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内蒙古边境考察记


    在我国漫长的边境线上,内蒙古段4227公里,其中中俄段1010公里,中蒙段3191公里,从地图上看,内蒙古呈狭长的回凹状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东西蜿蜒2500多公里,南北跨距1500公里左右,真正是不折不扣的祖国的北大门。
    一、额济纳——黑城访古与土尔扈特王
    额济纳魅力在于它的历史和地理,秦汉以前这里就是北方少数民族乌孙、匈奴的属地,汉代始建居延都尉,后接连被吐蕃、回鹘、契丹所占据,西夏曾在此建黑山威福军司并留下了著名的黑城遗址,清康熙37年(1698年)蒙古土尔扈特汉王阿玉奇之侄阿拉布珠尔乞请内附,准赐牧地于敦煌附近的党河,其子丹忠继位后请内迁,于公元1731年后定牧于额济纳河流域,成为土尔扈特蒙古族回归祖国的另一支系。
    地理方面,额济纳以独特的居廷绿洲闻名,四周是戈壁、沙漠、枯死的胡杨林和居延海干涸后苍凉的大地与“天慢慢死去”的景象,遮天蔽日的沙尘暴和风吹不动的红柳群构成罕见的额济纳风景。这里还蕴藏着丰富的玛瑙和奇石异木。
    从阿左旗出发,穿过戈壁和巴丹吉林沙漠,大约是近700公里,先是戈壁与荒漠交替存在的地貌,偶见起伏不高的山丘,却是黑色,正在你惊诧这里是地球还是月球的时候,忽见一棵孤零零的树出现在前边,远远望去就跟蘑菇一般,后来得知树下面的枝叶都被骆驼吃没了。进入沙漠,一路几无人烟,好似大海泛舟,没有生命禁区之感,只觉得人能思想实在是太伟大了,接近额济纳绿洲,路边景象骤然发生改变,没有序曲,迎面就是绿色,恍如隔世,车声、马声、人声渐入耳畔,屋影、树影、骆驼影走到近旁。      
    从土尔扈特回归祖国,一直到抗日、反对民族分裂,到额济纳扎萨克塔王通电起义,土尔扈特王家族始终是爱国的。所以,到了额济纳就打听土尔扈特王爷塔旺嘉布的后代,恰好额济纳边防大队的同志认识王爷的孙女迪迪玛,她是额济纳旗人大副主任,塔王长子额尔登格日勒的女儿。当她给我们拿出儿时的照片时,一个蒙古格格的形象依希可见。她还介绍塔王的弟弟也就是她的叔叔东德布的情况,我们当即表示想拜会东德布,尽管当时已是晚上10点半,但我们依然赶到东德布家,这是一个大院,进屋右拐是客厅,客厅山墙那一面被红色纬缦掩住,其他三面摆着沙发。尽管小王爷瘦骨嶙峋,话语不多,但思路清晰,他希望来访者能够从他那里得到满意的回答。
    西夏黑城是一处著名的古遗址,因地处沙漠瀚海之中,得以保留至今。去黑城的途中路过怪树林,所以我们早晨6点就出发,到达枯死的胡杨树林时,晨光正如落日般斜照进怪树林,大地正在复苏,万物正在苏醒,可眼前的一片死亡的枯枝败叶正以胡杨特有的形体语言悲哀诉说。无论如何我们是无法从艺术的、猎奇的角度欣赏怪树林的,而人们用“怪”字来形容,除了无知可以原谅外,其他理由都只能说明人的自私和狭隘。   
    黑城遗址呈方形,边长约有1000米左右,四周城墙仍在,西北角的藏式佛塔也在,城内西北侧流沙堆积接近城墙高,城内无人,至今散见当时的瓷器碎片,不乏珍贵,有两处残垣断壁。站在高高的城墙上向外望去,无法想象当时的繁荣景象,根本原因是环境变化太大了,城外浩瀚的居延海没有了,茂密的胡杨林消失了,鸟兽远走,人迹罕至,文明的退却即如文明的进攻一样,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使我们沉重的心情略有改变的,是在额济纳的第4天,我们走访了一户勤劳致富的边区牧民家,他在10几年前承包了8000亩没有人要的沙地,这里不是寸草不生,就是长出来的草因有毒牛羊都不吃。他除去所有的旧草,打了水井,深翻土地,播种新的草籽。今天,他已经有3000多头牲畜,还开了一个金矿,被当地政府树为致富示范户。这一路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在禁止人、畜进入的边境控制区内,草、动物都十分旺盛,的确,人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利用,使人快成为自然的“天敌”了,如果能够把人的力量用于恢复自然生态平衡上,那么,自然也会拿出它应有的“贡献”。
    二、百灵庙——蒙古草原上的烽火
    东出额济纳,再穿巴丹吉林沙漠,越过祁连山,来到著名的河套平原,这里不愧为塞北的江南,纵横交错的黄河水利灌溉系统,便使这里成为鱼米瓜果之乡,物产的丰富和商品交流的活跃也改变了这里人的观念,在巴盟中旗的甘其毛道口岸,我们了解到口岸贸易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为此我们专门走访了一户蒙古族牧民,这家人除了放牧以外,每到口岸开关季节,就在划定的口岸贸易区内开一个小饭馆,由女主人经营,我们走访时她已经干了三年,正利用休关期间盖起属于她自己的三间大房,以扩大经营面积。像这样的牧民在当地正在增加,通过口岸贸易带动周边经济成为当地政府的共识。由此我们也联想到额济纳旗境内的策克口岸与甘其毛道口岸条件类似,但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经济带动作用,除了商品意识相对落后以外,政府的引导和主动利用恐怕也是一个原因。
    事实上,如果我们边疆地区的广大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边疆稳定也就会从根本是解决,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要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相信社会主义,根本上还要靠我们的发展,”所以,“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带领中国各族人民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就是紧紧把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时刻放在首位。在考察百灵庙———这一在内蒙古革命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边境小城时,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百灵庙位于今包头达茂旗所在地,始建于康熙44年(1705年),百灵庙过去是漠南蒙古与漠北蒙古交通的要道,是前往蒙古腹地的东西南北交汇处,所以,近现代内蒙古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发生在这里也就不足为奇了。百灵庙在内蒙古革命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是1934年4月德王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唆使下,成立“蒙政会”和“蒙旗保安队”,公开投靠日本,1936年2月,在乌兰夫的领导下,“蒙旗保安队”发动著名的“百灵庙暴动”,参加暴动的1000余人“在激于爱国热忱不背叛国家的原则下,举行军事暴动,脱离德王。”后来这支部队成为内蒙古革命武装力量的基础。1937年11月,傅作义部队发起了“百灵庙战役”,打跨了日伪联军,收复了重镇百灵庙,对当时全国抗日形势产生了巨大影响,毛主席即通电全傅作义“绥远抗战胜利,为全国抗战的先声”。
    为什么德王的保安队会起来暴动而没有追随他?我们在当时的史料记载中看到乌兰夫这样的讲话“一旦德王公然在日本的操纵下搞起独立运动,暴动的时机就成熟了。”这说明尽管德王打着民族自治的旗号,但广大蒙古族群众是反对分裂祖国的,绝大多数蒙旗士兵是相信以赵诚、云继先、朱实夫、乌兰夫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所以他们号召反对德王搞分裂,人民群众是拥护的。
    去百灵庙的那天,万里无云,蓝色的天空是真正的蔚兰色。现在留存下来的百灵庙只是当时的朝克沁独贡正殿,1990年进行了维修,据史料记载,庙里香火最盛时有喇嘛1500人。热情的俗身喇嘛带我们四处参观,在大殿正面的大院内,我们发现一位身材瘦小、年近花甲的老妇人背着一捆经书,一只手拿着佛珠,一只手拄着木棍,绕着院子的边缘不停地走着,她偶尔显出步履沉重并左右摇晃,但没有丝毫停顿或放弃的意思,不知是绕了多少圈,她回到大殿中,由主持再给她换上新的一捆经书,再重复着上面的“绕圈”。这大概是以一种方式诵读着经文,我一直在想,除去内容外,单纯就宗教的传播方式的确有它迷惑人的一面,因为这种形式本身就蕴含着精神独立于主体,神灵无处不在的思想,假如一个人不相信离开肉体意识的存在,那么,这种无法“沟通的沟通”不就成了信仰者虔诚的“独白”了吗?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有多少主观主义者热衷于这种“独白”,以另类方式重复着老妇人的“绕圈”。
    三、 二连浩特——中蒙边界最大的口岸
    从百灵庙继续向东北方向驶去,大约近300公里就到了二连浩特市———中蒙边界最大的口岸,二连浩特距蒙古首都乌兰巴托860公里,距北京830公里,历史上这里曾是北京通往库伦,就是现在的乌兰巴托的必经之路,这里驿站云集。日伪时期,伪蒙疆政府在这里封锁边境,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后,这一通道重新打开,由蒙古人民共和国一个连驻守锡林查干包。保卫人员和物资的往来。解放前夕,蒙古人民共和国部队撤回,1951年2月内蒙古公安边防部队建立锡林查干边防站。1956年1月4日,中蒙铁路接轨通车,二连浩特正式辟为国家级对外开放口岸。
    二连浩特,意为幻景、斑斓的,它本身是一块岩石台地,根本没水,需要到56公里外的齐哈日格图输水,因此,发展受限制。常住人口两万左右。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时期,二连浩特一度成为廉价的苏联、东欧商品进入中国、而中国廉价的日用品流向苏联东欧的集散地,不少人从倒爷做起而发了财。但时隔不久,中国大量的伪劣商品严重败坏了中国制造的声誉,从此,二连浩特往日的辉煌就逐步变得清静起来。90年代末开始,正规的商品贸易逐步恢复,特别是蒙古连遭自然灾害,所需日常用品尽从中国运去,贸易额开始增长。但愿能吸取伪劣商品带给我们的教训。
    二连浩特市对面是蒙古国边境城市扎门乌德,距离4.5公里,在二连边防检查站的带领下,我们过境考察该市。蒙古国220余万人口,国土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扎门乌德2000人左右,99%是蒙古族,其实也就是一个镇一般大小,但扎门乌德火车站是蒙古国两个甲级车站之一,所以,我们先参观这个火车站,感觉这里十分安静,甚至进入候车室大院发现只有我们几个参观的人,正好此时从中国境内开来的国际列车进站,我们才见到站岗的士兵和偶尔出入的人,只有从车厢内传出同胞们熟悉的喧闹。
    在车站外,有5、6个人蹲在那里,前面摆着一个小筐,走过去看,原来是卖松塔,黑绿色,非常大,一元钱5个,抬头看卖者是几个10多岁的女孩,其中一个在向我演示着如何掰开松塔,取出松籽,流露着好吃、可爱的表情,我们买了她的松塔。这里只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营商店,他们把它和北京的友谊商店相提并论,商店里卖肉的柜台前,三个老大妈正在用一把手据与一块巨大的牛骨头“搏斗”,我们的注视使她们的“战斗”沉寂下来。这里大多数建筑破旧,特别是房前屋后流沙形成的沙丘,给人荒凉的乡村感觉。
    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我们在扎门乌德拍的照片,冲洗出来后天空的背景颜色与在国内照片的颜色不一样,大概是空气洁净度的关系,房子看上去不怎么样,照出来的色彩对比度非常强,有点象木偶剧照。
    扎门乌德的商店是根本无法和二连浩特的商品贸易市场相比的,显示出国内市场经济的巨大优势。但近几年,美国、德国、韩国、日本进军蒙古市场十分投入,甚至是赔本也干,政治目的自然明显,蒙古也在主动向美国靠拢,特别在军事合作方面更是积极。蒙俄合作自普京上台以来,恢复较快,在扎门乌德尽管偶见一辆西方名车,但更多的是苏联时期的大小汽车,毕竟交往多年,俄罗斯还是留下了不少痕迹。
    内蒙古要发挥自己在历史、地理、人文方面的忧势,就应丢掉包袱,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只要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可以而且应该去做,这是我们党制定的方针,没有比这个更能说明我们党拥有与时俱进的品格的了。
    四、诺门罕——历史上的过去与今天
    诺门罕全称诺门罕布尔德,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境内,距国境线50公里,离海拉尔180余公里,诺门罕对面与蒙古国哈拉哈河隔河界相望,由于该河河界变化很大,新增岛屿和沙洲交错,边界划线曲折。从地图上看,似乎西面进入新巴尔虎左旗并不远,但当我们一早从阿尔山出来,赶到诺门罕战场遗址时,已经是下午了,沿途正在修路,十分难走,据说这条路已经修了五六年了,目前正在加紧施工。
    考察日俄诺门罕战场遗址,对我有极大的吸引力,一是因为,一位曾在1987年采访过诺门罕战役遗址的新华社记者曾向我描述过当时的情景,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以后我阅读和收集了有关诺门罕战役的资料,所以渴望亲眼看看的心情十分急迫。
    另一个让我难忘的记忆,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他参加过100天里修筑500公里远东铁路的工程,据说就是当时苏军统帅部估计到远东战事的可能性,为了把机械化装备快速运到前线,而应朱可夫大将要求紧急修建的。不管怎么说,诺门罕战役是第二世界大战的前秦曲,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立体战争。
    车直接开到了战场遗址,远远望去,有人用旧炮弹在那里围了一个10几平方米的长方形,以标示战场中心。打开车门,脚一落地,就看到脚边有一块锈迹斑斑的铁片,拿起来一看,上面依稀可见“满洲国”三个字。这场震惊世界的“满”、“蒙”边境战役,就是当时在美、英的纵容下,日本帝国主义借伪满洲国与蒙古人民共和国在哈拉哈河的哈拉哈河庙及地界有争议为名,直接派关东军侵入蒙古边境地区,其目的是试图从南面对苏联形成军事压力,促使德国下决心进攻苏联。
    战争在1939年5月11日正式拉开,一开始日本帝国主义是试探性进攻,由于早已作好准备,日军的空中力量和陆战力量都超过苏蒙军,但随着苏联机械化部队大量迅速到来,战场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7月3日苏军开始正面攻击,日军调集精锐师团和第二飞行集团反击。他们并不相信苏联空军和大量机械化部队的到来,所以日军的反扑不久被打败,而且损失惨重。日军休整半个月后,集结了八万人马试图发动反攻,而此时苏军已经准备好了10万军力,500辆坦克,380车辆装甲车,500余门火炮,580架飞机,于8月20日开始全面进攻,分割围歼日军。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莫斯科签署,而到8月30日,日军就已损兵折将28000余人。再战的意义已经没有了,9月15日,日苏签定停战协议。战争的结局是边界基本维持原来走向,日军损失54000多兵员和大量武器,最后进行了细菌战也没有挽回失败。日本史学家称此役是“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
    站在诺门罕寂静的草原上,根本无法想象出冰雹一般的炮弹从天而降,几百辆坦克的冲锋陷阵,几万人在枪林弹雨中厮杀,但空间存在的“场效应”告诉你,就是这儿!本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事,却非得由别的国家、别的民族来打仗才能决定谁有理由,这就是20世纪的悲哀!就是在今天,人类仍然在用最原始的办法——谁最厉害请谁作主——来解决互相间的争端,两个弱者间的争斗最终要由两个强者的争端来摆平;当弱者面临着强者的侵犯和压迫时,他只有采取欺骗或偷袭的办法来摆脱困境。事实上,人类解决自己相互间矛盾的方式几乎没有什么本质的改变,只是在技术手段上今非昔比了,人类理性的巨大进步更多地表现在满足自己感官需要方面了。正如马克思讲的,在私有制还没有满足人的所有欲望时,它是不会停止下来的。人类应该懂得,拥有了所有的力量并不见得就是最强大的,拥有了所有的财富并不见得就是最富有的,而拥有所有力量和拥有所有的财富又都是不可能的,但私有制就是在疯狂获得所有这个历史的“怪圈”中活动的。
    五、呼伦贝尔——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
    离开诺门罕战争所在地新巴儿虎左旗,向西大约500公里左右,就到达了贝尔湖,从贝尔湖向北约200公里左右,就是呼伦湖,呼伦贝尔即得名于这两湖。没有到过呼伦贝尔的人都以为这里尽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其实,这里河流纵横,嫩江水系、额尔古纳水系和呼伦湖三大水系共有河流43条;湖泊密布,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80个,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有8个,当然,最著名的还是呼伦贝尔湖。这里还有大兴安岭横亘其间,嫩江和额尔古纲河冲积平原与呼伦贝尔高原相伴,所以,当我们进入呼伦贝尔,犹如直入一个多彩的自然地貌“展示会”,时而面对清澈的湖水,进而翻越崇峻的高山,时而又跋涉湍急的河流,时而又行驶在平坦的草原上,这里甚至还有火山和冰川遗址。
    从春秋战国到清代2000多年的时间里,这方土地成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东胡、匈奴、鲜卑、室韦、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都曾在这个摇篮里长大,又都在这里渡过他们的历史上的青春时代,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这样讲道:“呼伦贝尔草原不仅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而且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他们利用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繁殖自己的民族,武装自己的军队,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征服内蒙古中部和西部的诸部落或更广大的地界,展开他们的历史性活动。”的确,在如此多样的自然环境下,从农业到养殖业、从游牧业到狩猎、直到森林采集业,各种生产方式交混在一起,而不同的生产方式之间的融汇是人类思维意识进步的根本,可见,这里孕育出如此众多的优秀民族也就不足为奇了。
    贝尔湖是中蒙界湖,湖长、宽各为40、20公里,湖面有610平方公里,我方占有30平方公里,最深处有50米,湖水可直接饮用,是真正的淡水储蓄库。我们到达贝尔湖时正值中午1点,碧水蓝天,一望无际。来时就听人说贝尔湖是天上人间,此时骄阳似火,换上泳裤,人便没入湖中,再抬头时,手中举起一个足有16开书大小的蚌壳,数了数它的年轮有14圈,正要活动,脚下忽然被一个硬物夹住,慌忙拿起,原来又是一个大蚌壳,它的年轮是13圈,颜色透亮,形态瘦长,恐怕此乃一家人,快快放生,我们赶忙放回水中,祝它俩白头偕老。
    呼伦湖也称达赉湖,呼伦是突厥语,意思是湖,达赉是蒙古语,意思是海,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湖长、宽各为90、30公里,湖面2210平方公里,蓄水131亿立方米。呼伦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近百年来湖水上涨,水面扩大近三倍,对扎赉诺尔煤矿造成威胁,为此,专门开通一条长16公里长的渠道,把呼伦湖与达来鄂洛术河连通,以控制湖水水位,每年放水约5亿立方米。在北方几乎所有湖泊水位下降、甚至干涸的时候,呼伦湖居然放水,真有些“流失”的可惜!当然,更令我们奇怪和兴奋的不仅是呼伦湖的水,在我们来到湖边一个蒙古包式的餐厅吃饭时,无意间发现顶门的一块一尺见方的石头上布满了美丽无比的水草纹,一块化石!一块珍贵的竟被用来顶门的“石头”,无论如何我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这的的确确是如此。
    在返回的路上,我们心里不知是快乐还是忧伤,事实上,每天看到的事情既使我们感到快乐又使我们产生忧伤,快乐是因为看到美好的自然、幸福的人家、光明的前途,忧伤是因为同时也看到生态的破坏、贫穷的家庭,但我们相信,只要实事求是,坚定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正在大家沉默无语的时候,我们的司机前德门忽然说:“快看右边,一只蒙古金雕”,果然,它离我们只有30米左右,正昂首看着这边,我让司机慢慢减速,然后放下车窗,在我摁下快门的一瞬间,它忽然腾空而起,急速地冲向远方,目送着它的腾飞雄姿,我们都陷入了无限的遐想。
    六、满洲里——中俄边境线上的明珠
    满洲里在呼伦贝尔盟的西部,面积有697平方公里,人口15万,满洲里市是我国北方开放最早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它的北面与俄罗斯陆路口岸城市后贝加尔斯克接壤,市区中心北距俄罗斯边境最近处仅3公里,边界线全长55公里。
    在进入满洲里市之前,我们先参观了满洲里市的象征:一只正在展翅的鹰,这是一个巨大的不锈钢雕塑,在它的不远处就是1929年中东路战事中奉军开挖的战壕。据说这场由奉系军阀单方面撕毁中苏《合办中东路》协定引起的战争,持续了五个多月,奉军死伤万余人,无数无辜百姓遭难。今天,当国家强盛的时候,再回首,才深刻体会到邓小平告诉我们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真理的含义。
    满洲里的出现与中东铁路建设有密切的关系,1859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其中,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这使沙俄欲将西伯利亚铁路延伸到中国东北的企图受阻,于是,当时沙俄联合法、德向日本照会,要求日本退出辽东半岛,否则出兵干涉,日本考虑自己的力量后,在向中国索银3000万两后,将辽东半岛退还中国。1896年,李鸿章赴俄签订条约,给予俄国在东北修筑铁路直达海参崴的特权,1897年8月俄开始修筑“中清铁路””,到1903年7月全线开通,满洲里就成为俄国西伯利亚铁路进入中国的第一个火车站。1904年俄国开始从事满洲里城市建设,并迁入一批俄国移民,此时满洲里已初具规模,被称为俄国的“东亚之窗”。从1905年到1945年,先是由于俄国战败,后是日寇侵占东北及失败退出中国,中东铁路并没有发挥出多大作用。1946年后,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这条铁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55年进出口货物量达到470万吨,1988年到1966年平均260万吨,到2000年已经接近595万吨,出入境总人数98万余人。
    今天,满洲里可以说是中国北方的明珠,对俄贸易额突破1忆瑞士法郎,是1990年的9倍,1980年的28倍。它在中俄边贸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入夜后,满洲里完全是一个繁华的开放城市,这里人的衣着绝不比北京差,消费也是满高的。第二天,我们去满洲里边防检查站进行调研,并应邀通过陆路去俄罗斯后贝加尔镇作短暂考察。我们乘坐的是边防部队的车辆,而且都是身着迷彩服,所以非常顺利地通过俄方安全检查,为了实地看看俄罗斯入境口岸新装备的护照查验设备及操作系统,我们在俄方边防检查员的陪同下,步行通过入境检查大厅。在距护照查验窗口10几米远的时候,排在窗口前的队伍中忽然出现大声争吵和推拉,我们发现这个窗口都是我国的公民,他们一共有20几个人,却排着那种类似春节买火车票的人挤人的队伍,并因为一位女青年中途入队而争吵,这时我们已经走到了他们的眼前,俄方的一位工作人员伸出双手、耸耸肩表示无可奈何的样子,为了不使显而易见的尴尬引起彼此注意,俄方检查官直接走进检查室并让工作人员给我们演示护照检测器如何工作和迅速调出入境人员相关资料的程序,就在这几分钟的时间里,我注意到陪同我们的我方边防检查站站长对推挤的我国公民说了几句话,队伍恢复了直线但依然是人挤着人。随后,我们从另一个通道转了出去,在那边,俄罗斯人出入境的通道是另一番景象。
    从口岸出来再乘车走几分钟,就到了后贝加尔镇的大街上,主街叫“红军街”,长约1500米,该镇有29300人,城区内有8000人。俄方官员首先领我们到这里唯一的一个公园——胜利公园参观,其实就是一个“街旁”花园,没有一个人,只有一辆苏制坦克和一座雕塑。街上来往的男人们衣着陈旧,但儿童和姑娘们穿着非常好。没有高楼,住宅都是一家一户一院,房子陈旧,有一片二层的别墅式小楼,据说是海关、边防、铁路等高级官员的住房。据介绍,俄罗斯现在贫富差距大,少数富人根本不在这个偏远落后的地方居住,住在这里的大部分都是政府各部门官员和铁路职工。
    本来我们想去这里仅有的一家大商店看看,但正好赶在中午,店员吃饭休息,不到开门的时间他们是绝不会到的,陪同我们的人讲,俄罗斯现在不同以前,假如一个工人正开着吊车把东西刚吊起来,下班了,他会把车停在那里,然后休息。我们只好去“自由市场”看看,其实就是路边10几个简陋的摊位,实在没有什么,但在一个卖光盘的摊位前拥着一群年轻人,看来,传播最快、上市率最高的也是这些东西。俄罗斯社会目前出现的一些十分棘手的问题都是由贫富差距引起的,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是俄罗斯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
    七、额尔古纳:一条神奇的河与一座藏金的山
    汽车行驶在林区的道路上,不同于平原或沙漠,两边一直是密密的树林,你看不到两边景象,也看不到视力可及的远方,因为蜿蜒的道路只允许你最远只能看到路前方的转弯处,汽车的速度也因此时快时慢,这与奔驰在茂密的森林中的浪漫想象几乎大相径庭。
    额尔古纳市在内蒙古最东北面,面积有28000多平方公里,比欧洲的卢森堡大2000多平方公里,是丹麦的三分之二,人口8万。国境线有667公里,都是水界。额尔古纳市得名于额尔古纳河。该河在《旧唐书》中被称为“望建河”,《蒙古秘史》称“额尔古涅河”,明代称“阿鲁那么连”,清代称“额尔古纳”。额尔古纳河干流全长970公里,由西南流向东北方向,最后汇入鄂霍次海。原来,在额尔古纳河并入黑龙江前,共有八条河汇入额尔古纳河,有名的如根河、激流河、得耳布尔河、哈乌尔河等,因此,额尔古纳河流域在额尔古纳地区就有26000平方公里,大概,正是这种大范围的山水相连、林草相间的富饶之地,才产生了鲜卑、蒙古这样伟大的民族。今天在这个地方依然居住着蒙、汉、俄罗斯、回、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满、朝、苗、土、壮、赫哲、锡伯等16个民族。额尔古纳河就是这样一个养育众多民族的母亲河。
    从额尔纳市政府所在地吉拉大林到它所管辖的恩和哈达镇大约有700公里路程,而恩和哈达边防哨所是我国边境线上最北端的一个哨所,号称“北方第一哨”,从地图上看它甚至比北极村更北一点,但由于这里是深山老林,夏短冬长,自然环境恶劣,所以去年把这个乡的常驻人口都迁走了,现在只有我们的边防、森警战士是这里的常驻人口。到恩和哈达边防哨所也就到了我们此行考察的终点。
    进入恩和哈达也就是深入大兴安岭北段的西坡,这里年均气温在零下6度。森林覆盖率90%,而且大多是原始森林,但这里最著名的不是森林,而是金沙。1960年俄国人就越境私采金沙,到1885年,淘金者曾达万余人,188年清朝设漠河采金局,专门管理这一带的金矿,民国初年采金热剧升,曾创下月产黄金7点2万两的纪录。在去恩和哈达的路上,我们先去吉拉林—室韦口岸考察,当时这里的第一座中俄界河大桥正在建设,中俄双方投资,我方承包工程,主要是为了把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木材运到我国,过去没有桥就只有等到冬季河面封冻后运输,这就使夏季采伐期内采伐的木头堆积如山,运不出来,因此,大桥的建设对促进两国贸易十分重要,晚上,我们住在漠河——这个经历过大火考验的北方著名城市。
    到达恩和哈达哨所,让我们感到奇怪的一件事是它通往后坡厕所的路都用手腕粗的木格铺设,原来,冬季大雪有六个月,如果没有木格,一是路滑,二是风雪迷漫找不到路。他们一般在当年的9月储备好物资,直到第二年的5月才开封。哨所的指导员戴着大号变色镜,高大匀称的身材,让我们感到“北方第一哨”的现代气息。据额尔古纳边防大队长介绍:俄罗斯在边境地区的居民比内地居民分布还要密集,如对面就有四个村子,俄罗斯人的领土意识十分强烈;俄罗斯人的忧越感在与非俄罗斯族相处时也十分明显。一路上,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采金对原始森林的破坏。为了挖掘含金的沙子必须把地表的所有树木全部伐掉,甚至连根拔起,凡是采过金沙的地方,就像被野蛮地轰炸过一样,更为严重的是,过滤使用的化学物质严重污染环境。因为没有常驻居民,这个边防哨所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就是管理采金矿点和作业工人。
    在返回额尔古纳市的路上,我们参观中俄边境粗鲁海图,这个地方在中俄历史上十分有名,额尔古纳河与黑龙江在此交汇,岛礁、沙洲密布,因划分这些岛礁、沙洲,中苏、中俄时期都发生过冲突,现在中俄边境除个别地段已经全部划定。这里是一个俄罗斯民族乡。在民国时期,这里有一位叫吕瑞甫的“卡官”,1929年,他率15名卡哨兵抵抗200名苏军入侵者,全部壮烈牺牲,后来,当地老百牲自愿捐钱为这位普通的但英勇的“卡官”修了一个纪念碑。纪念碑高5米左右,底基面积长宽有2点5米左右,红砖材料,表面损坏严重,在底部1米高的地方有两块新贴上去的白色磁砖,磁砖上烧结着吕卡官的像、简介和后辈儿女的姓名,原来是他的儿女带着孙子们从澳大利亚回来拜祭老人,大概是因为吕卡官的夫人是俄罗斯人,据说他的后辈现在都在国外居住。
    顺着泥泞的小路,我们离开“卡官”碑,望着东去的额尔古纳河和对面俄罗斯的哨所、屯子,我们为当年这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卡官所感动,不要忘记,他那个时候正是中国军阀混战、国家衰败的当口,他没有为保全自己的生命而离开自己的岗位,甚至当长官们都逃之夭夭时,他却挡在入侵者的最前面,虽然他知道他手下的15个人根本挡不住敌人,但他的岗位、他的职责就是“卡住”。今天,祖国正在蒸蒸日上,国力日益增强,我们强大英勇的公安边防战士正日夜守卫在祖国每一个“卡伦”上,保卫着祖国和平与安宁,让我们用最努力的工作向他们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