事情,《左传》文公之前部分,当说到“王正月”的时候,绝大多数都是建丑,有时建子,偶尔建亥。一直到文公中期以后,以子月为岁首才逐渐成为主流。这可能和春秋以后以土圭法测日影掌握太阳行径日益精确,最终找到冬至点的进步有关。冬至所在之月,正是子月。(63) 中国历史上除秦及汉太初以前用亥正外,二千余年基本上用夏历寅正。历史上改正朔的例子并不多,除了肃宗之外,比较有名的是王莽、魏明帝曹睿和武则天。其中王莽和曹睿都是改用建丑月,而武则天和唐肃宗是改用建子月。这其中的意涵截然不同。 王莽建立的“新”朝,改用建丑月,即夏历十二月为岁首,同殷历。改夏历十二月为正月,正月为二月。自王莽始建国元年(8)十二月,至后汉淮阳王更始元年(23)十月莽亡,前后十六年改用建丑月为岁首。魏明帝曹睿青龙五年(237)三月改元景初,改用十二月为岁首,同殷历,改青龙五年三月为景初元年四月。建丑,即承袭殷商的历法。曹睿因为黄龙出现,以为魏得地统,以建丑为正。笼统而言,王莽、曹睿都以自己替代了汉朝的正统和天命,所以改正朔的时候,将汉朝的建寅夏历,改成建丑殷历。(64)这其中仍有剩义,不须在此赘述,待相关学者留意。值得指出的是,为了表明不同于汉朝,王朗甚至建议魏明帝把年号去掉,不过最后魏明帝没有接受他的意见: 魏明帝初,司空王朗议:“古者有年数,无年号,汉初犹然。或有世而改,有中元、后元。元改弥数,中、后之号不足,故更假取美名,非古也。述春秋之事,曰隐公元年,则简而易知。载汉世之事,曰建元元年,则后不见。宜若古称元而已。”明帝不从。(65) 相比于武则天和肃宗的改正朔,包括肃宗的去年号,都带有强烈的“宗周”色彩。武则天建立的新王朝就是“周”朝。关于武则天托“周”改制,研究甚多,不须赘述。仅仅从历法上讲,周正以十一月朔为正朔,取代了唐以一月朔为正朔。用周正,必崇周,改国号,以唐为周。以周为天统,用周正,必改变唐待以客礼的“宾”与“恪”,所谓“二王三恪”。武则天以周、汉之后为二王后,舜、禹、成汤之后为三恪,对虞、夏、殷、周、汉五代天子的后裔都礼待如宾,符合“古者建国,有宾有洛”的古训。唐以北周、隋后裔为“二王”后,因隋承北周,唐承隋,唐以周、隋为正统,故以周、隋后裔为“二王”。武则天改正朔以周为天统,冒认周文王为始祖,以国家正统承自姬周之天统。(66) 笔者前文提到,“三正论”是后人的附会,战国时期各自称王,历法也各不相同,齐鲁尊周,以子月为岁首,三晋与楚,以寅月为岁首,秦历托名“颛顼”。(67)可知,早在春秋列国时期,以子月为岁首,就是尊周的标志。这一思想传统直到唐代,从未断绝。 由于史料有限,我们无法揣度,在时局动荡的转折时代,肃宗采取“奇异”的去年号、改正朔等意识形态宣传到底是怎么样的心理。在公元763年也即(肃宗)元年建巳月甲寅,玄宗驾崩,11天以后,乙丑,肃宗诏皇太子监国,以地方献宝为名,“大赦,改元年为宝应元年,复以正月为岁首,建巳月为四月”。第二天,丙寅,闲厩使李辅国、飞龙厩副使程元振挟太子铲除张皇后势力,肃宗驾崩于长生殿。(68) 这短短12天之内发生的事件令人眼花缭乱。改元年为宝应元年的事情就发生在肃宗驾崩的前一天。很难相信此事肃宗仍然有行动能力或者决策能力。废黜肃宗的“革命”措施,重新定立年号等举动,很大可能是出自后来的追加或者李辅国等人的操弄。“宝应”年号,如果乙丑日肃宗依然在世,他也仅仅只用了一天。中国传统政治斗争始终弥漫着阴谋、暗杀的迷雾,我们无法得知到底在一天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我们难以接受肃宗毫无征兆地废除自己一手打造的意识形态。不过也有可能,在玄宗死后,肃宗顿感无须再行“革命”之事,突然想向旧传统复归。(6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