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吐鲁番走访寺、塔、井
http://www.newdu.com 2024/11/10 09:11:48 中国民族报 唐荣尧 参加讨论
苏公塔与清真寺 在东巴扎拜谒东大寺 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东部的鄯善县东巴扎乡,地处丝绸之路要塞,是丝路东西交通的必经之路。从玉门关进入哈密绿洲再进入吐鲁番盆地需经赤亭古镇(今鄯善县七克台乡附近),而从赤亭古镇再出发,经过的第一站就是东巴扎。东巴扎乡居住着回、维吾尔、汉3个民族,是一个回族民族乡。在这里,绿色的葡萄园和黄色的沙漠,仅有一条狭窄的小渠之隔。 东巴扎的来历可追溯到1873年,当时中亚浩罕国军事头领阿古柏由南疆入侵吐鲁番盆地,为抗拒清军,就将原来已形成的老城(即今东巴扎乡)废弃,另筑新城并扩展(即今鄯善县城)。 东巴扎最有名的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的东大寺,始建于1907年。经历代扩建,现在规模较大,可同时容纳300多人礼拜。清真寺虽地处乡村,却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位陈姓穆斯林对笔者的到来表示出极大的热情和宽厚,带领笔者脱鞋进寺,并详细介绍了建寺的年代、工匠的来历、寺的雕梁画栋背景、当地穆斯林一天中5次礼拜的时间及礼拜方式等。 如今,吐鲁番地区有近千座清真寺,其中维吾尔族清真寺800多座,回族清真寺50多座。这些清真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近似庙宇的殿堂式建筑,回族清真寺大多属此类,东巴扎东大寺就是这样的清真寺;另一类为中亚式尖拱形洞式门窗、穹窿形大圆屋顶,维吾尔族清真寺多属此类。 苏公塔,一座表达忠诚的伊斯兰风格古塔 走出吐鲁番城区,向东郊行两公里,进入到木纳格村内,新疆现存最大的古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公塔赫然入目,这也是我国百座名塔中少有的一座伊斯兰风格的古塔。 苏公塔是清朝名将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为表达对清王朝的忠诚,83岁时,自出白银7000两,率次子苏赉满等人建造而成的。 额敏和卓是吐鲁番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在他的影响下,他的8个儿子,除了长子努尔迈哈默特因病早殇外,其余7个儿子在平定准噶尔部分裂以及大小和卓叛乱活动中屡立战功,多次受到清政府的嘉奖和表彰。六子伊斯堪达尔曾经任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协办大臣,加恩赏戴三眼花翎,先后3次去北京朝觐,乾隆、嘉庆皇帝赐宴款待,赏赐黄缰,优礼有加,享获殊荣。 为了表达对乾隆皇帝的忠诚和感激之情,也为了表达对真主安拉的崇敬之心,额敏和卓在晚年时,自出白银7000两,率次子苏赉满修建苏公塔。该塔于额敏和卓去世次年(即1777年)建成。额敏和卓病故后,次子苏赉满子承父业,承袭了吐鲁番郡王爵,成为第二位吐鲁番郡王。因而,额敏塔被称为苏公塔。 苏公塔的整个建筑群由古塔和清真寺两大部分组成,远远就能看见高44米的古塔。塔门入口处,两通阴刻石碑立于塔下,一为维吾尔文,一为汉文。 苏公塔是灰砖结构。立身塔下,抬头仰视,浑圆的塔身由一块块土砖构成,15种格调的几何图案分布其中:波浪、菱格、团花……循环往复,变化无穷。塔的内部没用一根木料,而是在塔的中心用砖砌出72级螺旋式阶梯当作中心柱体,既代替木结构支撑加固了塔身,又可作梯攀登通达塔顶,这是木材奇缺的吐鲁番维吾尔族建筑大师们创造的具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艺术珍品。 苏公塔下的清真寺目前仍在使用,宽敞宏大。这是一个很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物,可容千人以上的礼拜大厅、穹形的拱顶、造型美观的马蹄形券顶、众多的壁龛、幽暗的布道小室等,处处显示着伊斯兰建筑的风格和浓烈的宗教特色。 “地下运河”坎儿井面临生存危机 在吐鲁番,坎儿井是颇具特色的。可以说,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 2012年11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了重新设置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吐鲁番坎儿井正式入选。 来自东天山皑皑冰峰上的融雪,缓缓向南而流,遇到干旱、高温的吐鲁番盆地时,或被吸收,或蒸发。生活在这片干涸土地上的民众,琢磨出了地下引水的工程,让清澈的雪水流入了地势低矮的盆地,绿了葡萄,肥了庄稼。这一工程就是坎儿井,亦被誉为“地下运河”,与长城、运河一起,被列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虽然坎儿井在哈密、昌吉、喀什等地也有分布,但无论从数量、规模、历史沿革还是从周边居民的依赖度来看,吐鲁番坎儿井最具典型性。新疆现存坎儿井1540条,其中1108条在吐鲁番,总长度近4000公里,这就使吐鲁番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坎儿井博物馆”。 要是想从理论上了解坎儿井,参观吐鲁番的坎儿井博物馆就行,但要是想了解那些暗藏于大地之下的水流奥秘,就得弯下腰,步入“地下运河”,了解它蜿蜒而行的秘密。为了采光和通风的需求,也为了清淤和修理的方便,吐鲁番的百姓发明了在挖横向暗渠的同时挖纵向的竖井,根据地势一般每隔20至70米就挖一口竖井。单纯从吐鲁番的高坡处向下俯视,只能看见戈壁和绿洲间星罗棋布般隆起的无数土包,外界的人是很难理解那些土包的由来的。其实,它们就是坎儿井竖井的井口,用挖井时取出的沙土堆积而成,以防止人畜杂物掉入井中。年深日久,充足的水汽,滋润出井口周围葱郁的草木。 坎儿井和吐鲁番互相选择了对方,但这种选择却渐渐显示出了“尴尬”。很多老人都记得,小时候,他们用的坎儿井水不仅量大,而且很清澈。现在,水量不仅少多了,有时还有断流现象。1957年,吐鲁番1000多条坎儿井的出水量为5.62亿立方米,灌溉32万亩田地。到2003年,出水量减至2.3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3.2万亩,均不足原来的一半。目前,这种恶化现象仍在继续。2012年,被称为“坎儿井之乡”的鄯善县达浪坎乡,59条坎儿井全部干涸。吐鲁番地区共有1108条坎儿井,有水坎儿井仅剩238条,年径流量约2.1亿立方米,农田灌溉率仅为10%左右。 据当地民众介绍,导致这一危机的原因之一,是近年来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加之超量开采地下水。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则是坎儿井的维修,即淘井的不足。淘井需要从一人宽的竖井口下到30米下的井底,沿着曲折的暗渠清理泥沙,再完全依靠手工将泥沙一点点运送到地面。由于井下潮湿阴冷,很多暗渠又矮又窄,淘井人在井下只能弓着腰侧着身,劳动强度很大。 以前,深冬时节的吐鲁番可以说是新疆最繁忙的地方,以种葡萄为生的维吾尔族农民们会集体出动,为坎儿井清淤掏捞、加固渠道,以便来年水能够更顺畅地从山上流到每个农户的田地里。然而,这几年,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多了,到了传统的冬季淘井时也不愿意回来,剩下村里的老人们,淘井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看来,古老而伟大的坎儿井需要借助“申遗”这一历史机遇重获“新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新疆]“达斯坦奇”哈孜木
- 下一篇:南海争端中的苏联/俄罗斯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