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空间范围、战略特征与发展愿景


    摘要:“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东西方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海上通道,曾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赋予“海上丝绸之路”在全球政治、贸易格局不断变化的时代内涵,是中国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本文探讨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内涵,根据丝路沿线国家的地缘特征和各国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我们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地域空间划分为东盟航线、南亚航线、波斯湾和红海航线三大部分,并指出了各条航线上的合作内容和重点方向。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总结了我国政府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特征,并从深化金融和物流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利益攸关;空间范围;战略支撑
    海上丝绸之路自古有之,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中外进行经贸与文化往来的海上大通道。随着21世纪中国的崛起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这条古老的通道又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东南亚国家,在印尼做了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提出要与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海洋伙伴关系,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①。当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政界、商界、民间、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本文试着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来阐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内涵、战略特征、空间范围和发展目标,以期能对深化对这一重大战略认识提供有益参考。
    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内涵与空间范围
    (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内涵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源于古海上丝绸之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被重新提出,是新一届中央政府对外战略的顶层设计,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战略概念,中国在丝路沿线国家所进行的有利于互联互通、区域合作、共同发展的外交举措都可以归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之下,因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说是一个指引合作的理念,实现合作的平台。下面,着重从合作动机、合作内容和合作模式三个方面来阐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具体内涵。
    第一,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根本动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融入全球化进程,对外经贸联系日益加深,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16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吸引外资1239亿美元,连续多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输入国,对外贸易与投资对稳定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已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经济的稳定受到剧烈冲击,对外贸易投资过度依赖发达国家的问题凸显。同时随着美国的战略东移,中国与周边国家在东海、南海上的利益冲突频发,中国遵循多年的保守型外交策略受到严峻挑战。中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现已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大国、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参与全球化的物质实力日渐增强,但受制于经济体制的影响,“引进来”与“走出去”仍受到诸多限制,依然不具备引领全球化的能力。当今世界,区域合作已主导全球化发展,TPP、TTIP等超大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必将会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全球需求结构深度调整,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8-2012年发展中国家进口总额占全球进口的比重由39%升至45%,全球经贸格局东升西降趋势明显②。因此,通过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促进区域合作,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发挥强大的物质基础优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更大的影响力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对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的内容众多,重点围绕“五通”的战略倡议而展开,即“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想通”。“五通”是“一路一带”战略首次提出时的核心内容,为后续的一系列丝路外交奠定了基础。本文以“五通”为基础,并整合后续丝路外交中我国政府及领导人所提出的各种政策、方针、措施、项目,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统一的政策法规、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便利的贸易与投资、以本币为主的金融合作和更加紧密的人文联系。其中,统一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巩固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协调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协商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整合各方在贸易、投资、金融、海关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法规和管理制度,让政策法规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初期重点,包括海上港口互联互通,港口与腹地互联互通,陆上铁路、公路互联互通,空中航线互联互通,通信网络互联互通,能源管道互联互通,形成亚非范围内的高效互联的基础设施网络,为打造新的区域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实现区域融合奠定物质基础。便利的贸易与投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内容,通过贸易与投资便利化的制度安排,降低贸易壁垒与投资限制,提高双边、多边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水平,释放各国的贸易投资潜力。中国的企业要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积极“走出去”,化解国内产能过剩与国内资本走不出去的问题,尤其是在能源方面,要发挥中国资本与技术的优势,扩大海外能源产业的投资,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金融合作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助推器,以本币为主的金融合作包括稳步开放金融市场,扩大本币结算和货币互换的规模,建立多边结算体系与货币互换网络,构建和完善区域金融安全和服务网络;中国应积极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战略,使人民币成为区域性的功能货币,并主导建立区域性的开发基金或银行,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推进提供融资渠道。更加紧密的人文联系包括,加强政府层面的沟通和民间的交流,扩大旅游、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人员往来,密切人文交流,为各国之间的合作打好感情基础。
    第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国家多,跨越范围广,国家之间差异巨大,利益诉求难以统一,决定了它不可能采用传统的区域合作模式,即要通过签署统一的自由贸易协定,构建自由贸易区,然后升级为货币共同体与政治共同体。传统的合作方式要求各个国家对主权和利益做出巨大的让步,不可能符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的现实,因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能是零和博弈,或是利益换利益,而是采取更加务实的合作模式,在不损害各国现有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利益最大化,打造利益共同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合作机制,借助区域合作平台,通过更多的双赢或多赢的经济合作项目和贸易与投资便利化制度来促进区域融合发展,不寻求建立排他性的关税同盟或是超国家的管理机构,而是在开放、包容、平等、互利的原则上促进区域合作,最终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空间范围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有三条航线,分别为东海航线:主要是从中国的东部港口出发到达朝鲜、日本;南海航线也是影响最大的一条航线:主要从中国的东南和南部的港口出发,经东南亚、南亚的各个沿海国家到达西亚、北非和印度洋西岸的沿海国家;美洲航线:主要从福建的泉州出发,经菲律宾的马尼拉到达美洲③。“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建主要围绕着南海航线展开。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之后,中国高层“海丝”外交所涉及的国家包括东盟十国,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联盟。我们将这些国家划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空间范围,并根据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各国联系的紧密程度,分为三部分即东盟部分、南亚部分、波斯湾和红海部分(如图1所示)。
    
    图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空间范围
    首先,东盟航线。东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空间范围内距离中国最近并与中国联系最紧密的部分,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中之重。如表1所示,东盟人口与经济总量巨大,大部分国家都是中低收入国家,经济增长迅速,除老挝之外都为海洋国家,拥有新加坡、马尼拉、雅加达、海防等众多的港口城市。中国和东盟山水相连,血脉相亲、文化相通,利益相融,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启对话进程以来,双方已在互联互通、金融、海上、农业、信息通信技术、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湄公河流域开发、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公共卫生、环境等20多个领域开展合作。目前双方互为重要的投资贸易伙伴,201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4436亿美元,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东盟相互投资总额在2013年达到140.9亿美元,东盟逐渐成为中国企业投资合作的首选地,目前中国企业16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有5个落户东盟,为各区域之最。根据新加坡大华银行调查显示,中国有六成企业计划对外投资,且首选东南亚地区。中国东盟的合作机制、平台众多,涉及政治、经贸、安全、科技、文化、次区域合作、海上合作等方方面面,其中,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是中国与东盟最重要、最高级别的对话机制,是中国东盟合作的风向标;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是推动中国与东盟的全面经济合作,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经贸合作平台;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是中国设立的,专注与投资东盟基础设施、能源和自然资源等领域的离岸股权投资基金,对东盟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信息通信的互联互通起了重大作用。中国、东盟在经贸投资上越来越深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自贸区的建设和各种各样的合作机制都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东盟的推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可以说,东盟是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中之重,做好东盟范围内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会对其他部分的推进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框架下,东盟范围内区域合作的拓展空间和重点发展方向有:一是积极推动自贸区升级谈判,扩大双方贸易投资开放的领域,力争使双边贸易额在2020达到1万亿美元,新增双向投资1500亿美元;二是已经推动达成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合作框架,提升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规模,用好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合作委员会、中国—东盟交通部长会等机制加强陆上海上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推动“泛亚铁路”的建设;三是利用好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稳步推进包括海洋经济、海上环保科研海上搜救等在内的海上合作;四是共同制定《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行动计划》,密切人文、科技、环保等交流。
    
    其次,南亚航线。南亚航线位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中段,面向印度洋,是世界商贸水上要道,全球一半集装箱货运、1/3散运及2/3石油运输都要取道印度洋,它是东南亚和东亚连接非洲、中东、欧美的必经之路④。南亚部分四个国家除马尔代夫外,其他三个国家均为中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但增长迅速,都为海洋国家,主要港口城市包括:加尔各答、孟买、卡拉奇、瓜达尔、科伦坡。印度是南亚最重要的国家,为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长期以来受经济结构互补性不强和印度市场开放程度低等因素的影响,中印两国的经贸关系与两国的经济规模并不匹配,2013年双边贸易额为654亿美元,2012年投资额仅为3.2亿美元,投资贸易空间急待开拓。另外,印度一直视中国为竞争对手,而且一直存在着领土纠纷,中印之间长期缺乏信任。巴基斯坦是南亚的重要国家,中国全方位的战略伙伴,临近世界能源基地波斯湾,是中国在南亚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基点。南亚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因此工程承包成为中国与南亚经贸合作的亮点,2013年中国在这四个国家的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达到111亿美元,其中印度、巴基斯坦是中国对外工程承包的第四大和第八大市场。中国对南亚的工程承包重点集中在港口建设,其中瓜达尔港是中国承包建设的巴基斯坦第三大港,靠近霍尔木兹海峡,是印度洋上的咽喉要地,将来可以作为东亚国家转口贸易及中亚内陆国家出海口,中国在2013年2月取得瓜达尔港的经营权,使得中国通过“中巴经济走廊”开通一条从阿拉伯海直接通往新疆等西部地区的能源的通道成为可能。另外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港南集装箱码头和汉班托塔港也是中国参与建设的重要海港,科伦坡港南集装箱码头是中国在斯里兰卡的最大投资项目,建成后会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在自贸区建设上中国与这四个国家还处于起步阶段,只与巴基斯坦签署了完整的协议,在合作机制和平台建设上也不够完善,仅在一些政府层面的对话机制,缺乏更能激活贸易与投资合作的工商界的合作平台。
    南亚处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至关重要,但中国与南亚的合作现状是:与小国的联系紧密程度远远大于地区超级大国印度。因此,加深与印度的合作,发展与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成为南亚部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关键。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框架下,南亚范围内区域合作的拓展空间和重点发展方向:一是推进自贸区建设,扩大双方贸易投资额,尤其是尽快启动与印度的自由贸易区谈判,争取在2020年使双边贸易额达到1500亿美元;二是通过铁路、公路的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进程,通过参与南亚港口建设推进海上互联互通;三是加大对南亚尤其是印度的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工业园区,升级和修建高速铁路;四是建立海上合作对话机制,就海洋事务、海上安全交换意见,坚强海上合作;五是共同制定“文化交流计划”,密切人文联系。
    
    最后,波斯湾和红海航线。波斯湾和红海航线区域范围内主要是阿拉伯国家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由西亚和北非的22个阿拉伯国家组成,包括阿尔及利亚、阿联酋、阿曼、埃及、巴勒斯坦、巴林、吉布提、卡塔尔、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沙特、苏丹、索马里、突尼斯、叙利亚、也门、伊拉克、约旦、科摩罗。阿盟国家是世界最主要的能源基地,拥有全球62%的石油储量和24%的天然气资源,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能源安全都至关重要。阿盟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表现不一,如表3所示,有高收入的产油国,如海合会六国的沙特、阿联酋、阿曼、卡塔尔、巴林、科威特,这些国家社会稳定,经济增长迅速;也有低收入的非产油国,如也门,北非的苏丹、埃及,社会局势动荡,经济甚至出现负增长。阿盟国家重要的港口城市有达曼、吉达、迪拜、多哈、苏赫奈泉、苏丹港等。古代阿拉伯商人和中国的商人就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往来于中阿之间,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当代中阿在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上的互补性,使中阿经贸联系日趋紧密,为中阿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中国已是阿盟国家第二大贸易伙伴,阿盟国家是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中阿贸易额在2013年达到2389亿美元,阿盟更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合作伙伴、重要的工程承包和海外投资市场,2013年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原油达1.33亿吨,占中国总进口量的47.2%,在阿盟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达到234.26亿美元,沙特成为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第二大市场。在自贸区建设上中阿还处在比较落后的阶段,目前中国与阿盟内部海合会的自贸区谈判已处于停滞状态,自贸区谈判亟待重启。中阿合作论坛是中阿之间最重要的交流机制,下设部长级会议、高管委员会、企业家大会、能源合作大会、高教和科研交流、文化交流等多个子机制,是促进中阿合作和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全方位平台。
    阿拉伯国家位于“一带一路”的西端交汇地带,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天然和重要合作伙伴。建设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阿应利用好现有的合作机制,尤其是中阿论坛,发挥好各国的优势,促进资源要素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突破中阿务实合作转型升级面临的瓶颈制约,实现从能源到投资、科技、文化全方位的合作。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框架下,波斯湾和红海范围内区域合作的拓展空间和重点发展方向:一是扩大中阿双边贸易和相互投资,并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建立适当的制度安排,尽快重启与海合会的自贸区谈判;二是加强中阿在铁路、公路、港口、民航、电信等领域合作,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参与阿拉伯半岛铁路等战略项目建设;三是拓展金融、核能、航天等新领域合作,带动中阿务实合作转型升级;四是深化油气领域上下游合作,开拓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实现双方能源发展长期规划的对接;五是扩大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人文领域交流,促进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⑤。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涉及的空间范围十分广阔,国家众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其构建过程必定漫长复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秉持平等开放的原则,从实施起来比较容易的国家开始,然后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最终实现广泛区域内的深化合作。
    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特征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对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会对构建新型的世界经贸格局,促进全球化进程,实现各国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幸福,以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支撑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即在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两个100年”目标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人民一直追逐的梦想。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启,中国终于踏上了实现梦想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也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和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步。当前,中国逐渐走到了改革的攻坚区、深水区,如何深化改革开放,支撑中国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的关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有助于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内倒逼改革,释放制度红利;对外拓展空间,谋求更大发展,通过实现深化改革为“两个100年”奋斗目标提供重要战略支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站在对外开放新起点上,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主动出击,必将推动中国利用好战略机遇期,渡过经济社会转型的矛盾凸显期,向着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昂扬前进。
    (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桥梁
    鼓励其他国家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寻求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相通性,是中国模式之国家治理与民族复兴层面在外交领域的体现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中国的外交理念,亲、诚、惠、容是中国的周边外交理念,“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模式,就是这些外交模式和外交理念的具体表现。首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尊重各国的发展模式,不干涉他国内政;其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致力于做大共同利益,通过各国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把经济互补性转化为发展推动力,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形成互补互利互惠的良好局面;再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会对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今明两年,将有1/3的中国省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未来7年,预计中国将进口超过17万亿美元商品,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达到1.2万亿美元,到2020年,将有6亿中国人进入中等收入阶层,一个巨大的“世界市场”将日益呈现在世人面前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相连,通过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来实现各国经济共繁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桥梁,通过实现中国梦来促进实现世界梦,又通过实现世界梦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中国梦的实现,最终实现全世界共同的繁荣发展。
    (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错综复杂的竞争环境下的战略突围
    当前,世界形势深刻变化,新兴国家不断崛起,发达国家实力下滑,虽然新兴国家不断重塑着国际竞争格局,但发达国家仍掌握着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博弈的主导权。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市场、技术、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危机后美国积极推动TPP与TTIP的谈判来主导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并试图将中国排除在新的贸易体系之外;世界经济中心东移,亚太逐渐成为各国利益争夺的焦点,尤其在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美国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积极拉拢日、韩、菲遏制中国的崛起,挤压中国在亚太的战略空间;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中国虽然很早就主导成立了以安全问题为主要内容的上海合作组织,但在其他的多边的区域合作方面并没有什么建树,与中国联系最紧密的东亚一体化也是由东盟主导,并随着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美国和俄罗斯加入东亚峰会,使得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大国博弈更加激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下拓展战略空间的主动出击,有助于中国整合区域资源,构建自己主导的区域经贸体系,变革现有的世界经贸格局;有助于中国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制定新的国际规则和标准,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以更加积极姿态参与全球治理,在新起点上谋划走向未来的全球战略,将改变过去中国国际秩序被动接受者的局面,实现中国全球战略的突围,使中国真正成为能够主动提出并主导议题,构建世界秩序的世界大国。
    (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通道
    自古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路一样,不但沟通了古代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友好往来,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而且也推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秉承古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把推进人文交流,弘扬中华文明作为自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盟部分,双方将共同制定《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行动计划》,办好2014年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活动,中国将为东盟提供更多奖学金名额和资金促进双方教育和人文交流;在南亚部分,中印将启动“中国—印度文化交流计划”,中斯将在斯里兰卡建中国文化中心,中方愿向马方提供更多政府奖学金名额,为马尔代夫公民学习汉语提供协助,在公务员培训方面同马方开展合作;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方面,中阿双方决定把2014年和2015年定为中阿友好年,今后3年,将为阿拉伯国家再培训6000名各类人才,未来10年,将组织10000名中阿艺术家互访交流,推动并支持200家中阿文化机构开展对口合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各种的文化交流项目,必将让世界更加了解当代中国,让中华文明更加远播。
    三、推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愿景
    (一)强化丝路合作的顶层设计,完善区域合作机制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顶层设计需要在统筹考虑其内涵界定、战略目标、路径设想的基础上,由丝路沿线国家为主体,并在国际、国家和区域内三个层面上对这一战略规划进行总体布局,协调不同层面的实施方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倡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开展平等合作,共享发展成果,关键是要创新国际合作模式,通过合作与交流,实现互利共赢⑨。因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顶层设计应具备足够的制度包容性,用海上丝绸之路的理念和实际措施把丝路沿线国家内不同文明特点、发展特征和资源禀赋串联起来、形成合力,探索一条各方都能受益的合作方式,并创建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逐渐形成一种“合作导向一体化”的合作机制,构建丝路沿线国家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二)以自贸区和港口为依托实现互联互通
    互联互通的贸易物流与网络连接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基本的目标,是将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纽带。自贸区和港口作为互联互通网络上的结点,是实现互联互通的依托,更是各个国家之间开放的窗口。因此,要实现以自贸区和港口建设为重点的互联互通,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各国的资源优势,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深化金融和物流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本质上是区域一体化的一部分,在其构建过程中,要着重深化物流与金融方面的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在深化物流合作方面,要加强公路、铁路、海路、航空等各个领域的互联互通,形成现代化的物流网络。在金融合作方面,金融合作一直是新兴经济体合作的薄弱环节,两次金融危机使亚洲的新兴经济体认识到,只有新兴国家联合起来才能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因此,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要通过深化物流与金融的合作,实现以物流与金融的一体化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四)构建新型多边友好关系,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在广阔空间范围内的合作,能够以经贸为主线,突破地缘与文化的限制,串联起亚非欧范围内的广大国家,为中国与广大亚非国家构建起平等、开放、互利旨在实现共同发展的新型多边友好关系,推动形成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通过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方面能够平衡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摆脱投资与贸易对发达国家的过度依赖,开拓新的贸易、投资空间;另一方面能够平衡“引进来”与“走出去”之间的关系,改变中国长期以来资本流入大于资本流出的格局,促进中国资本走出去,更多的流入亚非等新兴经济体,形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均衡发展,“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五)加强人文交流合作,实现心灵沟通与文明对话
    “海上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不单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一条连接不同国家的文化纽带。当今世界文明向多极化发展,文化逐渐超过经济和意识形态成为造成国际冲突的主要根源,而欧盟区域一体化的成功则体现了文明相似性在实现区域合作上的凝聚力,因此加强人文交流,实现文明与文明之间的相互包容就成为国家与国之间实现合作的支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涵盖的文明众多,这种合作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多样性就决定了其内部必然存在着诸多矛盾,缺乏实现合作的文化凝聚力,因此想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持久稳定,就必须把实现文明之间的沟通与包容作为基础性的战略目标,通过加强人文交流,实现心灵沟通与文明对话。
    注释:
    ①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尼国会的演讲》,人民网2013年10月3日。
    ②汪洋:《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人民网2013年11月22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22/c1001-23620181.html。
    ③陈炎:《略论“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研究》1982年第6期。
    ④卢永昌、李苏:《斯里兰卡Hambantota港口项目港址选择及一期工程设计介绍》,《水运工程》2009年第7期。
    ⑤中阿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方向》,2014年4月23日,http://www.cascf.org/chn/zgsd/t1149445.htm
    ⑥王义桅:《中国外交模式的意义》,《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9月22日。
    ⑦钟声:《中国愿同世界共乘和平发展列车》,《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⑧陈炎:《海上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今日中国(中文版)》2001年第12期。
    ⑨李建民:《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模式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