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从事历史地图工作的回顾


    欣逢我所建所50周年所庆之际,是我来所的25年。在这期间我的主要工作,是从事历史地图的编审。加上来所之前,有一段时间,也是从事这种工作。近来回想了过去做过的工作与翻阅了过去参考过一资料及看了些过去未看过的资料。同时也发现过去在工作中的失误处。现简要地写五个方面 。
    一、            历史地图的性质
    历史地图的含义有些辞书和图集上刊有说明。有定为专题地图的;有定为专题地图与普通图并列的。这要看图幅、图册、图集的具体内容而定。如《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第一次世界大战地图集》(1970年),则属于专题历史地图。如《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历史地图》、《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日本历史地图》之类,则属于普通历史地图。尤其是五部国家地图集,从它的内容而言,都是属于大型的、综合性的普通地图集。这在国家地图集的总序中已有:国家地图集具有百科全书性质,是大型的、综合性的国家级科学参考地图集。陈述彭院士在他的著作中,曾几次提到国家地图集以它的内容而论,为大型、综合性地图集。
    历史地图的分类有多种方式,混而言之,有桌面图(图幅、图册、图集),插图、陈列图、展览图、旅游图、教学图、书报插图等。一般重视桌面图的质量,应当各种类型图的质量都要重视。
    从历史地图所属学科而言。则分别属于地理学、历史学、地图学的分支,各有其侧重点,不能一方面强调其属性的重要。所以有称其为边缘学科的。将来也可能发展成为历史地图学。
    二、            历史地图的底图
    在室内阅读各种各型地图时和到外面参观浏览各种陈列图、展览图、旅游图时,看到有的图上的错误中,有的则与所采用的底图有关系。如采用的底图,即有一处或几处错误,在引用时,没有发现订正。便据以编制或转用时,错误便随着而来。由此可见,底图的质量是很重要的。
    作为历史地图集来说,它的地理基础底图,更是重要,并有其特点。因而它的底图,应从大比例尺地形图上或优质的普通地图集上,侧重地将地貌、水系、居民点、经纬线选取在底图上。在居民点方面,可增加一些历代常用的地点。居民点定位时,要特别注意古点、古今同点与河湖海岸、经纬线的关系,以便据以编制内容。
    过去有些历史地图集,很多是直接采用一般今图为底图。例如原拟重编改绘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时,只拟根据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所用的《大清一统舆地图》底图,改为用今图加以编绘成的底图,在其上编制重编改绘的内容。经先后编绘过三次底图,都感到不合用。这时“杨图委员会”考虑到与其重编改绘杨图,不如新编一部《中国历史地图集》。为了新编这部图集,更要编绘一份合用的底图。为了编绘好这份底图与这部图集的制图工作,于是杨图委员会请哲学社会学部和国家测绘总局共同向上级建议,在国家测绘总局系统内建立制图机构。上报后,经上级批准,于1960年在测绘科学研究所经筹备成立了历史地图室。首要的任务,即是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专用的底图,称为第四次编绘的底图。这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序言中业已提及。新编的底图分图,是根据当时大比例尺地形图,逐步缩成,在其上还增加些常用的古地点。另编绘了总图,经制版印成淡棕色素图,供编稿、抄清、制图用。此项工作,由14位工作人员,花了三年时间完成。图集使用这份底图,编制了内容。出版以来,底图与图集,从评介中经受了推敲。有称底图是采用高精度的今图为底图的。当然这份底图和这部图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以后修订。在编绘这份底图中,谭其骧、尹达都到历史地图室视察与讲演过。白敏、曾世英和测绘所长陈永龄院士,都经常在关心、指导这份底图的编绘。
    热心领导历史地图事业的尹达,在编绘第四次底图和编制《中国历史地图集》过程中,他都很关心外,我们还经常谈起,希望以后能由历史地图室或其他机构能编绘一套常用的、几种比例尺的中国历史地图基础底图,以供有关方面应用。其中重要朝代可编绘得详细些,以供编制断代史的疆域政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地图用。这种底图除供应上述历史地图使用外,诸如辞书、志书、史书、博物馆、展览馆、旅游点以及报纸刊登历史事件附图时,都可以采用。这些方面采用这种底图时,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经费、时间,更重要的是能保证基础质量。尹达这种意见,得到好多有关人员的赞同。
    如果不专门编绘历史地图底图,亦可采用优良的、内容详细的今普通地图和实测的地图为底图。印成淡色,于其上编制历史内容。如《西安市历史地图集》、《中国历史地图》、《日本历史地图》。如于其中有所删简时,要注意前后幅的相互关系,避免出现差误。有的图在转绘删简时,即出现过走样。
    著名的世界历史地图集《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对其优缺点,有些读者曾有所提出。在底图方面,则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水系方面。
    三、            历史地图的编制
    这里仅述我来所后参与编审历史地图的简况与随之而来的感受部分。一般编制地图的程序不述。
    1、《中国史稿地图集》。这部图集郭沫若主编,在尹达的主持、领导关心下,作为配合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这部通史,以供读者左图右史地阅读;同时也为了供大专院校历史专业和中学历史教师等参考之用。在编制过程中,得到林甘泉同志经常的指导与关心,由陈可畏同志等进行了编制工作。我来所后,也参加了此项工作。图集分为上下册,是一部综合性的普通历史地图集 。在山、水、居民点、疆域政这界等方面,采用了古今对照。出版后得到《光明日报》等单位和个人的评介及有关方面的奖励。出版以来,发行量较多。郭沫若为这部图集题了图名,尹达写了前言。
    图集在内容上,由于在编制和审校修改过程中,不够周详,还存在一些待修订之处。如元都城,有的幅注的是大都,有的幅注的是大都路。对此问题,曾查阅了几部图。如《历代舆地图》等,注的是大都路;如《北京市历史地图集》等注的是大都。又如成都古点位,记得我审校时,见到有放在府河东岸的,在审校纸上注有改为移放到府河西岸。现上、下册上,有不少图幅,仍放在府河东岸,这虽有多种原因,其中经我审校未改的有。而经我审校未看出来的成都点等并造成了错误的也有,于此我感到内疚。
    2、《中国矿冶历史地图集》这部图集、黄盛璋、刘宗弼两位主编。经申请得到社会科学基金会的基金,列为历史所的课题。在张弓同志的指导、关注下,经过十多位同志的集体编制,完成了可复印的清绘稿。现予简介:
    《国家历史地图集》中有矿冶部分,黄盛璋同志编稿,在祥本上只是按朝代以总图表示为主,每朝各种矿冶符号都集中在一幅图上。本图集则视一朝项目的多少,分为一项一图的,几项一图的。如唐朝便有10页图。图上所表示的项目,全图集总计有金、银、铜、铁、锡、铅、煤炭、石油、硝、矾、水银、朱砂、盐、碱、石膏、石墨、滑石、硫黄、雄黄、云母、玛瑙、碧甸子等23项。图集为16开本,分幅有单页一图、双页一图和单页或双页多图的,也有一项多幅的。一项一幅,则为主要的。共98幅,114页。图上只表示与项目有关的地点、地物、地名。不相关的点名不表示。矿冶地点,县级以上的和县级以下的都作了表示。为了便于读者了解矿冶所在地与今地的关系,能对照的都作了古今对照。其中古今同名同点的,则于古名下用今色绘辅助符号“-”表示。本图集是一部几方面可用的工具书。是一部历史自然专题地图集我们的试行编制。
    3、协作与管理:历史地图在编制过程中,协作与管理,也都是重要的。有时因协作与管理不当,产生了争吵,是常有的事。严重的往往影响到编制的进程。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不按协议行事,不按计划行事或彼此间处理不够协调等。
    在编稿与制图方面,编稿人员与制图人员相互协作的关系,不仅是前后工序一般衔接的关系。有时已定的图稿,在制图过程中,不仅已有所修改。有时印成样张后,作者看到成图的全貌,觉得还要修补一些。定稿后不断修改,往往造成制图人员、制版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精力,去修改有关图幅、图版。因此制图、制版人员常有意见,曾有作者大笔一挥,制图、制版人员便要跟着忙得团团转之类的话。为了这类矛盾,当时白敏看出问题所在,曾提出:在编制地图过程中,如能够做到作者是编图专家与专业人员,同时他们也要是制图的行家;制图专家与制图专业人员,同时他们也要是编图的行家,则协作中的矛盾,可以减少了,协作的关系也改善了,地图的质量也随之进一步提高了。但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为此,在协作的各个方面都宜强调互相多了解,互相多尊重,互相多学习,互相都做好本职工作。
    地图管理工作,在出版单位,一般都是严格的。我在地图出版社工作时,对此是深有感受的。我在测绘所时,对历史地图室的管理,在执行所的安排、处理室的工作中,将年度计划、月度计划,各人的工作日记,都注意管理好,每月进行统计,做到有条理地完成任务。来所对室务和郭图的管理,我和陈可畏同志的分工我是:图幅编稿人员的安排、样本图幅有时的调整,年度月度计划的进度等。这些管理任务,都能完成。在管理编制矿冶图进度时,根据参加人员是业余的、兼做的、分散的情况,除总进度外,是分别制定分工进度的。参加者都能完成各自的进度,直到清绘稿的审校完毕。除黄、我外,凡参加者都按预定的报酬数额和投入的工天,按时付予。我几度参与历史地图基层的管理工作,虽然对自己的要求是认真、仔细的。但在有的环节上,也有处理不周、不当之处。以上请所领导和室同志指正。
    4、历史地图上的错误:曾听到过“没有那本地图没有错误”。事实上确是如此。错误有轻微的,有重要的;有少、有多的。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编图的、制图的、资料的、底图的、转用的等。这在册图、挂图、陈列图、展览图、旅游图、教学图、书报插图图上都有过。其中有的图需要引用已出版地图时,原有错误,就随着带过去了。例如元都城缺大都或注成大都路,大概就是引用的。又如成都古点位置与府河的关系,有些历史图上有错误。在一般地图上以及近年来出版的有的地图上也有错误的。这在古今对照部分,还将较详细地提及。历史地图一般的册图、地图集和有系统性挂图、插图等,前后、左右、上下图幅间的关系,都要注意其系统性,消灭错误方面。所以在编稿、制图、审校各个环节的工序上,要多注意消灭错误。这是经常性的工作,也是行之有效的基本工作。
    四、历史地图的古今对照
    过去历史地图上的古今对照,多以疆域政区为主,兼及山水。现略述山、水、点、线方面。其中点写得多些。
    历史地图上的古今对照在我国源远流长,已1200多年。唐贾  在编制《海内华夷图》时,把一些地理名称,古今分色并注,“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这种古墨今朱古今对照方法,是历史地图编制上一种创举。后世我国疆域政区沿革地图,多采用这种方法。并有所改进。到了近现代,不仅我国政治历史地图,有采用这种方法的。在历史自然地图如杨守敬的《水经注图》、张修的《中国历史地震图》黄、刘的《中国矿冶历史地图集》。日本的历史地图,也有采用这种方法的。
    所见到的历史地图中,有采用古今对照的,有的没有。采用古今对照的,在内容和方法上,各图也不尽一样。例如杨图是一部疆域政区为主的。以《大清一统舆地图》为底图,用古墨今朱套印,古今(清)政区全对照,山川等也有所对照。又如《水经注图》将《水经注》上1200多条水道,用古墨今朱套印,并注了名称。谭图1、谭图2、郭图,都采用了古今对照。程、徐的《中国历史地图》部分采用了古今对照。他如侯图与《新编郑和航海图集》、日本的《日本历史地图》等,也采用了古今照。还有陈列图、展览图、书刊插图等,也有采用古今古今对照的。以下分为、山、水、点、线四个部分举例叙述。
    1、山:为了山名的古今对照,近又查阅了过去经常接触到的一些主要的山,如阴山、大青山、杭爱山、太行山、秦岭、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积石山、巴颜喀拉山、喜马拉雅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外兴安岭、长白山、燕山、大巴山、大别山、武夷山、武陵山、南岭、泰山、华山、嵩山、恒山、衡山、珠穆朗玛峰、汗腾格里峰、玉山等。这些山名,却很少是古今对照的。其中对照得较好的,只有秦岭、阿尔泰山等。这种情况,有待分析。
    2、水:历史地图上水系的古今对照。在谭图1上有古今海岸线变迁的对照。很多方面,都在引用。其中在河湖等对照过,比过去的图,又有了考据增订。我在编审图稿,尤其在校改几种图稿时,常据以校改。其中在珠江三角洲部分。各时期岸线的绘法,与岛屿的关系,及与前后左右幅度有的关系,有时不免出现难于对照得好的情况。长江三角洲部分。有时对照起来,也要注意相互间的吻合,如崇明岛形之类。黄河三角洲部分。如多次改道的走向,与今河的对照及与其他专业图上改道图的相互关系上,在审校时,也要有所注意与考虑。
    在河流对照方面,在黄河流域,如何套一带、包头到托克托一段,潼关一带,汾河太原西南一带,在编审时都在注意其绘法及与前后左右幅的关系。在校改时要指出、绘出其不合部分。长江干流各个时期宽度的变化,江中沙洲大小的变化,湖口形状的变化,各朝各幅之间存在有些不同的。在他图、他书引用时,有引用错了的。有在复制中随着有所错的。在长江支流如赣江、汉水、资水的上源,岷江的内江成都以上的走向等问题,在据以审校时,也出过一些情况。
    淮河流域中最大的支流颍水。有的图上,在临颍以南古今分流部分,有辨别不清,误接汝河,将汝河误绘成颍河上流的。在审校时,对颍河正源和它的流向,都要注意细对其对照关系。
    海河流域,谭其骧有文、图的改定。古今对照得清楚。在谭图1和其他图上,对海河水系的古今对照,都绘有图,在复杂的海河水系中,各时期又有所变化的情况下。在据以引用时,稍一不慎,便会有绘错的地方,增加了审校的难度。其中漳河源的表示,前后朝代与上下左右邻幅,亦有不一致的地方。
    在古河的表示上,有一种情况,如某河甲朝有记载,据以表示了。到了乙朝无记载,便不表示;到了丙朝,又有记载,便继续表示。以记载为根据,虽然有其理由,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河流在人类没有记载前,虽已客观存在,但因没有记载,不可以推论作表示,但在甲朝、丙朝有记载,分别作了表示的情况下,乙朝当然也已存在,既已存在,并已有记载,则作为存在的表示,应是可以的。这个问题在过去已提过,于此再提及。以灵渠而言,在谭图1、2上,自秦开始绘有古今同,没有间断。可见已开始见诸记载后,除有特殊情况外,是可以不间断的。
    现对赣江源的选取与对照谈一些:今江西省最大的河流赣江,由南向北流,经  阳湖入长江。其南方在历史上的主源有章水、贡水,章水源在省西南境。贡水源在省东南境。这二水在唐时,章水曾名贡水,贡水曾名章水。有的朝代,还有过其他名称。贡水支流有桃江、梅江、湘水等。在编审中,翻阅过一些历史地图集、册和书中插图。如杨图、谭图1,程徐图、水经注、水经注图以及今图等,对赣江源的选取,有些表示得合宜;有些则表示得有些混乱。赣江章、贡二源和贡水支流见诸记载,绘成古今同的。是先有章水,后有贡水。有了贡水后,于是有了章、贡二水并列的表示。再后贡水支流桃江、梅江、湘水等出现于记载后,除有表示章水、贡水并列的外,有单表示章水的,有单表示贡水的,有绘章水、贡水至梅江、湘水的,有绘章贡二水如桃江的,有绘贡水和桃江的等等。水经注上是章贡二水并列的,水经注图上章贡二水是古今对照的。章、贡二字合成赣字,则与赣江、赣州有渊源。章水又是这一带南北交通上自南向北,循浈水而上,过梅岭顺章水而北和自北向南,溯章水过梅岭下浈水南行的通道。自古以来,这一段不但是南北往来的交通要道,也是军事上的要道。如汉初平南越,楼船将军杨僕,即是循的此道向南进军的。此道除在历史图上有表示外,今图上的表示也是清楚的。诸如大余县南面有梅关乡,南雄县北面有梅岭镇、梅岭村。梅岭上有大、小梅关,有323国道经过。梅岭高700多米,岭上的梅花树,春来开花时,在气候上显出了南枝先开、北枝后开的景象。所以在历史地图上,是以章、贡二水并时为宜的。为了解赣江源的表示,查阅有一百多幅图。
    3、居民点:古今地名称对照注记,是一些历史地图上古今对照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疆域政区图。点名有古今同点同名、古今同点异名、古今异点同名、古今一点多名之类。
    古今同点同名方面:从好几部历史地图上看来,互有不同,如杨图、谭图、郭图等有的政区地名是全对照的。但有的在古今同名同点的,只注古名,不注今名的,有的在同名的古名下用辅助符号“……”表示的。未表示中有因图面过密的,这可以用辅助符号处理。如不注,也不用辅助符号,就辨别不出,那些地名是古今同点同名的,这不仅影响了读者和转用者,也影响了全图的系统性。
    古今同点异名方面:在很多历史地图上,都是分别注出的,其中也有在注法上不尽一致的。
    古今异点同名方面:一般历史图上,都是分别注出的,有的相距较近,有的相距很远。相距较远的,近几十年来,逐渐多起来的。主要出现在县级的区名上。如城区、城关区、城中区、市郊区、郊区等十余个重名的。重名数多的达十多个。这是现代历史图上,政区地名不同点重名的新情况。
    古今一点多名方面:在这方面有几种情况。如秦都城,注有咸阳、内史两个名称。注两个名称是相当多的。如三国蜀都,注有成都、蜀郡、益州、今成都四个名称。如唐都,注有长安、西京、京兆府、万年,亦是四个名称。如唐北都,注有太原、太原府、北都、晋阳、河东节度使五个名称。如金都注有中都、大兴府、大兴、宛平、今北京五个名称。如元都注有大都、大都路、大兴、宛平、今北京,也是五个名称。
    古居民点定点方面:在历史地图上古今居民点,在定位的相互关系上,有极少数欠正确的。不仅直接影响了读者,也影响了转用后的读者。就有的图所见。如北京点与北纬40度的关系;绍兴点与北纬30度的关系;在北回归线上有的点偏离了北回归线。又如武汉古今点与长江、汉水的关系;襄樊古今点与汉水的关系;福州古今点与闽江北岸及与南台岛的关系;厦门古今岸与陆上的关系;成都古今点与内江的关系等。现以成都古今点与内江的关系为例述于下:
    今成都点位于今四川省中部偏东南,在北纬37度南,东经104度东,跨府河东西岸。府河又称内江、锦江。在建国以前的成都点位,应根据历史时期成都点位所在的位置绘出。成都点位的出现,始于西周,成都名称的出现在战国时期。自此以后,成都的点位,在历史地图上出现时,应都绘在府河西岸。在近二、三十年来,成都市区,向府东岸发展很快。以至成都点位,由府河西岸,成为跨府河的东西岸,因而它的点位符号,改为跨府河。古点则成为今点位河西的部分。在古今点位都表示时,古点位绘在今点位河西原来的位置。为此在今后出版的历史地图上,采用古今对照时,宜改用上述办法。过去,成都的点位,既然是在府河西岸,但已出版的历史地图,却有不少绘在河东,转用者亦随之绘在河东。也有在建国以前绘有跨河的。连近来出版的地图,亦有绘在河东而不是跨河的。但近来出版的地图,跨河的是多的。古点定在河西的,也是有的,见四川省地图册等。我过去在工作中,为成都点位的正确定位,先后翻阅过一些书图,以至到最近,总计在二百多次。回忆在成都工作的年代里,曾几次沿府河一些地段走过和过风雨桥到过河东,登过望江楼,瞭望了府河的南流。曾两次临近府河上流到过灌县。其中一次是清明节骑自行车去的。清明节是内外江分流开坝时间,观礼的人很多,主持人拉开了玛杈,岷江水向内外江分流。走过竹索桥。远看到金刚堤上竖立的“深淘滩低作堰”六个大字。细看了飞沙堰、宝瓶口。参观了二王亩。都江堰工程经过先人的治理。使成都平原人民二千多年来享尽天府之国之福。
    4、疆界线:历史地图上,主要的界线有古今疆域界线和一级政区界线的对照。随着各个朝代统一的、分立的疆域政区的变迁,对照也随之变化。在谭图1,未出版前,对照都是当时统一的或分立的王朝统治的疆界线为主,没有包括我国是五十多种民族共同建立的疆域范围在内,这是不合历史事实的。为此,从而改为以今天的疆域界线为各历史时期的疆域范围进行对照。经过这样合乎历史发展情况而定的古今疆界对照,所有历史图都采用了。这是一大发展。一级政区界的对照,随着今一级政区界的变化进行对照。在比例尺小的历史地图上,一级政区界就不对照了。对古今疆域界线的对照,要求是严格的,不能绘错。有的历史地图上,部分地区、有绘出县、区界的。
    五、历史地图上专名通名注记
    注记是历史地图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加上注记的古今对照更显得相互间关系的复杂。注记有专名、通名之分。有的在专名中即包括有通名。有的使用久了也有成为专名的一部分,后面又加上通名的。通名在历史政区图上,名称类型是繁多的。同一个时期的多相同,但也有不同和不合适的。我在工作中曾向曾世英请教与多次交谈过和先后参考过杜祥明、华林甫等同志的著作。在历史地图上,除都城外,政区等级各朝多少不同,有二级的、三级的、四级的五级的。以下将都城专名的注记与古今对照;一级政区专名、通名、注记的古今对照;县级专名、通名的古今对照三个方面举例述于下:
    1、都城专名的注记与古今对照;历代都城的表示,都是以显著的符号与以古今专名注出的,另附以有关的地名。也有很少数是专通名并注出的,另附以有关的地名。也有很少数是专、通名并注,另附以有关地名的。以下从五部地图上看来,有各朝都是用一个专名的;有一个朝代用两个专名的;有一个朝代用专、通名的,如南宋临安府等也有于临安府外另加临安专名的,与今对照时则用杭州专名,猶如金中都今北京一样。由此,凡古今都城对照,都应是专名对照。
     
    五部历史地图上都城名称的注记与对照
    

    都     图
    城  名
    名
    朝
      代
    名
    

    顾章图
    

    谭图1
    

    郭图
    

    谭图2
    

    程徐图
    

    备注
    

    秦
    

    咸阳今名无
    

    咸阳今名无
    

    咸阳今名无
    

    咸阳今名无
    

    咸阳今名无
    

    

    西汉
    

    长安
    

    长安
    

    长安今西安部分
    

    长安
    

    长安
    

    

    东汉
    

    雒阳
    

    雒阳
    

    洛阳
    

    雒阳
    

    雒阳
    

    

    西晋
    

    京兆
    

    洛阳
    

    洛阳
    

    洛阳
    

    京兆
    

    

    隋
    

    东都今洛阳市
    

    东都今洛阳市
    

    京师今西安
    

    东都今洛阳
    

    长安
    

    

    唐
    

    长安今西安
    

    长安今西安
    

    长安今西安
    

    京城今西安
    

    长安
    

    

    西京今西安
    

    京师今西安
    

    京师今西安
    

    上都今都西安
    

    

    

    

    京师今西安
    

    京师今西安
    

    京师今西安
    

    上都今西安
    

    

    

    北宋
    

    东京今开封市
    

    东京今开封市
    

    东京今开封
    

    东京今开封
    

    开封
    

    

    金
    

    中都今北京
    

    中都今北京
    

    中都今北京
    

    中都今北京
    

    

    

    南宋
    

    临安府今杭州
    

    临安府今杭州
    

    临安府今杭州
    

    临安府今杭州
    

    临安
    

    

    元
    

    

    大都路今
    

    大都今北京
    大都路今北京
    

    大都路今北京
    

    

    

    明
    

    京师
    

    京师
    

    京师今北京
    

    京师今北京
    

    

    

    清
    

    京师
    

    京师
    

    京师今北京
    

    京师今北京
    

    

    

    2、一级政区专名、通名的注记与古今对照:从下列五部地图所列一级政区专名、通名注记看来,一部分是专名、通名并注的;一部分只注了专名没有注通名的;还有一部分图面专名、通名并与有的只注了专名的。下举一部分朝代名为例。
    3、秦一级政区通名为郡、在五部地图上都是专名与通名并注;也有的图上,单专名的郡,专名、通名并注的,而二、三字的专名郡只注专名的。两汉一级政区通名为州剌史部到州收。也有不用剌史部而用州的。按州只是两汉通名的一部分。朔方、交  剌史部前虽无州字,朔方、交  即作为州一级的专名。由此看来,两汉一级政区通名,极大部分有州字,极小部分无州字。州字在禹贡九州上当然是通名,州字到扣来有的演变成为由通名到专名的,如现代地图上则有徐州市、杨州市、荆州市等。到了唐代设道时期五部地图在面、点注记上都是专、通名并注的。道实际上是虚一级。到了藩镇时期,在通名名称上互有不同。计有节度使29,防御使5,经略使5,观察使9,共48。以节度使而言,在设道时期,边疆即设有10节度使。节度使有注节度的。各使有专、通名全注的;有单字专、通名全注的,有二、三字的专名,只注专名未注通名的。其他使的注法,也有类似情况。元代在五部地图中,有四部图一级政区面点的注记,都是专名、通名并注的;有一部分在面的注记上,只注了专名的注记。明代在五部地图上,省都有专名注记,未注通名;省的驻地,则都有专名、通名的注记。清代在五部地图上,都有专名注记,未注通名。省的驻地,则都有专名通名的注记。在近代、现代历史地图上,一级政区省的通名注记,往往是省略的多,但也有专名、通堍并注的。再有的直属市、特别区,也都是全注出的。有的直属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只是部分注出。
    五部历史地图上一级政区专、通名名称的注记与对照
    用表类似都城用的表。
    表以后列,略两页。下接3
    3、县级政区专名、通名的注记与对照:只写文字部分,不附地图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