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即将交替的时刻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大会。大会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回顾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史,展望下世纪五十年的发展前景,指明了我们前进的方向。 二十世纪对中国来说,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转折关头。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从一九○○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中华民族蒙受巨大屈辱,国家濒临灭亡边缘,到二○○○年中国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进入小康,大踏步走向繁荣富强,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百年。” 这个变化的到来极为不易。十五大报告中又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通常是在社会大变动的年代成长起来的,又对历史的前进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他们是历史性巨变中先进分子的最杰出代表。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都是如此。 中华民族在近代的两大历史任务 中华民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在近代却落后了。二十世纪到来的时候,中国已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上走过了整整六十年。 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黑暗统治,使中华民族处于极度衰败、备受屈辱的悲惨境地。人民挣扎在生死线上。多少次反抗都失败了。长夜漫漫,仿佛看不到尽头。人们一旦发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已处在千钧一发的关头,昔日那种盲目自大或麻木不仁的状态再也无法继续下去了。无数先进分子奋起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人民强烈地期待着祖国独立富强,重新振兴中华,共同过上富裕的日子。 十五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是异常艰难的。中华民族的苦难实在太深重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是两个强大的敌人。中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文化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农业大国。前进的道路决不可能那样平坦,不会只靠一两次冲刺便取得胜利,也不可能在一两代人手里便实现这些目标。 中华民族在这一百年内走过的历程,向世人显示了这个人口众多的古老民族,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奋起的强大生命力。无数志士仁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披荆斩棘,摸索前进,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换来今天的成功。如果把二十世纪分为两半:前半个世纪,中国人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问题;后半个世纪,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和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问题。 孙中山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二十世纪初,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的是孙中山。“振兴中华”这个深深打动几代中国人的心的响亮口号,是孙中山在一八九四年创立兴中会时最早喊出来的。 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是从古老的中国走向现代中国那个时代的杰出的民族英雄。他出身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少年时代起,长期的国外生活和系统地接受的近代教育,使他对中国的衰败、清朝政府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有着格外强烈的感受。他因祖国的悲惨境遇而痛苦,但又充满着民族的自信和自尊,没有半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常见的那种民族自卑感,更没有丝毫拜倒在洋人面前的奴颜和媚骨。即便在周围一片黑暗的艰难岁月里,即便在遭受严重挫败的时刻,他从来没有灰心过,总是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充满着乐观的信心。 近代中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民族独立、民主和民生幸福。孙中山在近代中国面对的复杂社会现象中提纲挈领地抓住这三大目标,并且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它,从而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尽管他提出了问题却没有完全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但终究在中国人民面前树立起一种新的目标,影响了不止一代的中国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作过这样的评价:“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发生的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亲身参加过这场革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半个多世纪前就很有感慨地在一篇文章里说过:“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紧紧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又是反动统治秩序赖以保持稳定的重心所在。辛亥革命把它一举推倒了,就使中国的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也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一次解放,民族觉醒和民主精神普遍高涨,从而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辛亥革命没有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国家的情况仍在一天天坏下去。中国的先进分子们经历了极度的失望和苦闷,又开始新的追求和探索。但辛亥革命并不是没有取得什么结果。从辛亥革命的爆发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间相隔只有十年。中国共产党的老一代革命家,几乎没有例外地参加过辛亥革命或者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他们都是经过辛亥革命,而又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向前迈进的。 毛泽东和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团结并带领中国人民奋斗了七十六年,完成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正在实现第三次历史性巨变。 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的主要特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 江泽民曾经指出:“毛泽东同志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他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能不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成败的关键,又是前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极其复杂艰难的任务。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正处在空前剧烈的大变动中。中国又是一个和任何西方国家不同的东方农业大国。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无论发动革命还是进行建设,都遇到一个又一个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在书本上和别国经验中都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唯一的办法,只能依靠中国人自己,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从成功和失败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摸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来。除此以外,没有别的轻便的路可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进程中,曾经遭受过两次大的失败,几乎使革命濒临绝境,一次是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失败,一次是一九三四年的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当时,都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不行了,没有前途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深刻地分析中国的国情,在实践中独立地闯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在二十世纪刚刚过去一半的时候,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前夜,毛泽东充满自豪地说:“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一百多年来受尽了苦难和屈辱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成为新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随后,又取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 被党的七大确立为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只能由本国人民自己来寻找、创造和决定,任何人都无权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是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艰苦跋涉中的重要特点。离开“探索”这个特点,许多事情都很难讲得清楚。中国人民在民族民主革命过程中经历过长期的探索,走过曲折的道路,最终取得了胜利;在努力实现祖国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同样经历着不断的探索。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走过曲折的道路。其中,曾犯过两次严重的错误:一次是因为急于求成、违背客观经济规律而发动的“大跃进”,另一次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下造成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这些错误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正是背离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 这两次严重错误造成的损失是惨痛的,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历了巨大的曲折。我们在前进中还遇到种种困难。但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正确指导思想和优良传统、同中国人民建立起血肉联系的政党。无论怎样艰难困苦的客观环境,无论多么巨大的外来压力,无论自己一时犯过多么严重的错误,遭受多么巨大的挫折,都不能也没有能把它压垮。革命时期也好,建设时期也好,它不但能在失败和挫折中站起来,并且总是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来纠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进行严格的自我批评,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聪明,使自己没有白白付出那些代价,而是从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条正确的路子来。这正是一部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所反复证明了的。 邓小平和第三次历史性巨变 在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奋起的历程中,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是又一场新的革命。它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正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继续胜利地向前发展。 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他对党、对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就是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集中体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著作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当“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从“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失误中吸取教训。正如邓小平所说:“那件事,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现在的方针政策,就是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总结的结果。”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开辟了新时期的新道路。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响亮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他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他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非凡的胆略,和中央领导集体一起,创立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了党在各方面的一整套方针政策。一九九二年,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的重要历史关头,邓小平又发表南方谈话,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的阶段。在这条道路上,中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瞩目。 正如江泽民同志深情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来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党的十五大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十三大、特别是十四大的基础上,在党章中确立邓小平理论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党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只要我们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不动摇,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这个理论,我们的事业必将不断地胜利前进。 从历史中得出的结论 把二十世纪行将结束时的中国和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比较一下,中国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贫穷落后、任人宰割、仿佛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国家,重新挺身站立起来,成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奔向繁荣富强、受到国际社会尊重、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切,真可以说是“换了人间”。 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决不可能一步做到,在这中间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赴后继的顽强奋斗取得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好像是一场不停步的接力跑。后继者总是以前人所达到的位置作为出发点,随后又远远地跑到它的前面。它又像要攀登一座高楼,总是需要从一个台阶再跨上另一个更高的台阶。历史就是这样不断前进的。 实现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漫长的征途中必须有正确的引路人。十五大报告中说:“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是中国人民在一个世纪的实践中得出的千真万确的结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