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

叶剑英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久经考验的忠诚战士。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是长期担任党和国家、军队的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建立了丰功伟绩。为了纪念这位伟人的百岁华诞,谨作此文以表深切缅怀之情。
    一、“吕端大事不糊涂”,在中国革命的几个关键时刻为党为人民屡建奇功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是宋朝大臣,“大事不糊涂”,本是宋太宗称赞吕端的)这是毛泽东生前送给叶剑英的两句话,也是对他一生重大贡献的高度评价。这两句话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呢?1994年7月5日,笔者和广东叶剑英研究会的黄特伟等同志去拜访薄一波。薄老有一个很好的说明:叶帅一生对党有很大贡献,最大的贡献是两件事:一件是长征途中将张国焘命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的“密电”及时报告毛主席,保证了中央和中央红军按原定方向北上,挽救了党和红军。记得1959年的一次中央会议,从北戴河回北京继续开,毛主席把我在北戴河会议上的发言加以修改后,要我在会上再讲讲。当我讲到旧戏中王佐断臂“为国家尽忠心,昼夜奔忙”时,会场上气氛活跃,几位同志插话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等等。毛主席有感,突然兴奋地站起来讲:剑英,我送你一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主席又说:“吕端大事不糊涂,剑英足以当之!”我听了,觉得这句话讲得最为贴切,在座的同志也都有同感。另一件是粉碎“四人帮”。在这场斗争中,他是核心人物,办了一件大事。当然还有其他的事。
    叶剑英获取张国焘的“密电”的具体经过是: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8月在毛儿盖开会,决定红一、四方面军分左、右两路过草地北上甘南。但率领左路军的张国焘拒绝执行中央的北上战略方针,9月9日密电陈昌浩等率右路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时任右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获取张国焘的密电后,立即秘密赶到中共中央驻地向毛泽东报告。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迅速脱离险境。毛泽东后来屡次称赞叶剑英在关键时刻立了大功。
    1935年,毛泽东在哈达铺,向陕甘支队干部说,一、四方面军分家时,剑英给我送了电报,立了一大功。1937年3月21日,毛泽东在有张国焘等人在场的延安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张国焘一到毛儿盖就反了,他就在这里大开其督军会议,用枪杆子来审查党中央路线。”接着,在谈到左路军和右路军的问题时,毛泽东说:“叶剑英把秘密的命令偷来给我们看,我们便不得不单独北上了。因为这电报上说:‘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当时如果稍微不慎重,那么会打起来的。”这里将“密电”的内容、危害和来龙去脉讲得很清楚了。1967年夏天,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曾与杨成武谈起此事,摸着自己的脑袋,风趣地说:“叶剑英同志在关键时刻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个了。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1971年8月28日,他在长沙同高级干部谈话时再次谈到:“张国焘搞分裂,发个电报给陈昌浩、徐向前,里面说,要坚决南下,否则就要彻底解决。当时叶剑英同志当参谋长,他把这个电报先给了我,没有给陈昌浩、徐向前,我们才走了的,不然,我们就当俘虏了。叶剑英在这个关键时刻是有功劳的。”
    其他的中央领导人,如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小平、陈毅、聂荣臻、张闻天、秦邦宪、王稼祥、杨尚昆、邓颖超等都曾证实和赞扬叶剑英这一历史功绩。
    当然,正如薄一波指出的,毛泽东用“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句话来赞扬叶剑英,不单指长征途中及时报送“密电”同张国焘作斗争这件事,而是从广义上,指叶剑英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在党历史转折的危难关头,总是忠贞不渝,洞察局势,把握方向,机智果敢,力挽狂澜,对革命事业一再作出重大贡献。例如: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在广州蒙难之际,叶剑英毅然与陈决裂,挺身而出,率部誓死保卫孙大总统。再如,1927年4月,在蒋介石叛变革命的关键时刻,时为蒋任命为新编第二师代师长的叶剑英毅然与蒋决裂,投奔共产党。又如,1927年7月,在中共中央秘密策划和加紧进行南昌起义的紧急关头,时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的叶剑英获悉汪精卫、张发奎等密谋诱骗贺龙、叶挺上庐山加以逮捕,阻挠起义,便火速下山通知贺、叶,并通过“小划子”会议商量对策,保证起义顺利进行,取得成功。又如,当南昌起义失败,汪精卫下令张发奎等派兵追赶,企图消灭南下途中的起义军的关键时刻,叶剑英向张发奎“献策”,力阻不追,结果保证起义军顺利开往广东,准备参加广州起义。其他如广州义举,到敌人心脏里暴动;西安事变,藏身张学良公馆,多次密谈,促成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再度合作;辗转奔波为抗战,身居虎穴,“舌战群儒”;顽敌重兵压境,延安危急,巧设“空城计”,转危为安;在北平军调谈判斗争400天,不辱使命,等等。在这些重大历史关头,叶剑英曾经历多少惊涛骇浪,遭遇多少迷雾暗礁,但他始终能把握正确航向,大智大勇,一往直前,化险为夷,做到“大事不糊涂”。我们要向叶剑英学习,像他那样,在政治原则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决不妥协,决不退让。这里一个关键在于“忘我”,只有“无私”才能“无畏”,大事当前,首先考虑的是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利益,“大事不糊涂”,在个人利益上不计较,即“小事糊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英勇拚搏,取得胜利。
    二、“矢志共产宏图业”,为革命理想刻苦攻读,学而不厌
    叶剑英最值得人们学习的思想和品格之一,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为此而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他在纪念王杰的一首诗中写道:“一朝闻道夕能死,道在行言领袖中。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这首七绝是歌颂王杰同志立志为共产主义献身而刻苦学习马列、毛泽东著作的。其实,我们也可以看作是叶帅自己的真实写照。他一生中,始终坚持孔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学习精神,为“闻”革命之“道”,刻苦攻读革命导师的著作,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从青年求学时代起,叶剑英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也涉猎一些西方文化启蒙教育的书籍。辛亥革命后,他更多地阅读孙中山的著作,接受孙中山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十月革命以后,他从接触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逐步走上接受马列主义的道路。这条道路是漫长和曲折的。叶剑英回忆自己通过学习,找党入党的坎坷历程说:1920年打下广州,那时就可以读到列宁传记了。我最初读过克鲁泡特金的东西,后来才逐渐从无政府主义转到共产主义。我感到国民党不行,享乐腐化,必然失败,共产党朝气蓬勃,必然胜利。经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了共产主义世界观,懂得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懂得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要代替它,如同资本主义必然要代替封建主义一样。这样,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就始终坚定不移了。他后来写过一首《题画竹》的诗:“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这可以看作是叶剑英这一段历史的小结。他就是这样,经过读书学习和实践比较,从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从一个国民党左派的高级军官转变成为献身无产阶级事业的革命战士。
    叶剑英学习不是一般的阅读浏览,而是发扬“攻关”精神。正如他在“攻关”诗中写的:“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学习研究的各个领域,他所倡导和发扬的正是这种求知若渴、知难而进的攻关精神。他的办公桌上有一个座右铭:“抓紧时间工作,挤出时间学习,偷点时间休息”。在那翠柏红枫、藏书数千卷的二号楼里,他孜孜不倦地攻读各种书籍。马列经典、诸子百家、诗词歌赋,应有尽有,无所不读。“书丛藏醉叶,又是一年秋”。这位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有“儒将”之称的“书迷”,年复一年,刻苦钻研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特别用功精研毛泽东的军事著作,深刻领会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思想。我们看到,在他反复攻读过的《共产党宣言》、《自然辩证法》、《国家与革命》和《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军事文集》等著作,无不画满了圈圈、杠杠、点点和眉批。他把读书的零星心得集中起来,写成笔记和文章。除了政治理论书籍之外,他还攻读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学习外文,特意聘请专职文化教员学习数、理、化,像一个小学生那样尊师重道,重新补课。他经常用“力戒骄傲”四个字约束自己、教育别人。他引证古语说,“满招损,谦受益”,“良贾深藏如虚,君子盛德若愚”,一个人不骄傲自满,才能把人家的一点一滴的水珠加进自己罐子里去,时刻感到不足,才能欢迎人家的批评与建议。他到晚年还认为自己脑子里的科学不够多,还是要爬山,爬“科学的大山”。
    学以致用,学习理论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叶剑英和当前有些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不学”的态度截然相反,他非常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岗位上学习。他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典范。遇着问题,他就向革命导师请教,弄通革命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解决各种问题。即使在“文化大革命”那样艰难复杂的境况中,在被打成“二月逆流”的日子里,他依然坚持攻读马列,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处理各种复杂、棘手的问题。有一段时间,“造反派”指责他是“老右”、“老机”,“大字报”铺天盖地而来,而他稳坐在自己的西山住所,排除一切纠缠和干扰,埋头攻读马列经典著作,希望从“老祖宗”那里得到新的启示。针对当时社会上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他重读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特别对其中第二、五章反复钻研,并要秘书摘编有关论述,印发给工作人员。大家一起学习,“温故知新”。他从马列著作中吸取了力量,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智慧。陈毅元帅来到西山叶剑英住处,看到他和办公室人员认真研读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的情景,连声叫好,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和钦佩。1969年冬,年过七旬的叶剑英被迫“下放”到湖南长沙、岳阳、湘潭等地,含冤受屈,受尽林彪及其追随者们的冷遇和折磨。在此期间,他虽然身处逆境,年老多病,儿女失散(有的在监,有的致残),但仍泰然处之,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学习精神。每天坚持读马列、毛泽东著作和古典文学,学习英语,坚持锻炼身体。心有所感,则吟诗填词以明志。1970年端午节,他遥望汨罗江,凭吊屈原,写道:“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息有婵娟。行廉志洁泥无滓,一读骚经一肃然。”他设身处地,想起屈原当年的流放生活,以“行廉志洁”来鞭策自己。
    勤奋出天才。由于叶剑英长年累月地勤奋学习,博览群书,涉足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学、外交、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阅读古今中外许多大家名篇,使他学识渊博,阅历丰富,视野开阔,多才多艺,硕果累累。近期出版的《叶剑英选集》虽然只收录了他各个时期的部分代表作品,却反映了他最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有许多解决中国革命、建设问题的带有创造性的见解。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客观真理,学习他“笃信力行依真理,不移不屈不苟同”的品格。这些文章丰富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成为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剑英学习和实践的光辉成就,还突出地表现在诗词创作方面。在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余事付讴歌”,宵旰忧勤,口吟笔耕,留下了大量的优美诗篇。他的诗词独具一格,意旨宏深,气势磅礴,语言瑰丽,韵味醇浓,格律严谨,风格豪放。在许多诗作中,他把革命理想熔铸于现实的形象之中,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这从已问世的《远望集》和《叶剑英诗词选集》所收录的170余首旧体诗词中可以窥见一斑。这些诗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信笔写来,绝唱连珠,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具有丰富的感人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不仅脍炙人口,广泛流传于国内,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叶剑英这位元帅诗人,确实不愧为享誉中外的诗词大家。毛泽东赞誉他善七律,说他的七律与董老的五律齐名。
    三、“不计浮名不畏难”,鞠躬尽瘁,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奉献一切
    “不计浮名不畏难,从无艰险落君前”。叶剑英这两句怀念陈赓将军的诗,也是他鞭策自己的自励铭。记得1980年12月13日,当我们编写叶剑英传记的几位同志访谈时,他谦虚地说,我没有做什么,从未让人写过传记,并当场书赠晏几道的词:“学道深山空自老,留名千载不干身。”纵观叶剑英的一生,的确是伟大而又平凡的一生。说他伟大,是因为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说他平凡,是因为他和常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既有顺心如意的时候,也有遭难倒霉的时候。他常把自己摆在“平凡”的位置上,受宠不惊,受辱不屈,受挫不馁,静如处子,稳如泰山。他常对身边的同志说:“我在党内是个打杂的,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在个人职务待遇上,他也曾有过几次大起大落,但他任劳任怨,能上能下,不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能团结众人,相安共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从不为“浮名”所诱,从不为“实利”所累。
    叶剑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敢于和善于“收拾残局”。他很欣赏广东潮州韩愈祠中一副对联:“凭栏望,韩夫子庙,如此江山,争让昔贤留姓氏;把酒吊,马将军墓,奈何天地,竟将残局付英雄。”叶剑英常常受命“收拾残局”,也可以说是位“收拾残局”的英雄人物。远的不说,就说1971年林彪“仓惶北窜埋沙碛”之后,谁来收拾这个叛徒在军队留下的“残局”?毛泽东第一个想到的是叶剑英,授命他重新主持军委工作。他果然不负重托,和几位元帅一起立即采取一切措施,清除流毒,恢复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使“钢铁长城”更加稳固。至于人们交口称赞的1976年粉碎“四人帮”,更是临危受命,“收拾残局”,一举成功。
    粉碎“四人帮”以后,叶剑英在一片赞扬声中表现非常谦虚。他从来不谈自己的功绩,从来不强调个人的作用,总是把这场斗争的胜利归功于党和人民。当有些人建议他主持全党全军工作时,他强调自己不熟悉地方工作,坚辞不受,表现了他“不计浮名”的高尚品质。他回顾这场斗争说:“政治局全体同志除‘四人帮’外,同‘四人帮’的斗争,思想是统一的,认识是一致的,决心是大家下的。”他几次提到其他同志在这场斗争中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多次表彰参与这场斗争的无名英雄,说他们给党、给国家、给人民建立了很大的功劳,并同他们合影留念。他说,后人想问党这段历史,可用毛主席的一句诗来回答:“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是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当他80寿辰之际,邓小平和徐向前、聂荣臻、粟裕、王震等同志向他祝寿,表彰他的功绩时,他在《八十书怀》诗中,说自己“八十毋劳论废兴”,喜看“长征接力有来人”,感怀“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这又该是何等谦虚谨慎啊!
    叶剑英晚年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他作为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不顾自己年迈体弱,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洪流之中。他关注国家经济、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心系香港、澳门、台湾,企盼早日回归。他以耄耋之年,风尘仆仆地奔走于祖国大江南北,多次到山西、陕西、广东、浙江、湖南、湖北等地深入工厂、农村、海岛、军营调查研究,具体地考察和指导各地的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呕心沥血,日夜操劳,为民造福,为党分忧。
    叶剑英虽然有着为党努力工作的愿望,但生命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考虑到自己年老体弱,几次要求退位,主动让贤。1982年9月6日,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会议上,叶剑英发表重要讲话,说道:“我们的党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党。经过这次大会,将有一批年富力强的同志,走上中央的领导岗位和其他领导岗位,这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我们老一辈的同志,看到这种情况,由衷地感到喜悦。唐朝诗人李商隐曾经用‘雏凤清于老凤声’的诗句,称赞他的后辈的诗才。意思是说,后来者居上,年轻的会超过年老的。可以说,这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基本规律。”他接着说:“我今年八十五岁了,年老多病,做事已力不从心,从党的事业着想,我曾多次要求退出领导岗位。在中央没有决定我退出之前,当尽力而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先后写信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中共中央,请求不再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和中共中央委员。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同意他的请求,并给他写了致敬信,高度评价了他的光辉业绩。信中表示:“我们深信,您对党和国家作出重大历史贡献,将为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所永远铭记。您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献身精神,您在复杂的革命斗争转折关头表现出来的非凡的革命胆略,您好学深思、勤奋工作、照顾大局、团结同志的高贵品格,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叶剑英元帅离开我们整整十个年头了。望远忽不见,悠悠心永怀。为了学习他的高尚品德,继承他未竟的事业,让我们再一次默诵他的诗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