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十四大以来党中央的重要文献与重大决策

党的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带领全国人民在各条战线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新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党中央在这五年间制定和作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决策的指导分不开的。这些方针、政策和决策集中反映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十四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和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分别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入党章和宪法,确立为党和国家的根本意志。十四大以来的五年间,我们党的重大决策基本上是遵循这个指导思想展开的。
    在理论建设方面,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评价,确立了这一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了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五年间,围绕党的理论建设,党中央作出了重要部署和决定。
    为了使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迅速变成全党的指导思想,经中共中央批准,1993年11月、1994年11月,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先后编辑、出版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和经修订增补的第一、二卷,为全党深入学习这一理论提供了最基本的教材。1993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举行的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报告会上讲话指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的出版,是我们党理论建设方面的最重大举措,大大促进了这一理论的普及。1995年5月, 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印发《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的通知,引导全党掌握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把全党的学习进一步推向深入。十四大以来,围绕党的基本理论问题,江泽民同志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和文章,主要有:《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1993年11月2日)、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93年12月26日)、《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1997年2月25 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1997年5 月29日),这都是近几年党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的重要文献。在这些文献中,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阐述了一系列重要观点。比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个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问题。要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问题,着眼于提高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等等。这些重要思想观点的提出,反映十四大以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党的理论思维更加成熟,党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更加清晰,更为深刻。这对于统一全党的思想,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十四大以来,党中央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对事关经济发展全局和改革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中共十四届二中全会根据十四大关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精神,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八五”计划若干指标的建议》,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由原定的每年 6%调整到8-9%。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到1995年,我国提前五年实现了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期间,党中央确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战略”,并强调“坚持把农业放在一切经济工作的首位”。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在1993年6 月发出《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指出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稳妥,避免损失,特别要避免大的损失的指导思想,把加快发展的注意力集中到深化改革、转换机制、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上来。《意见》提出了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稳定金融形势等16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措施。11月,又发出《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制定了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等12项重要政策措施。这两个文件对于有效地解决投资和消费增长过快、金融秩序混乱、物价涨幅过高等突出矛盾和问题,扭转农业徘徊局面,夺取农业连年丰收,使整个国民经济进入适度快速和平稳发展的轨道,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决定》第一次提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决定》把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个文献,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是我国九十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表明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五年来,按照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农业改革和计划、投资、流通、住房、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都有新的进展。
    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党中央总结改革十几年来的基本经验,江泽民同志在1994年初提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和“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20字方针。党中央在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九五”计划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10年的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文献中,党中央首次提出实现奋斗目标的关键是实行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江泽民同志在全会期间几次发表讲话,对邓小平同志设计的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作出进一步的阐述,同时对九十年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思想作出系统的论证。特别是在题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重要讲话中,精辟地阐述了九十年代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二个重大关系,明确提出了正确处理这些重大关系应当坚持的指导原则、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经验、新的实践所作出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
    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九十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党中央特别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十四大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调查研究。江泽民同志1995年5月、6月在上海、长春召开的企业座谈会上和1996年5月4日在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四省市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特别是1997年5月29 日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问题;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它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解放思想,坚持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其是非得失的标准;搞活国有企业,必须尊重实践,鼓励探索,允许试验;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要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等等。这些重要观点,对于统一全党的认识,指导和促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加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