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大多贫困以至于不能自行积谷备荒,而常平、社仓又不可依恃,那么怎样赈灾救荒呢?康熙帝认为,依靠现有的国家库存钱粮和源源不断的漕粮即可应对灾荒。事实上,几十年来每次赈灾所用,无一不是依赖国家物资,只不过此前他一直在设想建立一种依靠百姓个人和地方仓储来救荒的机制而已。康熙五十五年闰三月,直隶因去岁涝灾而米价腾贵、民多乏食,直隶巡抚赵弘燮奏请借库银买粮减价粜卖。康熙帝就此讲道:“朕思治天下之道,以养民为本。当此太平之际,而使民乏食,可乎?……今京仓、通仓之米甚多,将仓内所贮之陈米,发二十万石,差堂司官运至各处地方,不论旗民,确查赈济,务使穷民均沾实惠。……今青黄不接之时,发通仓米于近京之地减价粜卖,今又发陈米赈饥,则小民断无乏食之虞矣。”这里,他既不再抱怨百姓不知积蓄,也未指责官员劝谕不善,反称凡事应“但求实济,不务虚名”,国家也只有“不惜粮米,始能济民”。 康熙帝积谷救荒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体现了他务实的为政风格。以丰足的国家储备应对频发的自然灾害,避免了百姓因流离失所而引发的社会问题,收到赈灾救荒的实效,这是康熙帝藏富于国、有灾必救、赈灾防变思想产生的客观效果。这些思想和做法对今天的防灾救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