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麻扎,伊犁的记忆之门


    清晨的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空气中弥漫着茶香。在这里,从哈萨克斯坦中转而来的土耳其茶,经喀什进入中国的印度茶、伊朗茶,从内地长途运来的绿茶,以及产于和田的玫瑰花茶、喀什的叶尔羌砖茶等,使这个城市充满了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没有的混合的茶香。在伊宁采访维吾尔、回、哈萨克等各族穆斯林时,笔者体验了他们各自的茶道,在茶香里聆听着伊斯兰文明在伊宁传播的脉络。每次在茶香中采访时,无论是清真寺里的阿訇还是普通穆斯林,谈及伊犁地区的伊斯兰文明时,他们总会推荐这里的四大麻扎——伊宁县的速檀·歪思汗麻扎、霍城县的吐虎鲁克·铁木尔汗麻扎、昭苏县的洪那海麻扎以及察布查尔县的察布査尔麻扎,它们像4个卫士,守护着伊犁河谷。于是,笔者在伊犁开始了一次麻扎考察之旅。
    速檀·歪思汗麻扎,穆斯林的朝拜之地
    朝拜麻扎是新疆穆斯林的一种宗教习惯,麻扎是他们除了清真寺以外的又一重要活动场所。特别是在夏秋收割前后的农闲时期,从村庄通往麻扎的道路上,穆斯林有的乘车,有的骑驴,有的步行,一个个带着虔敬而喜悦的心情,奔麻扎而去。
    笔者曾不止一次看到过新疆穆斯林朝拜麻扎时的情景:麻扎周围人山人海,朝拜的人群面对麻扎匍匐跪拜,随着此起彼伏的“安拉乎艾克拜勒 ”(真主至大)祈祷声,穆斯林的身影也起伏不断。这种情景只有在新疆才能看到。
    出伊宁市东行约50公里,在伊宁县与尼勒克县的交界处,四面青山环抱,清澈的博尔博松河水缓缓流过,造就了这里绿树成荫、庄稼丰硕的谷地。在当地穆斯林的心目中,镇守伊犁河谷东北角的速檀·歪思汗麻扎是这里人文历史中最辉煌的一笔。麻扎所在的乡因此得名麻扎乡,麻扎所在的村庄因此得名麻扎村。
    还没到麻扎村口,远远就能看见路边有一个很大的路牌,上面有阿拉伯文字和汉文介绍。其中汉文部分写着 “速檀·歪思汗陵园”,并标明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写着“成吉思汗十一世孙、察合台汗国后王”。“速檀”是阿拉伯文“sultan”的音译,意为“君主”或“统治者”。笔者在喀什采访时,当地人的发音多为“苏里唐”;在中东国家采访时,当地人的发音多为“苏丹”;而在伊犁地区采访时,这里的人又多念为“速檀”,不同的地方发音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
    麻扎村村民尤素福自豪地告诉笔者:“别看这块地方小,外地游客也很少,但这是圣墓,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速檀·歪思汗的故事,据《伊宁县县志》和《伊宁县地名志》记载,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年),成吉思汗的第十一世孙速檀·歪思汗登上蒙兀尔斯坦的王位。不久,他从元代西北重镇别失八里西徙伊犁河流域,更号为亦力把里王。亦力把里是当时新疆的地方政权,向明朝纳贡称臣,自称为“地面”。歪思汗是一个忠实的穆门子弟,伊斯兰史家称他“对宗教非常热忱,而且英武过人”。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歪思汗在伊塞克湖作战身亡,归葬伊犁。据传,后人为了纪念他,于清末为其修建速檀·歪思汗麻扎。
    走进绿树掩映的麻扎,笔者发现这是一座古老的中国亭阁式建筑。整座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第一、二、三层是方形,第四层呈六角形,历经风雨侵蚀,显得很苍凉。寝顶为拱形,两面窗户为圆形雕棂,窗额用绿色釉砖镶砌,并有阿拉伯文伊斯兰颂辞。底层的流檐由20根木柱支撑,飞檐饰以鸱吻,顶部覆盖琉璃瓦,立着典型的伊斯兰图案——新月,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熠熠生辉。
    在考察新疆境内的麻扎时,笔者看到穆斯林朝拜者们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虔诚:有的向麻扎供献祭品,有的将树枝插于麻扎附近的地上,还有的会在麻扎周围的树上插钢针……尤素福特意指着速檀·歪思汗麻扎周围的树木,问笔者是否看到与别的地方不一样的现象?仔细看去,发现那些树木的枝条上栓绑着许多红布条。原来这是前来朝拜的穆斯林群众为了祈福而绑的,更多的是一些妇女为了求子而绑。
    吐虎鲁克·铁木尔汗麻扎,记载阿力麻里古城历史
    伊犁霍城的穆斯林谈起当地的宗教建筑,常常以吐虎鲁克·铁木尔汗麻扎为豪。走出霍城县城,往西北方向行至28公里处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61团辖区内, 有一座展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专题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是依据旁边的吐虎鲁克·铁木尔汗麻扎而建的。
    麻扎的主人吐虎鲁克·铁木尔汗是成吉思汗的第七世孙,在当地穆斯林的口传历史中,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年),年仅16岁的吐虎鲁克·铁木尔汗在元代丝路北道的名城阿力麻里城(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61团)登上汗王宝座,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正式信奉伊斯兰教,是新疆境内最早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可汗,其在位期间致力推行伊斯兰教。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吐虎鲁克·铁木尔汗去世后,后人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麻扎宣扬其功德。
    吐虎鲁克·铁木尔汗麻扎是伊犁目前仅存的元代古建筑,紧邻着阿力麻里古城遗址。麻扎完全采用阿拉伯建筑形式,平面呈方形,正门朝东,呈拱形,门两侧是用阿拉伯文书写的、赞颂可汗和汗后的铭文。麻扎正面墙壁上用紫、蓝、白3色釉砖,镶嵌出20余种几何图案和植物纹样。
    寝殿用砖砌拱顶,殿内无木柱栋梁,可由暗梯登临顶部,一览阿力麻里古城遗址:北依克干山南麓,南至克干色依,东至吐虎鲁克·铁木尔汗麻扎,西至卡纳威,城池周长25公里,仅东西大道就长达5公里,这样的规模在当时的新疆境内是首屈一指的。阿力麻里城最辉煌时,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要冲和重镇。波斯(伊朗的旧称)历史学家志费尼在《世界征服史》中将察合台的宫阙比喻成全人类的核心,他如此赞叹道:“春天,阿力麻里城到处弥漫着苹果花淡淡的芳香,蜜蜂、蝴蝶在花丛间飞舞,家家户户制作苹果酱,蒙古贵族们在自家的花园内品尝着波斯面包蘸果酱或蜂蜜。当春风送来伊犁原野上阵阵苹果花的清香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吟唱‘哦,阿力麻里……’”
    多年来,阿力麻里古城遗址出土了无孔金币、银币、石刻以及元代龙泉、景德镇窑瓷器等文物。如今,大片农田已经将阿力麻里古城的记忆全部带走。
    洪那海麻扎,长眠神秘主人
    和伊犁著名的速檀·歪思汗麻扎、吐虎鲁克·铁木尔汗麻扎相比,以地名来命名的洪那海麻扎的名气小得多,以致当地人也不大了解这个麻扎的历史。
    坐上从伊宁市客运站发往昭苏县的车,然后再乘车前往城西南57公里处的洪那海乡,在距离中哈边境不足两公里处的洪那海沟口,司机告诉笔者,眼前的这座麻扎就是“伊犁四大麻扎”之一的洪那海麻扎,它端坐在伊犁河谷的南端。
    虽然这座麻扎于1990年12月就被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这里地处边境,很少有人前来观瞻。在红色的山体和碧绿的青草间,洪那海麻扎显得有些落寞。整个麻扎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分里外两层,面积约1000平方米,是典型的中式砖木结构。关于这个麻扎的主人,学界的意见并不统一,但多倾向于其为西辽时期著名的突厥学者葛逻禄人厄色拉吉丁·阿布·牙合甫·玉素甫·伊本·艾比·伯克里·赛喀克(1160-1228年)。这位学者曾担任过察合台宫庭大臣,位居宰相,著有《知识之钥》传世。笔者眼前的这座麻扎始建年代无考证,重建于清宣统末年(1912年),麻扎的主人究竟是不是这位  突厥学者,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至于“伊犁四大麻扎”中的最后一座麻扎——位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坎乡的麻扎名气最小,也地处最偏僻,因而外界很少有人去,这就注定了这座麻扎的清冷和旁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