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王旭东:数字史学及其在信息史学理论框架中的位置


    今天(指2014年8月4日——作者注),我们在Google搜索引擎的检索框里输入“digital history”英文词组,只需0.32秒便能获得约518000条检索结果。[1]这样一个瞬间形成的数据汇集,反映了至少三点值得关注的现状:21世纪第2个10年的今天,1)互联网数据搜索能力所达到的强度;2)互联网上网的信息量规模;3)“digital history”英文词组的使用量或普及程度。这三点,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今天这一时刻里,互联网上所载同数字历史(或曰数字史学)这一概念有关的数字化英文信息数据量的水平。予以深究,我们还会进一步看到,在这一反馈回来的搜索结果页面上,按检索率/点击率自高至低依次排列在前五位的条目分别是:
    1)“Digital History: UH”,来自“.edu”类网站,由美国休斯敦大学提供。搜索结果显示,该条信息源是为了提高历史教学和研究水平而提供的关于最早美洲人类、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南北战争)及战后重建等方面的第一手数字化了的史料/资料,网上教材,参考资源,交互材料等。[2]
    2)“Digital History: A Guide to Gathering, Preserving, and Presenting the Past on the Web”,来自“.edu”类网站,由罗伊·罗森茨维格历史和新媒体中心制作。搜索结果显示,该条信息源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同名著作的数字化副本,旨在扩大该书在历史教学和研究等相关方面的应用和影响。[3]
    3)“Digital History Project”,来自“.edu”类网站,由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的项目团队建立。搜索结果显示,该项目宗旨在于通过该信息门户,宣传数字史学,让教师、学者和公众就有关数字历史/数字史学的现状及发展,予以了解或有所参与并推动交流与合作。[4]
    4)“Digital history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来自“.org”类网站,由维基百科提供。搜索结果显示,其属于某种名词解释性质的信息,对数字历史/数字史学的概念、内涵及外延等作了界定,给出了相应的初步解释。[5]
    5)“Digital History Reader”,来自“.edu”类网站,由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历史系提供。搜索结果显示,其属于该历史系的数字历史项目之一,向访问者提供了两个数字历史模块:其一是美国历史,数字化地展示出涵盖殖民时代以来的重要主题、问题,以及目前能够获得的数字化了的基本资料;其二是欧洲历史,以“全球背景下的现代欧洲”为主题,用数字化的手段,展示了有关19世纪末和20世纪里欧洲与世界历史之间联系等方面的探讨。当然,这些看起来深奥入里的语句,在这个DHR网站上,也仅仅是数字化了的内容上传网站之后的网页发布而已;再有,也仅仅是一些网上相关资源的跳转链接。[6]
    以上这些介绍或探讨或运用数字历史(史学)的英语网络信息资源中,教育类即“.edu”站点比例为4/5;组织机构类即“.org”站点比例为1/5。虽然我们在此仅提取了海量信息搜索当中排序的前5条结果,但如此的状况依然能够让我们透视到,今日之世界范围数字史学的一个基本态势。这一态势大致可以显露出,当前世界范围的数字史学的发展水平,即应用范围上的广度和理论认知上的深度。
    关于数字史学(Digital History)的概念用词,在此须特别指出的是,我国学者对其的称谓、界定及使用,既有内生,又有外来,故尔并非都似其他某些现代概念一般,单纯舶自英文。所以,倘若一味地以为数字史学这一概念用词仅产生于国外尤其美国,国内的倡导或发展惟由西方引入,则是一种不正确或至少是不准确的认知。因为在国内,近10年来谈数字历史或数字史学,事实上的源流有二:
    其一,国内有人早在2001年便使用“数字历史遗产”[7]词汇,2002年使用“数字化历史”、[8]“数字历史”[9]词汇,2007年使用“数字史学资源”、“数字化文字史料”[10]和“数字历史文献”[11]词汇,等等。更有学者自行提出、阐释了类似数字史学且内涵更为宽广的概念,并由中文概念用词译成对应的英文词汇,如王旭东于2006年9月在青岛举行的“第四届两岸三院信息化技术应用与交流研讨会”[12]上作题为《数字世界史构想:阐述一个理念、一种思路和多项可能》大会演讲中,首次以中文阐释了“数字世界史”(Digital World History)概念;前文已提到的题为《The Theoretical Modeling on the Digitalized World History: Premises, Paradigm and Resources in Scientific Data》,则是于2006年10月在第20届国际数据科学委员会学术年会(20th International CODATA Conference: Scientific Data and Knowledge with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Key Session上,首次以英文阐述了“数字世界史”概念。[13]“数字世界史”概念的基本内涵界定,是一种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对数字史学的理解和阐释,本文在前面已经略有论及,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显然,以上所有这些词汇的出现、使用和相互间的差异性变化,表明:1)国内学者有关概念的使用/提出或阐释,自有其反映信息时代的进步和学术领域回应这种进步的认知脉络及沿革;2)应该说,这种主观认知与客观世界变化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是与国际学术界同步进行,某些方面或领域甚至还较之国外有所前瞻;此外,3)因文化思辩和史学考辨等学问传统的承袭,以及20世纪里历史学理论化趋势的磨砺,国内的史学界有着将“历史”与“史学”这两个词汇区分运用的习惯,故尔涉及“数字”同“历史”两个词汇组合成的新生概念,一般会离析形成“数字历史”、“数字史”;“数字化历史”、“数字化史”;“数字化的历史”;“数字化了的历史”;“数字历史学”、“数字史学”等概念用词之间的细微差异。
    其二,国内亦有学者由国外的英文词汇译成对应的中文,引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界对数字史学的界定表述。如周兵于2013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第十七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上作的题为《历史学与新媒体:数字史学刍议》发言并提交的会议论文(日后发表在2013年的《甘肃社会科学》第5期上),其在行文中就援引了英文维基百科相关词条的定义,即:“一般来说,‘数字史学是指运用数字媒体和工具展开的历史学实践、演示、分析和研究’。”[14]
    应该说对于我国学者而言,英文版的维基百科并非陌生。但该百科有关“Digital History”词条的释义,并没见有多少探讨历史学数字化问题的国内学者在公开发表的著述中正面引用,这显然反映了没被认同。理由很简单,1)维基百科属于开放式自由百科,所有词条均可由任何人(不论专业学者还是业余的读者)通过互联网直接对内容加以编辑,并非是学术界公认的知识科学性完备且严谨的百科全书;2)维基百科“Digital History”词条的定义本身也承认,“数字历史是一个快速变化的领域”,“这意味着”“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术语”。[15]
    在经历过了20世纪整整100年的历史学科学化洗礼的今天,如果没有史学理论上的探讨与阐述,所谓的“History”,或许的确很难称得上是“Historiography”即中文里所说的“史学”。以美国讨论“Digital History”的内容来看,该史学界的认知仍还处在“数字历史”即“数字化了的历史”阶段,其研究的水平尚未上升到“数字史学”的程度。这一点,我们完全能够从英文维基百科相关词条[16]、美国历史杂志网站[17]和前面提到的4个贴着“Digital History”标签的“.edu”类网站等所阐述或讨论的内容中,获得充分的证明。故尔仅就目前而言(即2008年以来),美国所谓的“Digital History”,探讨的内容主要还是局限在1)历史资料的数字化即digital、数据库化即database和网络/网页化即internet/web;2)历史表达或书写手段的数字化、网络/网页化和可视化;3)历史研究者或教育传播者的交流手段及形式的计算机化、数字化、互联网化和实时在线互动化等。而这些在我们看来,均属方法论的范畴,甚至还可以进一步地具体到研究资料、研究工具和手段的更小范围。正因如此,最早于1997年首次使用“Digital History”概念,并认为截至2008年很少有过历史学家给此概念下过定义的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历史学教授,威廉·托马斯(William G. Thomas III)指出:“digital history”(数字历史)是一种运用新的通信技术包括计算机、互联网和软件系统,检视和表达过去的方法;并且,20世纪90年代的数字历史项目,主要着眼于同互联网的访问以及同访问者的交流,为此扩大历史研究的受众即历史教育就成了数字历史学家(digital historian)的首要目标之一。[18]加拿大学者威廉·特克尔(William J. Turkel)强调指出,隐含在托马斯的定义里的一个核心,便是“digital history”利用数字化形式的资源。[19]乔治·梅森大学历史与新媒体中心主任丹尼尔·科恩(Daniel J. Cohen)亦指出,历史学家必须应付多如牛毛的史料或资料,故尔至少出于研究的需要,“digital history”可以被定义为解决我们面临海量史料困境的技术实践和理论。[20]
    概言之,明显可见不论中外,上述这些围绕着“数字”(Digital)和“历史”(History)两个基本概念而出现的各式各样用词的纷杂,正是数字史学成形(尚未成熟)时期历史学家们思考过程中,有关认知活跃的某种必然现象。而与上述2008年美国历史杂志反映的情况相比,我国学者(包括台港澳地区)在史学理论层面所进行的某些独立思考和前瞻性探讨及阐述,显然具有着一定的率先意味。这无疑表明(甚至在提示今天的我国史学界),历史学领域的数字历史或数字史学问题的探讨,我国的学者极有可能正处在近百年来难逢的与西方学者共居同一起跑线上。
    那么,信息史学同这样的数字史学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一言蔽之,信息史学的理论体系结构框架中,数字史学处在方法论层面的相应位置上,其探讨的所有问题包括史料/资料数字化和网络化、表达或呈现手段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以及用新的信息化技术手段记录、探讨和研究历史等,其实均被信息史学的方法论研究予以囊括。
    (节选自,王旭东:《信息史学的研究概要:定义、学术史脉络和理论建构的主要内容》,载于陈启能主编《国际史学研究论丛》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 100006)
    --------------------------------------------------------------------------------
    注释:
    [1] https://www.google.com[2014-08-04]
    [2] Digital History: UH, http://www.digitalhistory.uh.edu[2014-08-04]
    [3] Digital History: A Guide to Gathering, Preserving, and Presenting the Past on the Web, http://chnm.gmu.edu/digitalhistory/[2014-08-04]
    [4] Digital History Project, http://digitalhistory.unl.edu[2014-08-04]
    [5] Digital history, http://en.wikipedia.org/Digital_history[2014-08-04]
    [6] Digital History Reader, http://www.dhr.history.vt.edu[2014-08-04]
    [7]杜嵘:“虚拟遗产研究初探”,《新建筑》2001年6期。
    [8]韩丽风、范爱红编译:“进入新世纪的美国数字图书馆进展”,《图书情报工作》2002年4期。贾磊磊:“电影的科技史与数字化生存”,《电影创作》
    [9]韩丽风、范爱红编译:“进入新世纪的美国数字图书馆进展”,《图书情报工作》2002年4期。
    [10]刘影虹、卢昌德:“浅论对数字化文字史料的解读”,《茂名学院学报》2007年2期。
    [11]毕建涛、王星星:“空间信息技术在丝绸之路历史变迁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干旱区地理》2007年6期。
    [12]“两岸”指我国的台湾海峡两岸,“三院”指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研究院(台湾地区)。两岸三院信息化会议由三个科学院共同主办,每届轮流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国内海峡两岸最高科研机构之间的跨学科学术交流,探讨、研究、推动和提升两岸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首届于2002年在北京香山举行,第二届于2004年在台北举行,第三届于2005年在呼伦贝尔举行,第四届于2006年在青岛举行举行,第五届于2007年在台北举行,第六届于2008年在成都举行,第七届于2009年在云南丽江举行,第八届于2010年在台北举行,第九届于2011年在长春举行,第十届于2014年9月在北京举行。
    [13]Xudong Wang, The Theoretical Modeling on the Digitalized World History: Premises, Paradigm and Resources in Scientific Data, 20th International CODATA Conference: Scientific Data and Knowledge with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2-25 October 2006, Beijing, http://www.codata.info/06conf/abstracts/H3-KSW/XudongWang.htm; http://www.codata.info/06conf/presentations/KeySessions/H3/XudongWang.ppt[2014-08-08]
    [14]周兵:“历史学与新媒体:数字史学刍议”,《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15] “Digital History”,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Digital_history#Defining_digital_history[2014-08-13]
    [16] “Digital History”,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Digital_history#Defining_digital_history[2014-08-13]
    [17] Interchange: The Promise of Digital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http://www.journalofamericanhistory.org/issues/952/interchange/[2014-08-13]
    [18] Interchange: The Promise of Digital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http://www.journalofamericanhistory.org/issues/952/interchange/[2014-08-13]
    [19] Interchange: The Promise of Digital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http://www.journalofamericanhistory.org/issues/952/interchange/[2014-08-13]
    [20] Interchange: The Promise of Digital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http://www.journalofamericanhistory.org/issues/952/interchange/[2014-08-13]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