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吐鲁番,葡萄架下的诗与经


    新疆是有味道的,喀什充满孜然味,伊犁充满奶香,库尔勒充满梨香,吐鲁番则弥漫着酸甜交融的葡萄香。
    葡萄,吐鲁番的名片
    5000年前到3000年前之间的南高加索地区,光照充足的旷地上生长着一种喜光的矮小灌木——葡萄远祖。后来由于旷地逐渐被森林代替,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争取较多的光照,这种灌木逐渐演化为攀缘植物。在演化过程中,这种植物最终还形成了结出味甜多汁小型浆果的性状。香甜的浆果诱引飞鸟啄食,浆果籽经禽类的消化道排泄出而广泛传播,从而使得葡萄这一令人喜爱的水果遍布世界各地。
    “在树枝粗壮的树下,一卷诗抄,一大杯葡萄酒,加上一块面包。你也在我的身旁,在荒野中歌唱。啊,在这荒野中,这人间的天堂已经足以给我美好。”在11世纪波斯著名的穆斯林诗人奥马尔·哈亚姆的诗篇《柔巴依集》中,“葡萄酒”出现在充满传奇与浪漫的描述中,诗中描述的情形出现在中亚诸多地方。
    在伊斯兰教传入中亚之前,葡萄酒带给这里民众的,是《突厥语大辞典》中描绘的场景:“让我们吆喝着各饮30杯,让我们换了蹦跳,让我们如狮子一样吼叫,让忧愁散去,让我们尽情欢笑。”
    西汉时期,出使西域的张骞给汉朝带回了葡萄的种子,使中国引进葡萄比法国早了200年,从而也出现了《史记·大宛列传》中描述的“离宫别馆旁尽种蒲陶(葡萄)”的情形。也就是说,汉朝时期,新疆大地上已经弥漫起浓郁的葡萄酒香了。
    唐朝时,远征西域的唐军攻破今吐鲁番一带的高昌古国后,获取了葡萄酒的酿造方法——“造酒成绿色,芳香浩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记其味也。”葡萄酒香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进入内地。
    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禁止喝酒的教义也被皈依的穆斯林民众接受。虽然酒香还在,但宗教戒律却是不能违背的。日本学者陈舜臣在他的《西域余闻》中这样记载——“较之汉人,大宛国(古代中亚国名)人更爱杯中之物。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风俗也随之变化。特别是自伊斯兰教传入西域之后,提倡禁酒的宗教戒律使饮酒人口大量减少。”
    笔者之前行至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时,就已在那一道绿色长廊里,领受了新疆葡萄种植园的气势。那条著名的千里葡萄长廊位于和田县巴格其镇,长约1400余公里,年产葡萄700吨,现已成为当地生态观光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在整个南疆,每个县都有长短不一的葡萄绿色长廊,绿色退去后,便是葡萄的隆重上市,仅玉田县的葡萄干年产量就超过千吨。
    当然,和吐鲁番的葡萄比起来,南疆葡萄的品种、产量及文化内涵、知名度就显得弱多了。“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喀什的烤肉昭苏的马,和田的美玉伊犁的花”,葡萄,早已成为吐鲁番的名片。
    在“一诗一歌”中走向全国
    吐鲁番的葡萄种植尤其是生产无核葡萄最多的是“一场一沟”,一场指的是红柳河园艺场,一沟就是著名的葡萄沟了。
    吐鲁番的葡萄不仅是在葡萄沟里长出来的,更是在“一诗一歌”中走向全国的。
    “马奶子葡萄成熟了,坠在碧绿的枝叶间,小伙子从田里回来了,姑娘们还劳作在葡萄园。小伙子们并排站在路边,三弦琴挑逗姑娘心弦,嘴唇都唱得发干了,连颗葡萄子也没尝到。小伙子们伤心又生气,扭转身又舍不得离去,‘吝啬的姑娘啊!你们的葡萄准是酸的。’姑娘们会心地笑了,摘下几串没有熟的葡萄,放在那排伸长的手掌里,看看小伙子们怎么挑剔……小伙子们咬着酸葡萄,心眼里头笑眯眯,‘多情的葡萄!她比什么糖果都甜蜜。’”
    上世纪50年代,著名诗人闻捷的一首《葡萄熟了》,让吐鲁番的葡萄誉满大江南北。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吐鲁番,关注吐鲁番的葡萄和人。1978年,一曲充满了浓郁新疆民族特色的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诞生了,歌曲送来了微风中绿茵下的葡萄香,成就了一个名叫阿娜尔罕的维吾尔族姑娘和驻守边防哨卡的克里木的真实爱情,也更进一步拉近了外界与吐鲁番的距离。
    清真寺里的绿意和阴凉
    “夏季的白天炎热气候难忍耐,人们对傍晚的到来翘首企盼。人们在屋顶上盼望山风的吹来,认为那是生命的享受迫不及待。”
    接近吐鲁番时,明显能感受到阵阵热浪,笔者的心里自然就吟咏起出生于吐鲁番巴格里村的维吾尔族现代著名诗人阿布都哈里克·维吾尔的《夏夜》。
    吐鲁番是全国有名干旱、炎热的地方,然而,这里的葡萄却能让人想象到葡萄架下的阴凉和绿意来,这是葡萄和吐鲁番相互选择后的一种“浪漫”。
    夏天的吐鲁番酷热难耐,占当地人口一半的穆斯林群众,总是恪守着自己的宗教信仰,按时去清真寺礼拜。在全市几百座清真寺中,维吾尔族的清真寺占大多数,而且多集中在城区。当笔者走进一座维吾尔族清真寺大院时,眼前顿时一亮,这里也栽植着绿茵茵的葡萄,葡萄藤在大殿前撑开了一片绿意和阴凉。当笔者按下快门拍摄这一风景时,奔向大殿去礼拜的维吾尔族穆斯林们,纷纷投来友好一笑。
    礼拜的时间到了,不管是在大殿还是在葡萄架下,穆斯林们面向西方,开始了诵经与祈祷。在这一刻,酷热和焦躁早已消散,心中有的全是清静与虔诚。
    葡萄,不仅给吐鲁番的清真寺带来阴凉,给当地穆斯林群众带来经济收入,更因为葡萄节的连年举办,为当地穆斯林群众文艺活动表演提供了舞台。
    1990年,作为西北五省区“纪念中国丝绸之路2100年”大型活动的一部分,吐鲁番市“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也登台亮相。在这个盛会上,除了经贸活动外,吐鲁番的民间艺术和地域文化也得到了全面展示。带有浓郁维吾尔族特色的“麦西来甫”、“纳孜库姆“、“木卡姆”等,在这里找到了表演的舞台。此后,“葡萄节”便延续至今。
    葡萄,为吐鲁番这个城市再次注入新的内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